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阶调式种类
在传统观念中,白族唢呐不讲“调”,只讲“品”,即没有指法概念。民间艺人只认“品”,不认“调”。“品”即表示某一唢呐音乐曲牌使用的调式音列,它的含义近似弦索上的“把位”。在云龙民间,艺人们习惯把以白族唢呐音列为基础形成的乐曲音阶分为“七品”、“六品”两种形式,这两种不同的音阶形式是通过艺人们运用“七品”、“六品”两种方法形成的。“七品”即用唢呐全部七个音孔演奏的民间称谓,“六品”即用唢呐六个音孔(少用一孔)的民间称谓,它的音阶也由七个音组成。用“七品”或“六品”方法演奏的乐曲音阶,在云龙民间又称“七字节”或“六字节”,“节”为孔(音孔),“字”为音(音孔音),“七字节”、“六字节”即为用“七品”或“六品”演奏方法形成的“七品音阶”或“六品音阶”。这些“品”或“字”的民间称谓,实则同汉族唢呐中“借字”手法是一样的,概念含意一样而称谓不同,都是通过改换或借用音列的某几个音以达到调式调性的转换。
白族唢呐音乐的音阶、调式大部分为征调式、羽调式,少部分为商调式和宫调式,调式音阶多为五声性,也有部分为六声、七声性的。在六声、七声性调式的调门中,清角和变宫大都只作级进式的过渡使用。从搜集整理出来的几百首唢呐乐曲分析,大体可分为:
1、五声音阶调式:这类音阶调式有C宫调、C商调、C微调、D官调、D清角调、D羽调、D征调、D商调、E宫调、F商调、R官调、G商调、G微调、B宫调等。
2、六声音阶调式:这类音阶调式有C宫调、C商调、C征调、C羽调、D官调、D商调、D角调、D征调、E宫调、E征调、F宫调、F征调等。
3、七声音阶调式:有bD商调、D清角调、bE商调、bE征调、E征调、F商调等。
转调手法
1、同调式不同主音的转调:如乐曲《进门调》系同音列,同宫系统的同调式中A清征、bB羽、bA征为不同主音的转调方式。
2、同主音不同调式的转调:如乐曲《坐落营》,属bB羽→A清征→bA征交替的同主音不同调式的转调。
3、不同调式不同主音的转调:云龙白族唢呐乐曲的转调乐曲大量是属于这种类型。这种类型的转调技法是:调式、调性对比灵活、自由,调性特性音和调式功能音交替随和自然,形成了千变万化的不同调式不同主音的转调乐曲。如《骑马营》,乐曲中调式相互交替且独立性较强,段落感较清楚,各个乐段中,各调式不同主音较为明显,形成了不同调式不同主音的转调。
本节需要说明的是,由于云龙白族唢呐存在形制构造、音孔音列实际排列等诸多特殊原因,云龙白族唢呐实际形成“清筒音唢呐”;而以清筒音唢呐音列为基础形成旋律曲调的同时,也形成了“清筒音间音阶和调式”;按民间传统“七品”、“六品”观念,清筒音音阶实际上分为“七品清筒音音阶”和“六品清筒音音阶”两种形式;而云龙白族唢呐通过“换品”达到旋律调式、调性转换的不同种类,则可称为“清筒音调式调性种类”。
唢呐音乐结构特点
唢呐曲大多数旋律平稳,具有级进旋法特点。绝大部分曲调,均用鼓腮循环换气法一气呵成,犹如奔腾的河流,有的迂回流转,潺潺动听、引人深思;有的则一泻千里,气势磅磅,动人心弦。
有些曲调旋律,较多使用大跳音程,如《过海调》、《东海乐》等曲,有些大跳音程竟达十一、二度,有如异峰突起,把乐境推进到一个新的境界。云龙白族唢呐音乐的结构特点是:以四、五度以上的大跳进行围绕主属两音作起伏迂回,并常以主属两音作乐句句逗,以“头咬尾”和“承递式”手法将旋律连一条锁链式的主体系段,形成了多终止并列陈述的旋律结构特点。“清筒音”这一独特的音乐形态,它在唢呐乐曲中的主要形式为小二度进入、小六度或大三度跳出。这种平稳级进进入,在协和音程内跳出的形式,使处于筒音位置的清筒音出现得自然,旋律进行别具风格而又流畅。并常与作为乐曲主音的上方小二度音(A音),上方大七度音(G音)自然地融合,联系起来。 [1]
套曲的多曲式结构类型
云龙白族民间唢呐的乐曲属于大型的整套套曲,按其功能和使用场合的不同,可分为民俗性和戏曲性两大类。民俗类指的是婚丧喜庆、社火集会和各种宗教科仪中使用的各种音乐曲牌。在白族唢呐音乐中,大量的音乐曲牌都属于民俗类。民俗类调门(即音乐曲牌)又可分为喜事调和忧事调,在实际应用中,喜事调的应用较为广泛和自由(它包括广泛应用于宗教仪式和忧事场合),而忧事调的应用则有较严格的规定;另外,喜庆场合禁忌吹忧事调门。戏曲类指的是白族古老的剧种吹吹腔戏曲中使用的各种曲牌以及不同行当声腔的过门部分。在各类套曲中,乐曲联缀的顺序都是根据不同类型活动内容的顺序严格进行,曲牌依不同场合各有所别,专曲专用;吹奏时又依各种情景可长可短,随场应变;一内容和另内容的乐曲在联缀顺序上不可改变,同内容的乐曲有的在联缀顺序上可前可后。云龙白族唢呐套曲联缀乐曲,其规律有:
1、内容的程序性贯穿。套曲的内容,完全按照民间民俗类或戏曲类活动的程序排列,来完成各类活动服务的任务。套曲中,各乐曲都是独立完整地表现各类活动中的一个内容,这些乐曲把整套套曲反映的内容表现得绚丽多姿,丰满感人。如喜事场合,有表现接亲路上的《大摆队伍》、《小摆队伍》、《三摆队伍》、《汉白亲家亲》、《大亲家亲》、《中亲家亲》、《小亲家亲》、《贺山调》、《大过山》、《小过山》、《过山脊》、《大过海》、《小过海》、《八仙过海》、《蜜蜂过江》等;有表现迎宾时的《大开门》、《小开门》、《迎客调》、《进门调》、《敬酒调》、《敬茶调》、《迎老调》;有表现婚宴的《迎亲调》、《拜客调》、《敬老磕头调》、《夫妻双敬酒》、《捧托上菜调》、《央酒调》、《乐一乐》、《心合心》、《三盘古》、《双喜调》、《仙家乐》、《双回头》、《谢厨调》、《谢客调》、《散席调》等。有表现新郎接新娘时的《走马营》、《骑马营》、《坐落营》、《赞花曲》;有表现新娘出嫁时的《梳妆曲》、《扎花曲》、《料索》、《装箱调》、《捆箱调》、《离娘调》、《母女分别曲》等;有表现送亲时的《普天乐》、《状元跨街》、《将军令》、《过街调》等等。丧事常用的有《鸡叫曲》、《哑子哭母》、《悬白》、《接回转》、《发阴曲》、《进殿曲》、《祭奠调》、《动棺曲》、《候土曲》、《下葬曲》、《安乐曲》等。宗教祭祀类有《观音大道》、《拜佛调》、《上马台》、《仙家乐》等,打碑立生基或竖柱上梁用《开光曲》、《上圈调》等。耍“田家乐”用《田家乐》、《栽秧调》等。此外,耍龙用《耍龙调》、《龙上天》、《龙摆尾》,耍白鹤舞用《双凤朝阳》、《青天高》,跳“打歌舞”用《力格高》、《摘叶曲》、《力格罗武》、《花柳调》等等……
在白族民间各种特定场合使用的特定曲牌中,按民间习俗,除丧事的曲调不能用于喜事场合外,其余各种场合均可在其中某特定程序曲牌保留或不用而跳过的前提下,加入其它各种曲牌演奏。如丧事场合,除上述丧事特定程序特定丧曲不变的前提下,按白族民间“红白均喜”的传统习俗,可在送丧途中或下葬归来中,加入《大过山》、《小过山》、《蜜蜂过江》、《亲加亲》、《走马营》、《骑马营》、《苏子国》、《宜阳乐》等任何喜事曲牌。由于白族唢呐曲调丰富多彩,在上述各种特定场合使用的特定曲牌中,乐曲数目远不止这些,在各种仪式场合还有许多通用或共用曲牌,只不过是据仪式规模或程序内容的多寡而灵活运用,或增或减罢了。常见曲牌还有《白曲》、《汉曲》、《井曲》、《八仙过海》、《东海乐》、《西海乐》、《南海乐》、《北海乐》、《八谱》、《望金牌》、《灶老爷》、《蜜蜂朝王》、《黄雀上天》、《养养气》、《小贺狂》、《小颠狂》、《知州喜迎门》、《三起三落》、《开响曲》、《闹新房》、《团圆调》、《节节高》、《宜尔乐》等等。在上述特定场合曲牌运用中按民间传统习俗,还有一种特殊使用曲牌传统规矩,即民间无论喜事、丧事和其他各种仪式场合,均必须先吹《鲁母调》音乐曲牌。《鲁母调》又称《祖师调》,曲牌分一母一公两首(按民间说法为“阴阳”之意),分别称《鲁母母调》、《鲁母公调》。据民间传说,这两首曲调是白族唢呐祖师鲁泰(按民间说法为鲁班之妻)在八仙帮助下学会并亲自传给白族民间艺人的“神曲”,有调和阴阳之功,它能保证艺人吹奏顺利,清洁平安。因此,《鲁母调》是白族艺人历代沿袭在任何场合下通行无阻的首吹曲,不管婚丧喜庆、民俗祭祀礼仪等任何场合,必须先吹《鲁母调》才能确保万事平安,吹曲顺畅,即使有些艺人忘吹某场合特定某曲调,而只要吹奏《鲁母调》,均可作特定场合曲牌有效代替。
2、多曲一名的贯穿。在白族唢呐曲牌大型套曲的各种曲调中,许多专用曲牌往往一曲多名,如漕涧镇、民建乡一带的婚事曲牌《捧托上菜》,曲牌名只一个,但却有二十多曲;如长新乡流传曲牌《敬酒调》曲牌名称只一个,然而根据特定场合内容则又分《一杯酒》、《二杯酒》、《三杯酒》等;此外,按民间“公”、“母”分法,《鲁母》、《白曲》、《汉曲》、《井曲》等曲牌,均含“公”、“母”两种不同曲牌音乐。
3、同一起头旋律的贯穿。每首乐曲开头处基本按固定的相同音调的旋律进行。大部分只是一个长音,起一个起头的作用。
4、相同结尾旋律的贯穿。每首乐曲结束处基本按固定的相同音调的旋律进行。大部分唢呐乐曲的结尾都是采用换宫(转调)形式结束。
5、白族唢呐音乐大多为回句式结构,调式倾向性比较明显,乐曲曲式结构大致可分以下两种形式:
(1)引子句+Ⅱ:主体乐段(原形和变化重复:Ⅱ+主体乐段换尾结尾)。
(2)联曲体(多为同主音羽、征联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