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琴又称“太琴”、“特琴”或“铁胡”。藏族拉弦乐器,形制与二胡相近,流行于拉萨、日喀则、江孜及西藏广大村镇,多用于伴奏藏族古典歌舞“囊玛”和民间歌舞“堆谐”,现在多用于藏戏伴奏。
中文名: 铁琴
外文名: Metallophone
别 称: 金属板琴
铁琴
铁琴的英文名称应当是Metallophone,又称为金属板琴或金属木琴。
铁琴的构造原理与木琴(Xyophone)相同,只是将硬木板换置成钢铁制的音板,同样用小槌敲击发击发音,声音轻脆,余音短促。因其发音若钟铃之声,故又称钟琴。铁琴的音域没有一定,小型的为两个八度,大型的为三个八度,实音比记谱高两个八度。如果将铁琴的各金属音板下装了电动装置的共鸣管,此种乐器便称为震音铁琴(Vibraphone),又可称为颤音琴,一般音域为三个八度。震音铁琴就像是一台小型直音式钢琴,当电流通过共鸣器上的金属圆盘,则会使的声音发出规律,另外更可利用乐器下方的踏板来控制余音的延续或停止。
基本介绍
铁琴是藏族拉弦乐器,形制与二胡相近,流行于拉萨、日喀则、江孜及西藏广大村镇,多用于伴奏藏族古典歌舞“囊玛”和民间歌舞“堆谢”,现在多用于藏戏伴奏。铁琴:又称“太琴”、“特琴”或“铁胡”。藏族拉弦乐器。藏族弓拉弦鸣乐器。藏语“铁”意为“悠扬”、“慢”,“琴”字源于汉语,意即发音悠扬之琴。据传说:铁琴是由云南传入西藏的。常用于重奏、合奏或为歌舞、藏戏伴奏。铁琴按五度关系定弦,用马尾弓拉奏。音色醇厚。“铁”是藏语“慢”的意思,适于演奏舒缓的曲调。多用于伴奏藏族古典歌舞“囊玛”和民间歌舞“堆谢”,现在多用于伴奏藏戏。
传统铁琴
传统铁琴是仿汉族二胡制成的,全长约75厘米。张两条丝弦。
琴筒呈圆筒形,多用硬木、毛竹或象牙等三种材料制成,筒前口蒙以山羊皮为面,筒后敞口,上下开有插入琴杆的通孔。皮面中央支有琴马,琴筒下面装有琴托。琴杆硬木制或竹制,呈圆形柱状体,上下两端较细,中间稍粗,下端装入琴筒的上下通孔中。琴杆上头平顶无饰,上端横置两个弦轴。弦轴木制,轴顶旋成圆球形。装置方向与二胡不同,它与琴筒不是平行的,而是与琴筒呈直角,轴把置于琴筒方向的右侧。琴杆中上部开有长圆形小孔,琴弦通过小孔系于弦轴上。琴弓与二胡弓相同,弓杆用竹或木制,弓毛用马尾,弓毛置于两弦间演奏。用象牙制作琴筒的铁琴,不仅选料考究,工艺也极为精细,在琴筒、琴头、弦轴上均雕刻有民族风格的花纹彩饰。
现代铁琴
现在的铁琴,琴筒、琴杆、弓杆均为竹制。琴筒用一截两端通透的毛竹制成,筒长11.9厘米,前口蒙以蟒皮或蛇皮,面径8.2厘米,后端为敞口,直径7.6厘米。琴杆多用五节紫竹或苦竹制成,杆长65厘米、杆径2.1厘米,在上端两个竹节中,分别置有一个弦轴。弦轴用花梨木旋制而成,轴长15.5厘米,轴顶呈圆球状,弦轴安置方向与琴筒成直角。在两个弦轴通过的琴杆处,开有竖向椭圆形小孔,琴弦通过此二孔系于各自的弦轴上。不设千斤,以木制山口为有效弦长的固定点。皮面中央支有竹或木制桥形琴马。张两条钢丝缠弦,弦的下端拴于尾柱(露于琴筒下方的琴杆)上。有的铁琴在琴筒下面装有木制琴托,以使演奏中琴身稳定。琴弓用细竹制杆,两端拴以一束马尾为弓毛,弓长80厘米,弓毛夹于两弦间拉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