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前期接受过充分音乐基础训练的孩子,在视谱等多个环节,能节省大量时间,“偷”出不少进度。
三、演奏源自歌唱,歌唱源自说话
当说话不足以表达感情时,我们就给语言加上了更多的声调,变得有了音高和节奏,变成了歌唱;当歌唱因为人的生理构造(例如需要换气而造成断句、难以发出双音、音色不够丰富等)而局限了感情表达时,人们就发明了乐器。
借用一个语文学科的例子,我们的演奏,有些像是记叙文、议论文、抒情散文之类的融合。所以演奏的根基是描述和表达;想要有好的演奏,根本上要有强烈的表达、交流欲望,要喜欢讲故事、谈感受。
在“超级大提琴”的一些交流环节中,年轻的演奏家现场请中国琴童模唱自己演奏的段落,琴童咬紧牙关,誓死不唱,这简直太成问题——非但无表达的欲望,甚至对当众表达(哪怕只是简单的复述)深感恐惧,我大概能够猜想,这位琴童恐怕在平时的训练中,也很少唱谱。这样学习演奏是非常别扭的,甚至可说是空中楼阁。
我想,其实对于表达欲不强的孩子,完全可以通过多聆听、多欣赏,来学习音乐,未必要强迫学习演奏。还是上面那句话,学演奏远远不等于学音乐。
四、自驱式训练是高效之源
我问老外:把音乐性放在一旁不谈,你们的年轻人是如何练习技术的?因为他们所展现出的纯熟技术一定是以大量的练习曲积累为支撑的。
老外给出了两个令我印象深刻的关键词:Unstoppable(不可阻挡)和Hooked(钩住):年轻的演奏家们并非被下令“这周练习以下十条练习曲”,而是他们为了能够演奏喜欢的曲目、发出自己喜欢的、在头脑中想象出的音色,会主动发掘更多能有针对性地解决当前问题的练习曲。这种“为了击杀恶龙而辛苦磨剑”,或“为了买喜欢的衣服而辛苦挣钱”的路径,就比较容易理解了。而这背后的根本原因,不是“我练完这十条练习曲,可以得到表扬和奖励”,而是“还有没有更多练习曲,能帮我解决这个技术难关的?”。这两种截然不同的训练思路,显然会指向不同的练习效率。
不过,说实在的,硬让一个即便很喜欢大提琴的孩子,从六岁这种身体发育高度不成熟的年龄就开始学习演奏,他怎么可能喜欢自己的演奏,又怎么可能对自己演奏的质与量有所追求呢?他更不可能为了完善自己的演奏,而挖空心思想办法、找曲子来练了。所以我最近和很多家长说,千万不要急,不如晚些再开始,啥也不耽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