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关于阮及其常规组合
阮,是一件四弦的民族弹拨类乐器,它早在两千多年前的秦汉时期就出现了。相传秦始皇在统一全国后,在政治、经济、文化上加强巩固之外,还征调了大量的徵夫来修筑城墙,他们苦于秦始皇的暴政,但又是敢怒不敢言,于是有一个徵夫用一个长长的木柄装上几根弦,插在一个用木头制成的音箱上,做成了一件简单的乐器弹给周围的人听,深受大家的欢迎。于是大家给它取名叫“秦汉子”,并发展成四弦十二柱,后又称之为“秦汉琵琶”、“秦琵琶”或“汉琵琶”。因“其形似月,其声合琴”又称月琴。后来到了魏晋时期,有着竹林七贤之首之称的阮咸善于弹奏这件乐器,并改良了阮,使其增加了很多的演奏技巧,极大地丰富了中阮的表现力。到公元七世纪武则天在位时人们为嘉奖其功,就以阮咸的姓名正式称这件乐器为“阮咸”或“阮咸琵琶”,后简称“阮”。唐代时是阮发展的鼎盛时期,白居易诗中曾写:掩抑复凄清,非琴不是筝。还弹乐府曲,别占阮家名。能体现出阮在唐代音乐的重要性。在傅氏的《琵琶赋》序中说道:闻之故老云:汉遣乌孙公主嫁昆弥,念其行道思慕,使工人知音者,裁琴、瑟、筝、筑、箜篌之属,作马上乐。据引文也可知,阮也是由此而来,而阮咸则基本上也以原来的面貌延续至今。阮在宋代以后开始衰落,很多曲谱也跟随年代的推移而消失殆尽,人们也只能靠口传心授来教授学生。一直到上世纪五十年代,国家开始重视民族音乐的发展,阮才开始渐渐恢复生机。
阮的结构由琴头、琴杆、琴弦、琴码等多部分组成。最上方是琴头分为弯型琴头和直行琴头,弯型琴头则配有骨雕或木雕的图形为装饰,直型琴头则没有。与琴头相连接的是琴杆,琴杆上有指板并粘有24个品,24个音品则是按照十二平均律的律制进行排列。中阮曾经有各种定弦,包括G d a e等等,但1980年代以后,一些新的作品都逐渐采用G d g d1的定弦来写作和弦,因此G.d.g.d1也就成为目前的标准定弦。在这族乐器中,按尺寸可分为大、中、小三种形制。按种类分为高音阮、小阮、中阮、大阮、倍阮,这一系列被称为阮族阮是中国民族音乐中的O型血,它可以与任何一种乐器融合,是民族乐队中不可或缺的一间乐器。
经过多年的发展阮这件乐器在演奏技巧方面也有了很大进步,左右手的技巧共有40多种,包括弹挑、扫拂、扫轮、泛音、弹打带、推拉、吟弦,击弦等等。中阮属于中低音乐器,音色圆润柔和,中性不张扬。阮这件乐器有着历史悠久,可是却在近代却逐渐受到冷落,在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只能作为普通的伴奏乐器出现,地位一直不高。一直不被重视以至于没有留下好的作品和影音资料。起初阮一直作为伴奏乐器,没有主奏的曲子与机会,一直到了解放后阮的价值才重新被慢慢发现,相继有许多专家学者对它进行改良、作曲家为它创作新作品、发展新的演奏技法,经过三十多年的不懈努力努力与探索,这件有着古老气息的乐器又焕发出了新的活力,用其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展现在世人面前,现在的阮在音区、音色、表现力等多方面已取得大幅度的进步,并在海内外得到了广泛的传播。
二、传统阮乐作品赏析
阮独奏曲《丝路驼铃》是传统阮乐最有代表性的作品之一,它的旋律优美清雅,精致特别,风格纯朴。这是作曲家宁勇先生的代表作品之一,乐曲采用了新疆民歌的素材创作而成。乐曲的起伏较大,曲子的滚奏音响之间差别也比较悬殊。在徐缓的琴声,慢动的手鼓声中,勾画出了这么一幅意境。乐曲的引子部分作者用了八小节的泛音,以及打音与吟弦来表现在古丝绸之路上,黄沙漫漫处,正行走的一支骆驼商队。而后作者大量采用了打音与勾音,给人一种沉重的感觉。画面中路漫漫,风潇潇的,驼铃声声由远及近;在遥远的地方就是无边无际的戈壁荒漠。接下来,一段3/4拍节奏的滚奏,使其充满了动感的节奏,轮点密集而均匀,向人们勾画出驼队在绵延起伏的沙漠中行进的场景。仿佛在向人们诉说着,古丝绸之路上的繁盛之景。乐曲转入第二段,调性回到了降B调,节奏也变为2/4拍,给人一种轻快地感觉。画面中不远处的绿洲散着几个帐蓬,那是游牧民族的居所呢。夜幕降临的时候,他们燃起了篝火。当热舞劲动的手鼓声响起,人们围着篝火载歌载舞。大量的扫弦被运用到其中,为画面增添了气氛,只见那舞蹈跳到精彩处,时而优雅迷人,时而狂野粗暴,神秘的异域风情,甜美的美酒与甘泉,热情的异域女郎。在乐曲的最后一段稳健而深沉的,回到3/4拍节奏它也预示着人们收拾好行囊,继续踏上心得征途。一首乐曲竟然如此有感染力,如此具有动人的艺术效果,这在其它的乐曲中实在是比较少见的。
林吉良先生的阮族曲《西域行》也是堪称阮族作品中的经典,乐曲亦是描写的西域风光,乐曲结构规整,充分把阮族各个声部的特点发挥到最好,既把每件乐器的音色发挥到极致,又把西域风光的神秘与奇特表现的淋漓尽致。作品主题鲜明,层次感强,使人听后有种置身于沙漠中的感觉,眼前浮现着商人、驼队、幸福生活着的人们。我在乐曲中担任过大阮声部的演奏,我认为大阮声部就像是骆驼坚实有力的脚步,带动整个驼队有条不紊前进,特别是在乐曲的第十九小节到二十六小节的拍板的这一段,像是人们在拍打着手鼓高兴的歌唱。乐曲第二段的快板使曲子到达高潮。乐曲也潜移默化的把阮族的奇特的魅力与感染力表现了出来。可以说阮族的出现,把阮这件乐器抬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让阮的潜力更大的发挥出来。
三、“推陈出新”——阮新作品的力量
《云南回忆》是刘星先生在上世纪80年代所创作的一部三个乐章的中阮协奏曲,刘星先生在创作这部作品时,是没有亲自去过云南的,但是他身边有一位云南的朋友,一直给他讲一些云南的故事,所以刘星先生将这些故事转化成音符记录了下来。此曲运用了大量较为现代的演奏技巧,如扫弦等,使中阮浑厚的音色发挥到极致。重音的转变拾节奏更加多变,加上与多种演奏技巧的结合,使乐曲别有一番韵味,引人入胜。除此之外,此乐曲完全发挥了弹拨乐的器点状音乐的优势,强烈的音符质感不禁让我想起白居易的诗句:大珠小珠落玉盘。这首作品的创作技法、节奏与演奏技法的运用,在当时来说都是超前的,引领了中阮创作与演奏的潮流。乐曲采用云南少数民族的音乐素材,运用中阮的现代演奏技巧,以及精心的配器。横向节奏动感十足、旋律深入人心,纵向和声配器的立体质感,最终呈现给我们一首完美的中阮协奏曲。
由于阮曾经长期不被重视,所以阮的作品寥寥无几,如果想要它继续发展下去,就要给它注入新鲜的血液,这就需要有更多的作曲家为其创作新的作品,而刘星先生也开创了阮乐作品的新的时代,让阮又重新回到了舞台上。新作品对于阮的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特别是在当今大好的形势下,更应该抓住机会,演奏家与作曲家大力合作,演奏家也要身体力行,自身创作,因为演奏家是最了解乐器本身的。只要有了大量的作品,才能保证阮乐本身的新鲜度。我个人认为,新作品不一定是那种让大家不喜闻乐见的,新的演奏技法可以有,新的想法新的思路,可以是建立在民间音乐上的传统曲目,也可以是让人耳目一新的现代曲目,我个人觉得,好的音乐就是适合大众的,可听性强的音乐,也只有不断有新的这样的作品出现才能更好地带动阮专业的发展。没有一成不变的事情,我相信在新作品的推动下阮可以重铸辉煌!
四、结语
从整体来看,专业曲目过少也是阻碍阮专业发展的一项因素之一,新作品是推动阮专业发展的重要的条件。在原有民族因素基础上创作,相信它的潜力是无限的。
[参考文献]
[1] 金文达.中国古代音乐史.人民音乐出版社,1994.
[2] 赵桂林,庞玉章.阮曲集.北岳艺术出版社,1990.
文章发表于中国知网,经作者胡锐老师的首肯,分享在中阮公众平台。
胡锐,青年中阮演奏家,毕业于西安音乐学院,现任陕西艺术职业学院音乐系民乐教研室副主任、阮专业教师;陕西省民族管弦乐学会阮专业委员会秘书长。曾师从于中央音乐学院徐阳教授、上海音乐学院吴强教授、西安音乐学院王慧副教授、宋楠老师习阮;师从周煜国教授、吴延教授学习作曲指挥理论。其中创作的中阮独奏曲《醉花阴》获得2017年陕西省文化厅举办的民族器乐新作品大赛二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