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存资料
北京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中国乐器博物馆收藏着一件来自塔吉克族民间的传统热布普。琴身用桑木制成,全长89厘米。共鸣箱呈瓢形,正面蒙以牦牛皮,面径24厘米。琴头从弦槽处呈直角后下弯,两侧置六个T形弦轴(左右各三)。琴杆较短,上窄下宽,正面平直,背呈圆弧,系由两 截木料镶嵌粘接而成。琴杆下端与琴箱相接处两侧,设有两个对称的鹰翅形木制弯角,上面嵌有五枚“康熙通宝”铜钱为饰。木制山口,竹制长桥形琴马,琴底置铁钉缚弦。张六条丝弦。此琴形制古朴,工艺粗犷。已被载入《中国乐器图鉴》大型画册中。
分类
阿勒拉热瓦普
也称三弦热瓦普,用于民歌、民间歌谣。阿勒拉热瓦普整体用梨、杏、桃木制作,以琴首和琴杆之造型为地方性标志。琴首与琴杆以枣木弦枕分界一体相连,琴首设置弦轴有三。琴杆无品。琴箱半球形。蒙山羊或小驴皮。阿勒拉最初用肠弦、青铜弦、今用钢丝弦。
牧羊人热瓦普
牧羊人热瓦普,维吾尔族弹拨弦鸣乐器。因牧羊人使用而得名。又称扣齐依热瓦普,意为山里人热瓦普。流行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南疆叶城等地。形制和喀什热瓦普相似。桑木制,共鸣箱呈半球形,但尺寸较小。琴杆也略短,指板不设品位。张有三条琴弦,使用钢丝弦。奏法与喀什热瓦普相同。定弦为:g、a、d1。牧羊人常随身携带自弹自唱,亦为弹唱艺人所使用。它在民间乐队和人民文娱生活中,是常见的弹弦乐器演奏时,琴横于胸前,左手扶琴杆、食指、中指、无名指按弦,右手腕部夹持音箱,拇指、食指执三角形牛角或塑料拨片弹奏。技巧有单弹、弹挑、滚奏、弹挑挑、扫小滚等。用于独奏、合奏、伴奏。传统乐曲有《塔什瓦依》、《宫特帕依》、《夏地亚那》,创作乐曲有《我的热瓦普》、《天山的春天》、《美丽的祖国》等。
且末热瓦普
也称且末歌谣热瓦普。多用桑葚木整体制作。主要流传于且末地区。琴首于琴杆之造型为地方性标志,琴首与琴杆以枣木弦枕为界一体相连。琴首设置弦轴有五。琴杆无品,装饰部位像羊角。琴箱位半橄榄球形,蒙山羊皮。最初用肠弦、青铜弦,今用钢丝弦。
安迪尔热瓦普
也称安迪尔歌谣热瓦普,用于歌谣,弹唱。流传于安迪尔地区。安迪尔热瓦普多用桑木整体制作。以琴首与琴杆之造型为地方性标志。琴首 与琴杆以枣木弦枕为界,一体相连。琴首设置弦轴有五,琴杆无品,装饰部位像羊角。琴箱位圆弧椎形,蒙山羊皮。
朗诺热瓦普
又称朗诺歌谣热瓦普,用于歌谣的弹唱的,流传于和田地区。用桑木整体制作。琴首位冠状,琴首与琴杆以枣木弦枕位界一体相连,设置弦轴有四。琴杆无品,装饰似花。蒙山羊皮。琴箱为半瓢形。最初用青铜丝弦,今用钢丝弦。
多朗热瓦普
是维吾尔族弹拨弦鸣乐器。因流行多朗地区而得名。又译称刀郎热瓦普、多兰热瓦普。流行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阿瓦提、巴楚、麦盖提和莎车等地。相传,多朗是古维吾尔语的“吐兰”(即“群”之意)。古代在塔克拉玛干沙漠西部边缘一带的人合群从事劳动、生息,形成了维吾尔族的一个支系,所以被叫作多朗人。也说这是对塔里木河畔人的通称。形制多样、造型各异的多朗热瓦普(图),是多朗人不断改进乐器制作的真实写照。最早的多朗热瓦普,是用一整块桑木挖制而成,共鸣箱为扁圆形,正面蒙以驴皮,体积硕大,琴杆较短而指板宽阔,琴头在弦槽处向后呈直角弯曲,与古代的曲项琵琶相似,琴头两侧和琴杆左侧面置有若干个弦轴,分别张有若干条主奏弦和共鸣弦,琴杆下端与共鸣箱相接处的两侧,设有两个对称的长方形木制护角装饰,它起着平时保护共鸣箱、演奏时稳定琴身和美化乐器的作用,这也是多朗热瓦普的显著特征和标志。这种古老的多朗热瓦普现在已不多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