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龙的每个白族村寨,几乎都有演奏唢呐吹打的民间艺人。在白族的农事庆典,婚丧嫁娶、民间节日和民俗活动中,唢呐吹打是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在不同的节日、活动和不同的环境、仪式中,唢呐乐曲的使用都有严格的规定,其乐曲之多,内容之丰富,是其它任何民族乐器无法相比的。
中文名: 白族唢呐
所 属: 白族唢呐
类 别: 白族唢呐
分 类: 白族唢呐
形制和构造
白族唢呐多为民间艺人自己动手制作,其形制和构造与汉族唢呐大致相同,也是由簧哨、气盘、芯子、管身、碗口等几部分构成。管身大多是采用质地纤细的软质木如白梨、李子、楸木、刺柏、黄杨木、杜鹃木等野生杂木制成。锥形的管身长约八寸,多为平杆,少有竹节杆的,杆身刻有线条纹圈以作装饰。上端插芯子部分长约半寸左右,因插芯子以防破裂而加厚管壁呈圆柱形,上端内膛直径一般为0.9到1公分,下端内膛直径为2公分左右。管身凿有七个音孔,七个声孔全在管身正面,与汉族唢呐显著区别的是没有背音孔。音孔间的距离没有较严格的规定,一般为3公分左右,上端第五、六、七孔间的孔距相对小一些。在试奏时,一般以调整管身内膛口径的方法调整音高和音列的音程关系。白族唢呐簧哨(俗称哨子)多用生长在山区坝塘中的山芦苇制作,哨形为短哨座扇形哨,哨长1公分左右。芯子、气盘和碗口多用黄铜、铝合金制作。芯子长约5公分,民间称芯子叫“锅签”,而实则是“过气”的谐音。碗口直径为10公分左右,近似锥柱形,腰部有一凸球作装饰。
音孔和音列
白族唢呐的最低音(筒音)一般在#g1至b1之间,唢呐的常用音区一般在一个半八度,少部分造诣较高的艺人可以吹奏到两个八度以上,唢呐的七个音空以下端第一孔顺次往上开放所产生的七个基本音的音高为a1、b1、c2、d2、e2、f2、g2。除a1、b1两音是顺次开放第一、二孔获得外,其余的c2、d2、e2、f2、g2五个音都是以闭开交错的指法获得。吹这五个音时均按闭第二孔,其余的音孔从第一孔至本音孔都要开放。f2加闭第五孔,g2加闭第六孔。除了f2、g2两音的下借闭孔有改变音高的作用外,吹奏其他各音时按闭第二孔的作用主要是为了演奏时保持乐器的平衡。超吹可获得a2、d2、c3、d3、e3、f3、#f3七个音,基本上都是用本孔倍音指法获得。吹奏这七个音时,除a2、b2两音不需用下借闭孔外,吹奏其它五个音时按闭第一孔或第一、二孔同时按闭的作用也是为了保持乐器演奏时的平衡,对音的高低没有影响。
与其他地区的唢呐吹打相比较,云龙地区唢呐吹打最具特色的是:民间艺人们演奏使用的自制唢呐筒音与第一孔音位音为小二度音程关系,即筒音普遍为#g;演奏的乐曲形成了独特的音阶与调式形态。这种独特的音阶与调式形态不是个别民间艺人演奏乐曲中的个别现象,而是整个云龙地区大部分民间艺人演奏乐曲中普遍存在的现象并在大量的乐曲中反映出来,形成了白族唢呐音乐中具有地区性的、独特的音阶与调式形态。还有少数筒音为a1、#a1和bl的唢呐,它们共同的特点为各音孔之间的音程关系相同:筒音与第一孔音位音为小二度音程关系,与第一孔音位音为大七度音程关系。筒音不使用超吹,唢呐音列中没有筒音八度音程关系音。这些特点是云龙白族唢呐音列和调式的基础。由于流传于云龙地区的白族唢呐的自然音列中,普遍存在筒音#g与第一孔音a1音位音为小二度音程关系的现象,形成云龙白族唢呐与其他地区的唢呐在音律上的区别。因此,有的专业音乐研究者把云龙白族唢呐称之为“云龙清筒音唢呐”,把用具演奏的含清筒音乐曲的调式称之为“清筒音唢呐调式”(见《中国音乐学(季刊)1995年第一期》作者杨育民)。
云龙白族唢呐清筒音的“清”即升高半音(小二度之意)。其发音较唢呐音列中其他各音松弛、明亮、浑厚,有较强的稳定感。在唢呐乐曲中,“清筒音”并不是以“偏音”的形态出现,则是常作为一个具有特色的“正音”成员占有较重要的地位,并发挥其较强的特色功能而起着重要的作用。清筒音的产生,从物质方面看,是由云龙唢呐的形制及其发音所决定的。云龙白族唢呐虽然音高不固定且孔距无严格的尺度,但民间对筒音#g与第一孔音a1之间的小二度关系的音高要求则较为严格。为获得筒音与第一孔音位音为小二度音程关系,使演奏的乐曲形成独特的音阶与调式形态效果,也就是民间俗称的“特定音型”和“典型音调”效果,因此,艺人们在制作唢呐管身时常常是采用先凿打好七个音孔后以调整管身内膛的方法求得上述“特定音型”的音高和相互间的关系,很少有调整孔距的办法。此外,是否由于唢呐的第一孔音位的位置距管身处端口稍远因而对筒音#g(即“清筒音”)的形成也有作用。这里未经科学测试而不作肯定的结论。云龙白族唢呐“清筒音”产生的另一个原因,则是由于长期受地区政治经济、地理环境、语言音调、听音习惯、民族性格、民族审美心理,以及艺人们在长期演奏交流唢呐艺术实践等多种因素的相互影响共同融汇而形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