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提琴 平日总是低调谦逊
没有小提琴伶俐,没有大提琴雄健
但它的美感是独一无二的
这7段神来之笔,一览中提琴之美
1. 拉赫玛尼诺夫《第二钢琴协奏曲》
拉赫玛尼诺夫《第二钢琴协奏曲》是他走出心理阴霾,重获自信的杰作。帮他克服抑郁的医生,是一位业余中提琴手,为了表示报答,拉赫玛尼诺夫将最美的旋律交予中提琴声部。
这部协奏曲的第三乐章,在经历了悲伤与纠葛后,寻找到了心灵豁亮的出口,在奔放的乐思涌动间,一共三次出现了一段宛如圣歌的旋律,充满了感恩之情。
钢琴炽热的情感逐渐缓和下来,这段沁人心脾的圣歌,在低音提琴庄严的拨奏下,由中提琴声部娓娓道来,然后钢琴将这个旋律深情复述。
2. 贝多芬《第七交响曲》
贝多芬是交响乐的集大成者,他对定音鼓、巴松管、中提琴等器乐的深度发掘,为管弦乐的增添了更广阔的色彩。在他的第三、第五、第七交响曲等杰作中,中提琴有着绝妙的发挥。
《第七交响曲》的第二乐章,是一首深沉壮阔的葬礼进行曲,贝多芬以简单的旋律素材,让声部之间不断裂变与融合,形成了具有史诗感的交响生效。
在这个乐章一开始,木管奏出一声悠长哀悼,中提琴为主要乐器,奏出了一个厚重而冷峻的葬礼步伐,随后大提琴分离出另一个旋律,声部不断丰富壮大。
3. 柴可夫斯基《第六交响曲》
柴可夫斯基《第六交响曲“悲怆”》是他人生最后的一部作品,1893年10月底在圣彼得堡首演九天后,作曲家撒手人寰。这部作品的首末乐章,气氛极为沉重阴郁。
第一乐章的开头,就极为低沉压抑,充满了对尘世的厌倦与悲观情绪。木管乐器宛如冬日寒冷的阳光,无法暖化心头的萧瑟,中提琴在此发出了迟暮之年的悲叹。
随后,这股慵懒疲惫的情感,被一些义愤填膺的思绪触动,中提琴开始将乐曲转向了一种充满焦躁、不安、惶恐和愤怒的心理活动。
4. 马勒《第十交响曲》
马勒极其重视中提琴在乐队中的运用,比如第五、第七、第九交响曲中,都有绝妙的发挥,他未完成的《第十交响曲》一开始,便是一段缓慢的中提琴引子。
这一开头,奠定了作品悲观、自省、幻想的基调,几乎完成的首乐章常被单独演奏。在经典的库克续写版中,到了末乐章,中提琴齐奏再次呼应了开头的旋律。
5. 理查·施特劳斯《堂·吉诃德》
在浪漫主义晚期的诸多交响诗中,作曲家常会让声部首席,承担一些颇具难度的独奏段落,在里姆斯基·科萨科夫、理查·施特劳斯的作品中尤为凸出。
理查·施特劳斯在《唐·璜》、《堂·吉诃德》和《英雄的生涯》等多部交响诗中,发挥了中提琴的独奏魅力,让它化身为故事角色参与其中。
《堂·吉诃德》是一部近似大提琴协奏曲的交响变奏曲,大提琴独奏冲锋陷阵,扮演荒诞英雄堂·吉诃德,中提琴首席则扮演随从的桑丘·潘沙,与大提琴有诸多机灵古怪的对话。
6. 柏辽兹《哈罗德在意大利》
帕格尼尼不仅是一位伟大的小提琴巨匠,也是极为杰出的古典吉他、中提琴演奏家。他听过柏辽兹的《幻想交响曲》后对其十分倾佩,决意提携这位年轻人。
当时,帕格尼尼正巧获得一把名贵的中提琴,便以重金酬劳,向柏辽兹委约了一部中提琴协奏曲。而柏辽兹没有顺应其炫技需求,而是写成了一部由中提琴担任主要声部的交响诗。
这部交响诗的灵感,源自拜伦的叙事长诗,中提琴扮演了主人公哈罗德,这样一位集沉思与冒险于一身的浪漫主义英雄,将中提琴的独特质感发掘得淋漓尽致。
7. 巴赫《勃兰登堡协奏曲》第六号
巴赫的《勃兰登堡协奏曲》第六号,其实是整套作品中,创作时间最早的一部,是一部典型的巴洛克风格大协奏曲。
正如他著名的《双小提琴协奏曲》一样,巴赫十分擅长让两件弦乐器,如孪生姐妹般展开二重唱,奇妙的织体配以低音声部,简约而精致。
《勃兰登堡协奏曲》第六号,以两把中提琴为主奏乐器,配以大提琴、低音提琴和羽管键琴,充分发挥出了两件中音乐器的歌唱性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