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沙落雁》一曲可以应用各种音律、调式来进行改编、演奏,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
除了音律转化、调式转换的应用等技术问题外,关键在于《平沙落雁》独特的琴曲结构,此曲是所有传世琴曲中被认为是“惟是操可以九调通转,并无窒碍,其余虽有可以递调,终不能如此曲之圆转如意,盖其制法之神妙正无限量者也”的琴曲(出自《琴学初津》),这也说明了《平沙落雁》制曲之高明所在。
(三)段落结构
近100个版本的平沙落雁,其段落结构也是比较丰富的,有四段式、五段式、六段式、七段式、八段式、九段式、十段式以及十一段式。最早为六段谱,从《五知斋琴谱》开始出现七段式,也逐渐被固定为较为流行的段式版本,而四段式多出现在如《大还阁琴谱》、《琴谱析微》等早期的版本和不同调式下、音律改编的版本中,而十段式、十一段式较为少见,仅一两部琴谱中有所收录,亦未能广泛流传。
(元 佚名《倚艇看鸿圖》局部)
三、琴曲流派
《平沙落雁》最早出现琴曲流派记载的,是在《五知斋琴谱》中。
主要的琴曲流派除了《五知斋琴谱》等谱中的熟派以外,还有浙闽江右之派的版本,《萧立礼琴说》收录的中浙兼虞山派谱本,以及《双琴书屋琴谱集成》中收录的金陵派谱本。
建国后,各流派版本的差别逐渐缩小,《平沙落雁》按照地域被分为了以管平湖先生演奏的《琴学丛书》本为代表的“北平沙”和以张子谦先生演奏的《蕉庵琴谱》本为代表的“南平沙”。但近些年因为各地琴人交流的加强,“南平沙”和“北平沙”的差别也在逐渐变小。
(元 盛懋 《秋江待渡图》局部)
四、曲意
《平沙落雁》一曲,自古被认为是“入门之正路”,其曲被认为是“虽小曲而意味深幽”,其情趣“纯正恬雅”,虽轻微淡远,但气韵生动,整首琴曲均表达了雁落平沙时起落飞鸣、一派自然的景象。
(北宋 惠崇《沙汀烟树图》局部)
虽然历代传谱对于《平沙落雁》所描述的景象几乎一致,但前文中也有提到,《平沙落雁》所被记载的作者各有不同,因此,各琴谱对于《平沙落雁》所表达的情感、情绪各有不同,笔者做了简单的分类,主要有三种:
(一)逸士远志派
此类情感表达多出现在唐代陈子昂作《平沙落雁》版本中,如《琴苑心传全编》、《天闻阁琴谱》等谱。此版本重在“远”,琴曲气韵间重在“弦外之逸”,即神行万里而气韵悠长。
“盖取秋高气爽,风静沙平,云程万里,天际飞鸣,借鹄鸿之远志,写逸士之心胸者也。……此操气疏韵长,通体节奏凡三起落;初弹似鸿雁来宾,极云霄之缥缈,序雁行以和鸣,倏隐倏显,若往若来;其欲落也,回环顾盼,空际盘旋;其将落也,息声斜掠,绕洲三匝;其既落也,此呼彼应,三五成群,飞鸣宿食,得所适情,子母随而雌雄让。亦能品焉。”(见《天闻阁琴谱》)。
(明 王守谦 《千雁图》局部)
(二)仓皇孤零派
此类情感表达多出现在宋代毛仲敏作《平沙落雁》版本中,如《治心斋琴学练要》、《绿绮淸韻》等谱,表达了大雁仓皇南渡,被迫落于平沙,惊飞上下,最后以孤雁落群、引吭哀鸣,后次第归群的情绪变化,虽一派云淡沙平的景象,但内含仓皇之意。
正所谓“仓皇南渡,曾飞鸟之不如,视彼飞鸣食宿,不诚洋洋自得乎。”(《绿绮淸韻》)
(宋 赵士雷 《湘乡小景图》局部)
(三)自然恬澹派
此类意境多出现在明代臞仙朱权所作《平沙落雁》版本中,如《五知斋琴谱》、《琴谱千古》、《槐阴书屋琴谱》、《蕉庵琴谱》、《希韶阁琴谱》、《梅庵琴谱》等谱,琴曲风格重在纯正恬雅,描绘大雁多寡聚散、起落飞鸣之神态,一派天机自然,“颇有手挥目送之趣”(出自《萧立礼琴说》)。
是曲,须“两手虚、灵、圆、润,自然恬淡清奇,舒徐幽畅,恰合古调。若一味疾奏,希图悦耳,恐失大雅之正,亦无意趣矣。”(《五知斋琴谱》)
(南宋 佚名 《寒汀落雁图》局部)
《平沙落雁》不论是哪个时期抑或是哪个人作曲、传谱,其旨趣在于“气韵之生动”,大雁南归时,暂时停驻于平沙,于天地之间自由嬉戏、食宿,或许有游人于远处高楼望见此景,有感而作、有感而发,但天地间一派静逸景象,见之忘俗,闻之忘忧,操之忘机,或许,才是此曲能够如此流行于世的原因。
最后,加一个小彩蛋。
笔者在整理历代传谱过程中,有一谱本中所载之《平沙落雁》非常独特,是唯一一部记载有“气息”的琴谱,即《琴谱谐声》,又名《琴箫合谱》,此琴谱也是收录《平沙落雁》版本最多的琴谱,收录了历代传世的十个版本的平沙。有兴趣的琴友可以翻阅一二,或许有不一样的收获。
(出自《琴曲集成》第20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