彝族中三弦,是彝族弹拨弦鸣乐器。音色柔和,用于器乐合奏或民间歌舞伴奏。流行于云南省曲靖地区路南彝族自治县、宜良和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弥勒、泸西等地,是彝族支系阿细、阿哲、撒尼人喜爱的民间弹弦乐器。
中文名: 彝族中三弦
种 类:彝族弹拨弦鸣乐器
流行地区: 云南省曲靖地区
形制结构
外形与彝族大三弦相似,由琴筒、琴头、琴杆、弦轴、琴马、缚弦和琴弦等部分构成。规格尺寸不同,一般琴身全长为80厘米——100厘米。琴筒为圆筒形,筒长20厘米——24厘米、筒径16厘米——20厘米,筒腔多用一整段椿木、松木、杉木或桐木掏挖凿制,也有用多块木板拼接胶粘而成,筒壁上 下开出穿入琴杆的方孔,筒前口蒙以羊皮,筒后口敞口、不设音窗。琴头、琴杆用一块冬瓜木或攀枝花木制作。琴头上部为装饰部分,造型粗犷古朴,正面垂直无饰,但下厚上薄,顶端向后卷曲呈旋首形,琴头下部中间开通底弦槽,两侧设有三个弦轴(左二右一),弦轴呈圆锥形,多用黄檀木或黄杨木制作,轴体外表刻有直条或斜条纹饰。琴杆较短而宽,呈半圆形柱状体,前平后圆,正面为按弦指板,不设品位,上端设有山口与琴头相接,下端插入琴筒方孔中。琴马木或竹制,置于琴筒膜面中央偏上部位。张三条丝弦,弦下端系于缚弦之上,缚弦用铅丝制成,上面不挂系金属环、片。在琴身的弦槽和尾柱之间,拴系有一条绸或布制彩色背带,两端各留出一段作为装饰飘带,跳乐时可随舞蹈动作左右飘舞。
演奏方法
演奏时,将背带挂于颈项,琴杆横于腹前,琴筒置于腰胯右侧,琴头斜向左上方。左手持琴按弦,右手执拨弹弦发音。拨片木或竹制,尺寸较大三弦的稍小。中三弦常按五度、四度关系或四度、五度关系定弦,里、外弦为八度关系,定弦比大三弦高四度,常定弦为:f、c1、f1或g、c1、g1。发音圆润、音量较大,音色柔和丰满。演奏中常用扫弦技法,可增强节奏感和欢乐气氛。彝族中三弦可用于独奏、器乐合奏或为民间歌舞伴奏。是彝族青年男女跳乐时离不开的弹弦乐器,小伙子们常边弹边舞,有时要使用两件中三弦一起弹奏,并有其它彝族民间管弦乐器和打击乐器合奏,节奏鲜明,气氛热烈。
传统习俗
在彝族传统的火把节之夜,彝家山寨沉浸在一片欢乐之中,一串串火把好像从天而降的火炬,一会儿飘落在田野,一会儿又飞上山坡,然后聚拢在草地上,形成一个巨大的火堆。小伙子们吹起嘹亮的竹笛,弹响“叮咚”的中三弦,姑娘们踏着节拍,同小伙子们翩翩起舞,有的则在一起互诉爱慕之情。当火把渐渐熄灭、乐声渐渐停息的时候,一对对情侣也消失在宁静的夜幕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