斫制精良、用材讲究的新琴,当然也可以达到艺术品的级别,自然也可以列入收藏的范围。书画的收藏,当代艺术家的作品有很多超越古代书画作品。书画的收藏因此也有古代、近现代和当代的划分。
然而,新琴、老琴的收藏却不是这样。老琴因材质老旧、长期弹奏等原因,其音韵具备新琴所没有品质,这就是通常人们说的“老琴味”。新斫琴使用真正的老材,当然也可以追摹这种“老琴味”,有些新琴也相当成功。以我个人看法,这仍然与书画有区别,而更类似新、老家具收藏。你甚至可以用老的黄花梨、小叶紫檀严格摹仿明式家具,但是,新、老家具的收藏,毕竟是完全不同的两类收藏。有人说收藏古琴可以从新琴开始。这说法颇类似,收藏明、清家具可以从新家具开始一样。有人认为这么说有道理,有人认为很荒谬。鉴于此,这里所讨论的标准仅围绕老琴展开。
在古琴收藏过程中,我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古琴的交易有两个明显不同的圈子:一个是古董行,多是做家具木器、杂项的,他们手上经常有各种渠道淘来的老琴,买琴则基本出于交易或投资的目的;一个是琴人的圈子,出让老琴多出于改善生活的目的、后代无人继承琴学等原因,而买琴者多是自用或收藏。古董行与琴人圈在看待、评价古琴上区别还是很明显的,这两套标准在古琴鉴赏方面可称古董派、琴人派。
(一)古董派看重的要素依次是:外观、题识、十友、传承。
外观古董派看重的外观内容比较多,但最重视的是原封原样、原汁原味,最好没修过。修过,也最好是老修,小修。比较排斥新修、大修,不管修的水平高低、效果如何。古董行比较忌讳“动过手”,即修补过、掩饰过某些瑕疵、毛病。偏爱什么拿过来,什么样转让出去,哪怕配件缺少、面底板开裂,也不愿意修葺。个中原因,虽然修复有风险,但主要还是讲究原汁原味,没“动过手”。其实,不止外观,题识、十友的一些讲究,细细琢磨起来,也多是出于原汁原味的考量。古董派对琴的形制方面的断代能力稍差,多数是一些感觉或模糊的概念。如琴圈里讲“唐圆宋扁”。唐琴的外形浑厚饱满,宋琴秀气劲挺。但是,“唐圆宋扁”还涉及槽腹制度等,也仅是一个要点,不能完全仅靠这一点断代。到了古董派眼里,大而化之。像王世襄旧藏中唐时期古琴“大圣遗音”,也很扁啊,怎么定为唐琴?好多古董派的行家怀疑断代准确性,偏向于把“大圣遗音”看宋琴。而北宋早期的,如杨时百旧藏北宋琴“松风”、查阜西旧藏北宋琴“霜镛”等,因为是北宋偏早些的风格,琴体还宽大,也给人厚重、饱满的感觉,好些类似的北宋琴,修过的就被古董派看成明琴、原漆灰基本未动过手的则看成唐琴。是否修过,古董派偏重于表面的老旧感觉和断纹。断纹当然是越多、越丰富越好。这一点倒是与琴人派相同。漆面出了断纹,古董派多数会原谅“动过手”这个毛病。孰不知,很多老琴因为材质老旧,新修后一、两年内重新出断纹是常见的现象。
题识在古董派眼里是说辞或故事,有无题识对估价影响还是很大的。由于对形制、声音等方面的断代方法掌握不够,使得古董派通常把题识作为断代的重要依据,因而一些没有题识或题识湮灭的老琴往往不被古董派重视。而在原汁原味很重要的逻辑下,一些伪腹款却很被古董派看重。如2010年北京某拍卖有一张有“朱致远”款的清琴,估价90万元上下。我向某古董行买家指出从腹款书法风格、布局等要素看均非真款,且琴是清琴。该行家的看法颇具代表性:琴是老琴没问题,未经剖腹修过,腹款不是你写的,也不是我写的,是老款,又写的是“朱致远”,有什么问题?!他认为还是值得买的好琴。此琴竞买过程确实激烈,记得是160多万元落槌。相反的,一些无款,或者仅有后刻琴名的宋琴,拍卖公司定为明琴,多数以明琴甚至低于明琴的价格成交。而去年秋拍无款、通体梅花断纹、声音极好的宋琴,竟然以380万的估价流拍。其实自古以来,大家都重视题识。一方面提供传承、断代信息,一方面也是体现了文人情趣,好的题识还是精美的书法、雕刻作品,确有重要意义。这也是古琴上经常出现伪款、寄托款的原因。称伪款,似乎就差很多。其实,寄托款也是“伪款”。通常,我们把出于牟利动机添加的造假题识称“伪款”,把出于文人情趣、寄托怀古幽思,因一定缘由而选择仿造的名人、古人题识称“寄托款”。可是,随着古琴的流传,谁会在意,谁又能区分得开是“伪款”还是“寄托款”呢?因此,古董派对题识往往更在意是新刻还是老刻,而不在意是真款、伪款还是寄托款。此外,由于腹款通常仅在制作、剖腹重修时才能写刻,而底板、面板等处的题识则可以随时添加,腹款就比其他位置的题识相对重要一些。
“十友”即“臞仙琴坛十友”:冰弦、玉轸、轸函、玉足、绒剅、琴荐、锦囊、琴床、琴匣、替指。本文借用“十友”泛指琴的各种附属配件,如弦、琴轸、轸函、雁足、绒剅、琴囊、琴匣等等,琴垫、替指等与老琴关联很小,可有可无。古董派重视这类东西,似乎依然是出于原汁原味的逻辑,重点还是在对琴的老增加佐证。这些配件中比较重要的是琴轸、雁足、琴匣。古董派本行多是做杂项的,轸、足的材质犹为古董派看重。如2012年西泠秋拍,一普通清琴的成交价28.7万元,而明代斫琴大家张顺修的蕉叶成交价为71万元。正常而言,明琴、名斫还是少见讨喜的蕉叶,其价格当在普通清琴5倍以上。而清琴拍卖结果如此好,端在其琴轸是犀角的。一套完整的老犀角轸很难得,市场价格也要过10万元。相比之下,琴人派选择琴,对十友不是特别看重,通常看重琴本身,估价时较少考虑十友的因素。这也使得古董派向琴人派转让老琴时,经常将好的雁足、琴轸拆下来单独出售。而在拍卖上以及古董派相互之间的古琴交易中,却很少这么做。
传承
在古董派来说,传承类似书画上的收藏印,可以大提高老琴的可靠度。而确切的名家传承记录可以大大提高老琴的老琴的估值。这一点对琴人派来说,颇类似对待“十友”的态度,基本上可有可无,除非与旧藏家有师承或其他关系。
(二)琴人派所看重的依次是:声音、年代、制作、款识。
声音琴人派因为比古董派更懂琴,而琴首先是作为乐器为琴人派所看重,所以,琴人派极其看重声音。这与古董派形成鲜明的对比。声音在古董派那里很少被讨论,而琴人派眼里却是最主要的考量。如果非要量化地给个描述,个人感觉要占个七、八成的比重。古董派是把原汁原味的“老”贯彻始终,而琴人派通常是把音韵的优劣贯穿始终。
年代老琴基本上是传世的,自然年代越久远,存世量越稀少,也就越珍贵。琴人派看重年代,除此而外,更重要的原因是:古琴年代越久远,通常来说音韵也就更好!琴人派重视年代,跟声音是有直接关系的。如果年代久远而声音不好,很难让琴人动心。同样一张唐琴、宋琴,原来因声音不好而受冷落,后来因修治或长期弹奏而妙音焕发,最终身价倍增的故事,在琴圈屡见不鲜!毕竟,老琴的声音受很多因素影响,重要的是形制、材质。也有一些容易发生变化的因素:如面底板、雁足、岳山、龙龈胶合不实,声音传导不畅,久经闲置而声音不活不透等等。前者经修复,后者经一段时间的抚奏,都会有很大改善。影响声音最大的因素是材质。材质老,声音就容易出金石声、苍古味;弹奏的历史长,琴体谐振通畅,声音清澈、通透而圆润。老琴毕竟材质老,被弹奏的时间长,妙音的物理基础是一直都在的。这也是琴人看重年代。
制作包括材质、形制、琴式、工艺。这些因素依次是琴人派看重的因素。材质跟年代有联系,却并非完全的一一对应关系。毕竟宋、明、清琴的制作,在当时也有选用老材的。看重材质还是与声音有关。材质的看点除了新老,当然木材种类也很重要。
传统的琴材是面桐底梓,面、底板掺用杉木的也很多。琴材之桐专指梧桐(树皮青绿色,也称青桐),非泡桐、油桐。从龙池处看面板,通常比较容易识别:木纹细密而直。较新的桐材淡黄发白,老材则显现金黄、黄里泛红,甚至暗红色。这种老化的表面并不厚,1——2毫米以下,颜色如新。但老材、新材的表面之下仍然有浓淡的细微区别。有人鉴别是喜欢用指甲掐,掐得多了,龙池内看面板甲痕累累,有碍美观。其实,材质腐朽(不是“老旧”)程度跟长期保存环境关系更大,指甲掐并不可靠,徒损老琴,是个不好的鉴定习惯。
形制主要指古琴外部(也包括槽腹制度等视力所及的一些内部结构)的表现特征,包括:琴式(如伏羲式、神农式、连珠式、仲尼式等等)、外形尺寸、槽腹制度、造型特征、池沼特征、岳山、护轸、冠角、龙龈、尾托、轸池、琴徽等等。琴人派重视形制,原因大致是两个:首先,形制特征是类型学断代的核心内容。其次,通过形制特征来判断老琴的斫制水平。这两者最终都与声音(或声音的潜力)相关。
就斫制水平来讲,大致可分成三类,一是名家名斫;二是内行琴,是懂琴的行家里行手所斫,或者不著斫琴人名,或者知名度小,俗称“琴人琴”;三是外行琴,是不懂斫琴制度的外行所斫,俗称“木匠活”、“嫁妆琴”,制度乖谬,外形难看,多数不堪下指,难以弹奏。“琴棋书画”在宋代开始联系在一起,成为雅文化的代表。时间长了,雅俗共用,雅俗交融了。嫁闺女,也找个木匠“打”张琴,充书香门第,几成风俗。“木匠活”“嫁妆琴”的名称是从这里来的。名斫、琴人琴是琴人派特别看重的,也是琴人派选择古琴的必要条件。
断纹,严格讲不属于形制范畴,依其重视程度放在形制的此处讲。毕竟,断纹算是外观的一部分。断纹是漆灰老旧的重要表现。重视断纹,一是断纹多寡会影响声音松透程度,二是断纹是古琴独特的审美内容,会让古琴具有沧桑、古朴美。没出断、或者断纹少的老琴,极可能是斫制年代较近。年代久远的琴,即使重修,数年之内也极易出丰富的断纹。
琴式种类比较多,但是宋代以来,以仲尼式最为普遍,此造型中庸、和谐,也利于发声。伏羲、灵机、落霞、蕉叶、连珠也比较多见。一些变形、独创的琴式,如果造型合理、美观,也颇受欢迎。如湖南博物馆的“鹤鸣秋月”,其造型是中轴对称的两只鹤(此点经王鹏先生指示),与琴名相应,造型典雅合制,极富巧思妙想,是极难得的好造型。琴人选择古琴是要常伴在身,时时抚弄的,造型不满意就很别扭,这也是琴人派比较重视外观、琴式的原因。
工艺主要包括了漆灰的构成、厚薄,配件的材质等等。漆灰的构成、厚薄,对声音好坏和琴的坚固耐用与否是很关键的。这两者对经常弹奏的古琴来讲很重要。明代的琴,灰胎偏薄,用瓦灰比较多。这样的工艺对声音的松透有利,只是不够坚固,容易磨损、受潮脱落。多数琴的灰胎是用鹿角霜,比较坚固而磨,声音坚实清润。
款识对琴人派来说是颇富人文趣味的东西,可以为古琴增光添彩。题识多的琴,还可以用来做拓片,琴的雅韵与金石趣味相结合,既可以自赏,又可赠人,是很风雅的事。另外,琴名也是琴人比较在意的。古人给琴命名,多数依据琴的音韵特征,有些则用典故。老琴琴名是很值得玩味的。
个人的鉴藏标准浅说
以上两种标准,是个粗糙、简略的概括、分类,是我在收藏古琴时,与各个行内、圈内同好交流过程中发现的。虽然具体到个人,也许观点有差异,甚至有对立,但是不同群体的不同风格、侧重点还是鲜明有共性的。我个人原来属于琴人派的观点。后来在研究古琴断代的方法,发现古董派有它的道理。我原来不重视的一些琴(主要是声音差一些),其文物价值,特别是在古琴断代研究中很重要,非常值得收藏。因为“原汁原味”保留了很多原始的信息,是第一手的资料。毕竟,古琴基本是以传世品作为标准器的,那些没“动过手”的琴,非常少而难得。其实,正因为弹奏较少,磨损就少,闲置时间长,才保持了原样。负面的后果是声音在松透、圆润方面差一些。这是一对“相辅相成”的矛盾。两种标准可以相互参照,也可以按自己的喜好自定标准。标准的制定还是要结合鉴赏、收藏的目的,其实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不揣卑陋,结合自己的经验谈一些自己的看法如下。
声音
鉴赏、品评老琴时,声音仍然是第一重要的。原因有二:
首先,老琴与新琴本质的区别是声音。
古人云:琴有“九德”。一曰“奇”。谓轻、松、脆、滑者乃可称“奇”。盖轻者,其材轻;松者,扣而其声透,久年之材也;脆者,质紧而木声清长,裂纹断断,老桐之材也;滑者,质泽声润,近水之材也。
二曰“古”。谓淳淡中有金石韵,盖缘桐之所产得地而然也。有淳淡声而无金石韵,则近乎浊;有金石韵而无淳淡声,则止乎清。二者备,乃谓之“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