钗,也称作镲,或者钹,是一种打击乐器。多用于多类戏曲配乐,活动气氛,民间腰鼓队,锣鼓队等中必不可少的配乐乐器,声音高昂响亮。
历史渊源
钗(镲)属于打击乐器或碰奏体鸣乐器。这类乐器于公元前约两千年出现于中西亚、埃及和印度等地。公元前古希腊和古罗马有一些很小的钗。中国最早的钹镲钗系与公元350年前后由印度传入,后来得到发展,发展出多种形制的铙、钹、钗(镲),流行很广。铙的中间隆起部分高而占面积大;钹的隆起部分小整个直径较大;钗(镲)的直径较小。但平时对这类乐器通称为钹或钗(镲),而不加区分。
外形结构
钹钗(镲)的基本形状为中心有膨泡的圆薄金属片,一般用高锡青铜制造。钹钗(镲)的膨泡顶上有个小孔,为穿手带或装握柄用。钹钗(镲)的震动和锣相反,而与钟相似,边缘强烈而至中心渐衰减。整个钹钗(镲)有点隆起,以利碰击时互触边缘。钹钗(镲)的大小形制甚多,小的直径仅5厘米(2英寸),大的达61厘米(24英寸)上下。钹钗(镲)一般不定音;也有个别种类的钹钗(镲)是定音的,如德彪西的古小钗(镲)和克罗塔钗(镲)crotales。
分类
大钗
大钗(镲),圆形(中间突起),铜制。两面为一付,每面直径约一尺。大钗(镲)无固定音高,用一线记谱。
大钗(镲)的演奏技巧主要有:1、双击,两面钗同时碰击,使乐音自然延续。这种击法其发音响亮。2、磨击,两面镲交叉碰击,使乐音自然延续。这种击法音色沙哑。3、闷击,击后立即将两面钗片贴在胸前(即“煞音”,使余音不能延续,使发音短而闷。4、单击,用鼓槌(软、硬槌皆可)敲击一面镲,发音明亮。也可以鼓槌作滚动或闷击。
大钗(镲洪亮,多用于合奏和戏剧、歌舞的伴奏。在民间鼓乐演奏中常在乐曲强拍击奏,用法与大锣相近。
大钗(镲大而余音长,不宜演奏过密的音型。
小钗
小钗(镲),藏族、门巴族、侗族互击体鸣乐器。藏语称若直。流行于西藏、四川、甘肃、云南、贵州、湖南等省区。响铜制,钵形,镲面较平稍厚,面径9.8厘米——12厘米、碗径4厘米——5厘米、碗高1 .5厘米——2厘米,碗顶系以皮条或绳,两面为一副。侗族的小钗为单面。
演奏时,双手各持一面,互击而发音。在藏族地区,用于民间歌舞、藏戏伴奏和藏传佛教寺院乐队中;在侗族地区,常左手提起单面钗绳,右手执棰敲击,用于民间节日喜庆、婚丧活动等器乐合奏中。
吊钗,Suspended cymbal,为打击乐器的一种。是一个吊着的钗,以琴棒或鼓棒击打。在所有的节奏当中都会出现,一般很容易听出来,是属于高音中比较明显响亮的一类。
使用中都是在4个八拍中出现一次,都是在四个八拍的开头第一声伴随着鼓(Drum)一起出现,一个节奏过度和标记的音色。
演奏与练习
首先要先确定一下姿势,一手在下、另一手在上,两片钗呈4560度。两片钗碰到时,会先碰到上侧再撞到下侧(或是先下再上,看个人习惯)。钹的边缘约有2-3公分的距离差异,在撞击时比较能避免空气锁在钹里的声音。
先试试看轻轻让钗合在一起,确定会听到斯斯的声音,就像Hi-Hat合在一起却没有踩很紧的声音般。这种力道大致上就是打钗时,双钗撞击的接触力量。或许大多数人打的不好听就是因为用了太多力量在撞击上,以致于相碰撞的时间太长而抵销了共振的效果,声音自然就传不出来了。
另外就是注意用力的大小,在下面的那只手要用比较大的力量往上“抬”,在上面的手则是
自然地往下“放”。很多人都是刚好相反:上面那只手“用力往下撞”,在下面的手“几乎没有动”。练习时最好对着镜子确定自己的姿势。
在这里给大家一个练习,和练任何乐器一样,一次只要先练一只手就好。首先是下面的手不
动,只练上面的手往下放的动作,音量大概是P就好。再来是上面的手不动,练习下面的手往上抬的动作,音量也是P。注意钗撞到一起后要快速地放松,不要有过多的力量。两种都练好后,试试看“Paradiddle”,就是RLRR-LRLL,我发现这个练习对打钗也有很大的帮助。
很多时候,钗要打出像叹气般很小声却又要音色好听,方法和大声演奏略有不同。首先先将
两片钗拿在胸前,左右平行,这时不需要有45度的角度了。右侧钗片约比左侧低3-5公分,然后保持左手不动,只用右手来演奏。掌握的重点和之前提到的一样,轻触即可,直到打出需要的音量为止。
对钗打得好,乐曲真的是听起来完全不一样;想想如果你在布鲁克纳的交响曲中打钗,开始
后快一小时你都坐在那儿等着,真正要打的时候,第一次你算错拍子没打;第二次要打的时候,“嘭”的一声,两片钗发出空气锁在里面的声音……那这首曲子就完了,乐团全体演奏这么卖力的80分钟就被两下钗给毁了,那不是很可惜吗?
钗这种乐器,很难打好,也很难一蹴而就。但是一旦你练好,掌握住打钗的技巧后,只需要
花一点点时间就可以维持这项技巧。所以在你真正遇到要打钗的重头戏前,先花点时间练好,以免到时候为了打不出好听的声音而后悔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