第四章 白凤岩的技法创新之分析
第一节 把位拓展
据白奉霖先生介绍,所谓“把位”,指左手食指暂时固定在琴担的某音位置,大指不作纵向移动即可弹奏相应的旋律。传统的鼓曲伴奏只有3个把位,韩永禄将大三弦扩展到7个把位。白凤岩乃承恩师的艺术成果,将把位扩展为10个,使三弦的有效音域大大拓展、音乐表现力大为扩增,演奏效果具有了飞跃式的、本质的提高。
过去老先生认为空子弦的“do”是根,中弦的“do”是轻易不敢用的,也是不准用的。白凤岩则认为:在三弦上每一个音位都能成为一个把位,如:第一指按在子弦的“re”上,第四指可以按在中弦的“do”上,他的一个重要创新——“借字变调”就是建筑在他对把位概念的创新上的。“借字变调”就是左手第一指按在任何一个音位上便构成一个新的把位,并立即在这个新的把位上构建新的调式音阶,如:变宫音为徵音,变清角音为宫音……,从而形成暂短的移调或者调式游移的趋势,如“梅花大鼓”的过板:
谱例4-1:
旋律在本调(G宫)上进行:
谱例4-2:
旋律游移到D宫上进行:
谱例4-3:
旋律游移到A宫上进行:
谱例4-4:
旋律游移到C宫上进行:
白凤岩在把位上的另一个创新是:由于原来三弦的指板和琴鼓的连接处是弯的,高音把位上没有“re”,他就在琴弦的后面用小指一垫就出了“re”这个音了,因此三弦又扩大了一个音位,扩展了音域,致使白凤岩演奏的《三番》令人惊叹叫绝。
第二节 借鉴创新
“白凤岩常说:不但要向师辈们请教,同行中不管是谁,只要有好的他就学,除京韵大鼓外,他还向刘保全学习‘马头调’和琵琶‘开手板’;向德寿山、全月如学习各种曲牌,学习演唱和伴奏方面的经验;向金万昌学习书鼓的打奏方法。他还和著名京剧琴师杨宝忠、王少卿、赵济羹等在一起切磋演奏和伴奏方法。与京剧表演艺术家余叔岩、言菊朋、孟小冬、杨宝森等人一起探讨演唱的吐字发音方法。和古琴演奏家查阜西老先生、古筝演奏家曹正先生共同研究,在指法和音色上互为借鉴。他的这种潜心学习、广采众长的精神,使得他博学多闻,技艺超群,为后来在曲艺艺术革新中能够得心应手、运用自如,创造了优厚的条件。” [1]
目前所知,白凤岩创作的《风雨铁马》是首次把琵琶的轮指技法运用到三弦演奏中的乐曲。在我的采访中,王振先老师和李国魂老师都曾经强调:“白凤岩的三弦是琵琶化的三弦,而他的琵琶又是三弦化的琵琶,通过多年的积累,白凤岩已经把对三弦、琵琶的认知运用到了相互的演奏艺术之中了。”
在演奏技巧方面,除了用了左手传统的粘、搬、揉、打,右手的双弹、双挑、反扣等之外,白凤岩把古琴的吟、猱、绰、注、泛音、散音的演奏技法也融入到了三弦乐曲中,不但使三弦增加了新的音色,更多的是增加了新的韵味,丰富了乐曲的表现力,使音乐语言有了快慢、虚实、明暗、刚柔、浓淡、动静的对比,使描绘古城的意味更加形象、更加深远。乐曲中段的挑撮(或挑轮)的运用,使旋律的进行有了复旋律的音响效果,足以可见白凤岩音乐想象力的丰富。
谱例4-5:
谱例4-6:
白凤岩对于演奏技巧的创新来源于他不断地学习,来自于琵琶、古琴、声腔等相关艺术的启发借鉴,从而丰富了三弦的演奏技巧,为三弦器乐曲的创作以及演奏艺术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第五章 传艺授业
接受我采访的几位三弦老前辈,都曾经师从于白凤岩,从他们的谈话中我体会到,白凤岩在教学传艺的过程中十分讲究功与法的关系,非常注重循序渐进和因材施教,并且根据自己的实践经验编著了《怎样弹三弦》。
《怎样弹三弦》这本书是白凤岩在承接和总结前辈经验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的实践经验,提出了对三弦演奏技术训练的想法。是三弦发展史上一本较早期的系统讲授三弦演奏技术训练的教科书。其内容涉及到了三弦的形制;三弦的弹法(上、下手各八字八法);三弦的伴奏法;三弦的把位;记谱中所使用的技法符号以及学弹三弦的步骤。虽然随着时代的进步,我们现在来看这本书在某些方面会感觉到一些不足或者是欠缺,但是在当时,《怎样弹三弦》可以说是一本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教科书。
第一节 功与法
在采访白奉霖先生的时候,他不止一次地跟我们提及了白凤岩所倡导的功与法,每一个演奏技巧都要单操。所谓“功”就是要一遍又一遍的超乎常人的刻苦练习,“法”就是正确的演奏方法,必须在确保“法”正确的情况下,进行一遍又一遍的练习才能达到最好的演奏状态。
白凤岩在《怎样弹三弦》的三弦弹法概说中这样写到:“曲艺界老先生们常说,学弹三弦无论是伴奏、合伴、独奏,主要得先把传统基本指法练好,不然就弹得花梢热闹,也会使人感觉杂乱无章,听着不舒服。这是因为光会弹工尺数目字,而没有研究内里指法的缘故,这就叫做:‘有弹无法’。老先生们常说,三分唱七分弹;花虽好看必须绿叶陪衬;唱的好伴奏也好,如同珠联璧合;又说学弹独奏曲是死的,学伴奏法是活的。可见得关于弹法是最重要的。按照我师韩永禄说:学弹必须得法,得的法子好,艺术才能提高得快而精,传统弹法里全部有三十二个字,这就叫做‘法’。
例如:上手按工尺法是:合、定、拈、搬、滑、借、垫、捂,八字八法。
下手弹工尺法是:弹、挑、撮、扣、缩、寸、拍、垛,八字八法。
双手合和伴奏法是:起、托、扶、补、扫、滚、拿、随,八字八法。
熟练时提高弹法,有无形的八字八法是:刚、柔、阴、阳、迟、急、顿、垛。快慢的尺寸是无形的力量。”[1]
在白凤岩生活的那个时代,他已经意识到练琴方法的重要性。练琴讲求方法,就是体现了他追求演奏训练的科学性。
[1] 白凤岩编《怎样弹三弦》,北京: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说唱团,1958年版, 第2页。
第二节 循序渐进
白凤岩在《怎样弹三弦》除了要求功与法外,还要求循序渐进的学习以及练习方法。“在初学必须按着这三十二字的次序,一层一层一课一课地来学。其中包括有折磨上下手外筋骨,调和内里气血神经,时刻要注意练耳,才能提高弹法。”[1]
《八板》这首乐曲无论是在白凤岩的教学还是演奏中都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在教学中他在《怎样弹三弦》中用了三课的篇幅来传授怎样弹奏和练习《八板》,并且在后记里这样写道:“这篇初稿主要是利用高低音《八板》的工尺数字儿,把每个单操指法连贯起来的。上准下稳、合和一致地练到习惯成自然,就给初步弹法打下了基础,再练增加指法就较比省功了。因为三弦这门艺术是练弹容易练法难,就是说,学一节工尺数目字儿是容易的,可是这节工尺数目字儿里需用某种指法来弹是很难的。先把“弹挑指莫翻”的《八板》熟练,把每句工尺底字全落在食指弹下练成习惯,再弹其他新的数目字儿必然也能把每句工尺底字落在弹下。如果今后再弹加指法的《八板》,有时要是把工尺底字落在大指挑上,自己就能觉着不顺当,这就是基础打得好养成了习惯的效果。”[2]
白凤岩的《八板》可分为:弹挑二指力平均基本的《八板》、加指法的《八板》、高起八度音加指法的《八板》,这些都是在《怎样弹三弦》这本书中讲授如何练功与如何练法所用到的,从中可见在他的练习中讲求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白凤岩为我们留下了《变奏老八板》的录音,从他的演奏中我们可以感受到演奏技术的由浅入深、由简到繁的训练过程。
首先,基本的《八板》用于弹挑二指力平均的训练,从课题上我们可以看出这个是最基础的技术训练,白凤岩说:“《八板》是初学基本弹法,按着歌诀上所讲“弹挑指法莫练翻”来结和上手的“合定阴阳准平衡”,用《八板》可以当作初步基础,来活动上下手。其中包括锻炼上手,把位音位要准要平衡;下手 “弹挑指法莫练翻”还包括着练耳。”在本课中白凤岩曾讲到:“用老先生所说的,‘聪明是聪明,功夫是功夫’。老先生说:‘人说是学能耐,学能耐,这技能需由耐力所得’。要是一学就会决不是真能耐,必须经过三冬两夏的锻炼,这两只手才能心想手到呢。”[3] 虽然是最基础的乐曲,却更能体现出白凤岩所提倡的“功”与“法”。也体现了白凤岩对艺术的理解:“艺术是两个概念,艺是术之本,术是艺之光。”李国魂老师曾经这样描述白凤岩给他上课时的情景:“上课的时候总是从简单的开始教,他给你作示范,并且告诉你具体的演奏方法,比如:在挑的时候就算大指碰到二弦,二弦也不会响。”(即强调挑的角度)
其次,加指法的《八板》,白凤岩在书中是这样写的:“要想练增加指法的《八板》,得先把“弹挑指莫翻”、初步基本《八板》操练得很熟、很熟,然后再练增加指法。添指法的《八板》,下手除去弹挑之外,加上挑撮记号是用“”,扣弦用“”,拍弦用“く”,短撮用“”,长撮用“”,一点定板眼,撇捺中老弦,中弦用 “”老弦用“”,上手弹到乙四合四加一搬弦,一点定板眼用“”。这只是初步加指法的简单记号,初学的人根据它来练习,慢慢地就能锻炼灵活,运用自如了。”[4] 从这段的叙述中,我们可以看出,白凤岩已经在试图突破原来口传心授的教学方法,率先提出并在教学实践中使用简单抽象的技法符号来表示具体的演奏技法,为三弦的教学和传承提供了技术媒介和物质基础。这对于传统教学而言的确是一个质的飞跃。
在完成以上基础《八板》和加指法《八板》的基础上,才能进入高起八度音加指法的《八板》的练习,白凤岩在《怎样弹三弦》中是这样描述的:“高八度音的《八板》是在第五把位。这个《八板》比在第一把所弹的又提高了一步。因为在第一把只要把三根弦上合上合定准确,光用无名指、食指按准中弦乙四子弦工尺四个音位,加上敞子弦上字音敞中弦合字音,不用顾虑、很容易就练成不荒不凉的弹法。高八度音的八板就不然,必须用食指按准高八度字主音,按准中弦字音位,再把中指无名指指筋分开,按定其它工尺音位。初学时若不将上手指筋练成灵活自如;或是耳神经不强,就可能发现不是食指按不准高低上合音位,就是中指无名指按不准工尺乙四音位;再不然就可能按不准确第八把位上的音位。所以说高八度音的《八板》有练耳神伸指筋的作用。”[5]从中我们深刻地体会到了他的教学方式:由浅入深,先从简单的空弦开始,再加上指法,最后换到第五把位,同时还需要辨别音准。这种循序渐进的教学方式,使我们体验到了他崇尚科学的治学精神。
白凤岩在《八板》的基础上又创作出了三弦独奏曲《变奏老八板》,变奏手法包括加花变奏,速度变奏,高低八度的音域变化,疏密的节奏变化,丰富的演奏技法变化,从演奏技法的复杂性到音乐表达的丰富性都具有了相当的难度。
白凤岩的教学模式是从最基础的《八板》开始,一直到《变奏老八板》,体现了他由浅入深、由简到繁的教学理念和循序渐进的教学方法,具有相当严谨的科学性。
[1] 白凤岩编《怎样弹三弦》,北京: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说唱团,1958年版,第4页。
[2] 白凤岩编《怎样弹三弦》,北京: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说唱团,1958年版,第39页。
[3] 白凤岩编《怎样弹三弦》,北京: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说唱团,1958年版,第24页。
[4] 白凤岩编《怎样弹三弦》,北京: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说唱团,1958年版,第32页。
[5] 白凤岩编《怎样弹三弦》,北京: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说唱团,1958年版,第33页。
第三节 因材施教
白凤岩在教学中十分注重因材施教、因人而异,他总是根据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关于白凤岩的教学方法,我所被采访的几位老师都深有体会。
柴珏老师曾经这样说过:“白凤岩所有教授的课都是边弹边讲,我边听边学。他纠正我的不对之处是很有招法、十分准确的。他会反复地给我做示范,而每次完整的示范我都会感到像有一副绚丽的画卷展现面前。曲意一目了然,难点迎刃而解,心情也就豁然开朗起来。白老教书还根据你的程度、接受能力及时地调整、增加内容,使学生能举一反三、丰富视野、拓展想象空间。我曾在自己的学习心得中用四个字概括白老的教学“简明、有序”。白老对别人如何教,我知之甚少,但我有一个师弟(也是朋友)叫杜锦华,他性格内向,老实忠厚,不善多问,白老给他上课尤其耐心、细心、用心,与我印象中过去那种曲艺界、戏曲界的师徒关系相比,完全是两回事,我没见过一次白老让他干过什么家活,看到的只是一句一唱、一句一弹的慈父般的耐心,每次下课离开,白老都再三叮嘱。因此,小杜总说:‘白老教我和教你不太一样,是两种不同的方式。’何以两种?据白老自己讲,他对三弟白凤鸣(刘派传人)、对五弟白凤奉霖(三弦艺术家)来说既是长兄如父,教艺极其严厉,同时也采取了不同的教学方式。”
无论是带有人文特点的教学方法还是循序渐进的教学方式,都毫无疑问地体现了白凤岩教学艺术在传艺授业上的前瞻性和科学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