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八极游》
明代以前传曲,又名《挟仙游》。全曲六段。《神奇秘谱》解题:“志在寥廓之外,消遥乎八肱之表。若御飚车以乘天风云马,放浪天地,游览宇宙,无所羁绊也。”
27《别鹤操》
崔豹《古今注》说:商陵牧子娶妻五年而无子,父兄拟为之改娶。“妻闻之,中夜起,倚户而悲啸。牧子闻之,怆然而悲,歌曰:将乘比翼隔天端,山川悠远路漫漫,揽衣不寐食忘餐。”白居易、元慎、韩愈都有诗咏此曲。
28《苍梧怨》
传自宋代,曾由南宋杨瓒订正。存谱为十三段。内容表现娥皇、女英悼念舜死于苍梧的感伤情意。
29《长门怨》
汉代楚调相和歌中曾有此曲名,琴曲在《梅庵琴谱》中才出现,可能是后人拟作的。题材表现了汉武帝宠爱过的陈阿娇被冷落在长门宫之后,因求司马相如写了《长门赋》,而感动了皇帝的故事。原标题的意思是表现陈阿娇遭汉武帝遗弃在长门宫的哀怨情绪。全曲六段,高潮在第四段。曲中用高音滑奏和泛音交替来表现女性哀怨的形象和悲愤交加的情绪。后几句明显带有山东音乐的风格。近代流行的同名琴曲是诸城派的代表作品之一。
30《春晓吟》
最早见于明代《西麓堂琴谱》(1549)。表现了春之欣欣向荣的景象。共三段,《二香琴谱》认为它“和平、中正、大方”,为诸曲之冠。
31《大胡笳》
胡笳本是古代北方少数民族的吹奏乐器,其声调悲怆凄凉,常能引起戍守边塞者的思乡之情。晋代刘琨曾用胡笳声谱为琴曲,创作了《胡笳五弄》,表现其爱国主义的思想。它与《小胡笳》并称“二胡笳”,或“胡笳两本”这两首作品初见于《古今乐录》,称《大胡笳鸣》和《小胡笳鸣》。唐代流传的《大胡笳》和《小胡笳》源于南北朝的相和曲,当时以沈家声和祝家声见称。盛唐名师董庭兰继承了他们的传谱,又称之为“董家本”。晚唐陈康士在谱序中把这两曲与《广陵散》一起看作是“古风不泯之声”,从而流传至今。李颀听了董庭兰弹奏《大胡笳》,曾在诗中写到:“蔡女昔造胡笳声,一弹一十有八拍。胡人落泪沾边草,汉使断肠对归客。”认为乐曲表现了蔡文姬回归时,与当地“胡人”依依不舍的情景,接她回来的汉使也深为感动。《神奇秘谱》中《大胡笳》正好是十八拍。它与后世流传的《胡笳十八拍》在题材上相同,但音乐毫无共同之处。现存琴谱中根据这个解题,采用唐代刘商的有关诗句,作为各段小标题。
32《泛沧浪》
宋郭楚望作。常作为《潇湘水云》的序曲。表现“志在驾扁舟于五湖”的意境。(《神奇秘谱》)
33《风雷引》
《论语---乡党》篇中有“迅雷风烈必变”的句子,意思是说人们面对暴烈的风雷定会改变自己的错误态度。《琴操》中有《周金腾》的琴曲,表现周成王由于天降风雷,才改变了对周公的疑忌态度;又有楚国商梁子出游,遇风雨霹雳畏惧而归,作《霹雳引》的传说。反映了古人将神秘的风雷看作不可抗拒的神权象征。因而必需迁善改过,以免遭天谴。目前传有两种不同的《风雷引》。一种见于《风宣神品》(1539),曲情深沉肃穆、苍郁险竣,借“正调”弹,商音,共十段,渊源较早。另一种见于近代的《梅庵琴谱》(1931),节奏鲜明,流畅严整,曲调性较强,可能是晚近的作品。用林钟调,宫音,共七段。
34《风入松》
传为嵇康所作。现存传谱中的歌词作者为唐代皎然。内容描写月夜弹琴如风吹入松林的声音。唐刘戬有《夏弹琴》诗:“弹为《风入松》,崖谷飒已秋。”可见唐代以盛行。
35《凤求凰》
《汉书》有司马相如用琴声向卓文君求爱的故事。传谱为十段,见于《西麓堂琴统》。有同名琴歌(歌词为后人所拟),还有《文君操》题材与此相关。
36《古琴吟》
最早刊于明末杨表正编《重修真传琴谱》(1585),当时叫做《相思曲》。解题中引用了苏东坡与一妓女相爱的传说。歌词借无人弹弄的古琴比喻被人遗弃的女子,来抒发怨恨寂寞的情绪。
37《关山月》
古代木兰诗中有:“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句子。汉代鼓吹曲中就有《关山月》,相和歌中有《度关山》。反映征人对远戍边疆的不满情绪。最初见于《琴学管见》(1630年石印本)。1931年《梅庵琴谱》中才出现此琴曲,是山东诸城派琴家王宾鲁所传而流传较广的琴曲。此曲与清宣统二年(1910年)济南鸣盛社小曲《骂情人》略同。杨阴浏先生试配李白的同名诗,有助于介绍这一琴曲。
38《广寒秋》
传说唐明皇梦游月宫,宫前写:“广寒清虚之府。”(《天宝遗事》)于是后人就以广寒宫来指月宫。此曲传自明代以前,题义表现秋高气爽之际,明月普照大地,夜深人静的意境。
39《广陵散》
该曲名最早出现于汉《相和歌》中。乐谱最早见于明代的《神奇秘谱》,为慢商调。“广陵”,今江苏扬州一带;“散”,即操、引、曲的意思。据《神奇秘谱》所载其上卷《太古之操》为“昔人不传之秘”,卷中载有《广陵散》曲,并注此曲“世有二谱,今予所取者,隋宫中所收之谱,隋亡而入唐,唐亡流落于民间者有年,至宋高宗建炎间,复入于御府,经九百三十七年矣,予以此谱正,故取之。”由于它的题材是取自《聂政刺韩王曲》,所以遭到历代封建卫道者们的攻击和责难。唐代的陈拙曾拿着乐谱向孙裕求教,竟然被孙裕烧掉了乐谱,说:“吾不欲传者,为伤国体也”(《琴史》)。宋代的朱熹也曾说:“琴家最取《广陵散》操,以某观之,其声最不和平,有臣凌君之义”(《琴书大全》引《紫阳琴书》)。明初的宋濂也说:“其声忿怒躁急,不可为训,宁可为法乎?”全曲四十五段,又分为开指、小序、大序、正声、乱声、后序六个部分,并且有“止息”、“井里”、“申诚”、“顺物”、“因时”、“干时”、“取韩”、“呼幽”、“亡身”、“作气”、“含志”、“沉思”、“返魂”、“徇物”、“冲冠”、“长虹”、“寒风”、“发怒”、“烈妇”、“收义”、“扬名”、“含光”、“沉名”、“投剑”、“峻迹”、“守志”、“归政”、“誓毕”、“终思”、“同志”、“用事”、“辞乡”、“气冲”、“微行”、“意绝”、“悲志”、“叹息”、“长吁”、“伤感”、“恨愤”、“亡计”、“会止息意”等小标题多个。全曲贯穿着两个主要的音调:正声主调多在乐段之首,每次出现都有所变化;乱声主调多出现在乐段之尾,基本上以相同的形式再现。由于有了这两个主调的配合使用,使规模宏大的琴曲在波澜壮阔的变化中,保持了前后的统一。演奏上的特点为“声多韵少”,泛音、散音用得较多,表现出早期古代琴曲旋律主要特征。它的结构复杂严谨,曲调委婉曲折而又慷慨激昂,演奏技法繁杂多样,充分显示了我国古代音乐作品所取得的辉煌成就。它是古代音乐作品中不可多得的佳作,在历史上被誉为“曲之师长”,乐曲包孕的叛逆精神和对崇高情操的讴歌,以及它“一鼓息万动,再弄泣鬼神”的高度艺术感染力,被世代相传。相传嵇康在临刑前说过这样的话:“昔袁孝尼尝从吾学《广陵散》,吾每靳固之,《广陵散》于今绝矣!”(见《晋书--嵇康传》)建国后,经管平湖先生之手又使之复活于乐坛,表现出该乐曲在历史上的强大生命力。它的音乐形式,为我们了解古代的音乐结构形式及其演化,提供了宝贵的实例。
40《和阳春》
虞山派琴师陈星源传曲。据古曲《阳春》而作。初见于《大还阁琴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