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海吉他发展史上,冯敏老师一直不遗余力无私奉献,支持吉他的发展,积极参与上海各界吉他组织,先后担任上海音乐家协会吉他专业委员会的理事、中国音乐吉他网的艺术顾问、上海市吉他艺术协会的监事、《新吉他之友》会刊编委等等。
冯敏(1944-)
说到文人雅士,我们很容易和古典诗词艺术相联系。中国是个“诗的国度”,诗的精神与特征已渗透到整个文化当中。在我们的心目中,一个人如果不懂诗词,不作诗词,很难称得上一个纯粹的文人雅士。
1944年出生,近八十高龄的冯敏先生,不以诗词名世,但却始终充满诗人的激情,以诗人的心灵去感知世界、感受生活,言谈举止间,不经意地流露出诗人的本色。就连他在示范吉他的指法,决不是刻板和冰冷的,随处渗透着诗情,闪现出诗人的灵心之光。
冯敏老师是中国著名吉他教育家,1977年开始从事古典吉他教育普及工作。冯敏老师的教学格言是“没有学不会的学生,只有教不好的老师”,是上海吉他界的开拓者,见证了中国吉他的发展。目前担任上海市吉他艺术协会监事、顾问委员会主任,中国音乐吉他网艺术顾问等社会职务。冯敏老师为人谦逊,说起为何学弹吉他,他的话匣子就打开了。那是万马齐喑,黑云如磐的文革十年,冯敏老师的父亲冯小秀是民国时期的老报人、新闻晚报著名体育记者,母亲是归国华侨。冯敏老师从小就受到良好的教育,从小喜欢体育和音乐,尤其是喜欢外国的文学。在1956年看了一部外国的电影《禁止的游戏》其中的主题音乐就是《爱的罗曼斯》,是用古典吉他弹的,冯敏老师觉得这么好的乐器,一定要把它学会。当时打听下来都没有地方可以学,冯老师不死心,总觉得有机会接触到这个音乐。年轻的冯敏老师,唯一爱好就是弹吉他,在当时则被视作西方颓废音乐的标志性乐器被禁止,吉他曲子也被冠以黄色音乐更被封杀。在那样披荆斩棘的艰难时世,天不负人,一次偶然相遇,冯老师有缘结识了一位印尼归国华侨、吉他爱好者曾广佛,便拜师学琴,有了他的指引,更加深了对吉他的执着。音乐,如荒漠中的甘泉,给他灵魂的慰藉和精神的安顿。冯敏古典吉他演奏《莫斯科郊外的晚上》
冯敏老师非常感谢他的恩师曾广佛,是他教会了冯敏老师弹吉他,可惜他文革时失联了。冯敏老师说,还要感谢他的太太在家里长期的支持。后来冯敏老师高中毕业了,报考了北京外国语学院西班牙语系,就是想学好语言到西班牙去学习古典吉他,但是当时大学没考上,就参加了工作,冯敏老师还是希望有一天能学习古典吉他。他当时工作在中百一店当营业员,中午吃完饭就去四楼的乐器柜台,当时是有吉他,但是没有人会弹古典吉他,乐器柜台的师傅都是广东人,冯敏老师也是广东人,他们其中一个拉小提琴非常好,就经常和他们聊。正好12月份有一天冯敏老师吃完饭,那天是周末去乐器柜台,看到有一个人在弹吉他,冯敏老师问他弹的是啥,他说是古典吉他,正好是冯敏老师要学的。后来冯敏老师一直缠着他,让他教古典吉他,最后他答应了。当时8点下班关门,就到他家去,当时的部队大院,楼上楼下二间房间,家里有很多小孩。曾广佛说学古典吉他很难,冯敏老师说不要紧只要你能教我,我就能学会。他说要看五线谱,冯敏老师不会看,但可以学,后来找来书琢磨琢磨,冯敏老师知道吉他一共有22个音符,每个音符都有定位,钢琴有88个音符,想吉他不是很难,每天记一个,再傻二个月也能记下了。学成后,在几十年的教学工作中,教了很多学生,比如蒋梵、卓珍等第一代弟子。
冯敏老师与谭冰若教授(中)
谭冰若教授,是音乐界的权威。谭冰若教授的二哥谭文亮先生(现在旅居澳洲)与冯敏老师的父亲冯小秀先生是发小,所以冯敏老师与谭冰若教授也是从小就认识的。后来在吉他教育上,谭教授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当年冯敏老师和何震东一起对谭教授说你可否为吉他写篇文章,因为当时吉他在文化大革命是黄色乐器。冯敏老师因为家庭出身的影响,关在牛棚一个多月,冯敏老师的恩师曾广佛先生在文化大革命那个年代失联了,一直都没有联系上。当时谭教授答应写了一篇题为《六弦琴拨响了——为吉他正名》的文章,从此吉他不再是黄色乐器,开始逐步发展。1984年举办了美声杯大奖赛,当时参赛的都是冯敏老师的弟子,冯敏老师为了避嫌没有当评委,当时脱颖而出了中国第一代的古典吉他演奏家。上海吉他协会的成立也是这样,现在全国都有吉他协会,有许多弟子也培养了很多优秀学生,冯敏老师感到很骄傲。
美国著名吉他演奏家克里斯托弗·阿什比(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