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打击乐
中国锣鼓乐,这一民间传统器乐演奏形式,以其悠久的历史渊源,宏壮的民族气派和独特的东方神韵著称于世。
从古至今,锣鼓乐 无论是作为一种社会文化现象,或是作为一种音乐类别,它始终伴随着中国各族人民的生活与思想感情不断繁衍、传承和发展,成为人 民大众喜闻乐奏的艺术品种而深深扎根于民间音乐沃土之中,并始终发挥着它那无可替代的社会精神效应。
近些年来。随着人民生活的 普遍提高,文化艺术生活的复苏,作为与人民大众生活息息相关的锣鼓乐,更加以前所未有的规模活跃于全国各地,专业与业余两支队 伍携手并进,共同开创了中国锣鼓乐的繁荣局面。专场锣鼓乐表演在海内外舞台的积极展现;各地锣鼓乐比赛活动的广泛开展;一批优秀的打击乐作品的相继产生,可以说,中国锣鼓乐自80年代以来,在演奏与创作方面得到空前发展,在音乐生活中独树一帜,可谓异军 突起,令人刮目相看。谱写中国锣鼓乐新篇章,使其发展更具深度和广度,还有赖演奏家们的乐曲表演、作曲家们的积极参与、音乐理论家的理论指导、教育家们的传授培养。
对中国锣鼓乐的理论研究,音乐界前辈及众多同仁,在这方面已取得相当成果,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学习经验。中国锣鼓乐特性这一课题,所涉及的方方面面甚多,本文主要仅针对乐队型态和功能特性与表现手法两个方面,结合本人教学及演奏实践,谈谈自己粗浅 体会,供大家商榷。
发展历程
最早,铜锣是古代居住在滇池地区的濮族人和壮族先民骆越部族使用的乐器。在广西贵县罗泊湾一号墓中,还曾出土了汉代的百越铜锣。可见,锣在我国已有 2000多年的历史了。
秦汉以后,随着民族间的交往,铜锣逐渐向内地流传,公元6世纪前期才传到中原,但见于史籍较晚。
到了元代,除民间的迎赛神社常常鸣锣外,锣还是杂剧的主要伴奏乐器。
元代以后,戏曲艺术的不断发展为锣的运用开辟了广阔的天地。锣在明、清的昆曲伴奏中占有重要地位,据清代李斗《扬州画舫录》载,昆曲用到了云锣、小锣、大锣和汤锣等。近百年来,锣在地方戏曲、民间音乐、民间娱乐和节庆活动中被广泛应用,甚至还成为小贩和江湖艺人招揽生意的工具。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我国的铜锣约有30种左右。在这些锣中,小的直径仅有几厘米,而且它们的造型、音色和效果各有特色。目前较常用的锣,可简单地分为大锣、小锣、掌锣和云锣四类。
品种繁多的大锣
打击乐器。铜制,圆形扁平,直径约3_0_公分,有锣门(_即锣心,直径约 1_0_公分的圆平面)_、锣边(_与锣心相连的外围斜面)_两部分。奏时左手持锣绳,使锣面垂直,右手持击槌,以槌头(_用布裹成)_击打锣门或锣边而发音。锣音高亢。京剧所用形体较小,称京锣。多用于武将或袍带人物的上下场,或战争及配合突变的情感等。打法有重击、轻击、闷音、掩音、揣锣、打边等。
大锣,是锣类乐器中形体较大者,直径30厘米左右。发音宽宏、深沉,音色柔和、浑厚,余音很长。它常为我国民间器乐合奏及戏曲、舞蹈伴奏所采用。在欧美和东南亚一些国家,不论轮船下水、军舰启航,还是斗牛赛马,拳击赛象,也常常要鸣大锣助兴。在西方国家大锣还用于宗教仪式或歌舞伴奏。在东南亚一些少数民族地区,大锣带有神秘色彩,作为驱除魔鬼或祈天唤雨的圣灵,有时还是传递消息的工具。
名扬世界的抄锣
抄锣,又叫山锣,因不刮锣边和锣心并涂以黑漆标志而有黑锣之称。它的沿用时间最长,使用范围最广。远在古代,从皇帝上朝、宫廷聚会、将相出巡直到民间百姓的节日喜庆中,都少不了使用抄锣。
现代的抄锣,规格不一、用途各异。重量为1.5——44公斤,分为大、中、小三种:锣面直径30——45厘米的为小抄锣,用于京剧和其他戏剧,它也常在民间婚事中起开道作用,故也称开道锣。锣面直径50——70厘米的为中抄锣,常为中、小型歌舞剧团、管弦乐队或游行庆典时所采用;80厘米以上的大抄锣,为大型歌舞剧团和交响乐团所使用。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中央乐团曾将大抄锣作为珍贵礼物,赠送给前来我国演出、进行文化交流的前苏联、德、朝、波、美等国的一些著名乐团,被国外音乐界传为友谊佳话。
开道锣材料为铜制,声音特别宏厚,且回音超长,纯手工打造。重为30斤左右。古代官员出行时,差役们要在前面敲着锣开道。鸣锣开道很有讲究的:县官出行时鸣7下,意思是“军民大家等人都要闪开”,府官出行时,鸣9下,意思是:“官史军民人等齐闪开”。提督官员出行时鸣锣11下,意思是“文武官员军民人等闪开”。若是都统以上的官员出行时则要鸣锣13棒锣,意思是“大小文武官员军民等闪开”。
音色各异的小锣
小锣,民间叫镗锣,北方一带叫手锣,武汉地区称班锣或回音班锣,京剧中称京小锣,是锣中形体较小者,小锣 分高音、中音和低音三种,是京剧、评剧、梆子、花鼓戏等地方戏曲以及曲艺、话剧、吹打乐队和民间舞蹈使用的伴奏乐器。过去北京街头卖豌豆糕小贩和耍木偶者,常用小锣作为招揽生意的唤头。也属锣的一种,因锣面较小而得名。铜制,圆形,直径约22厘米,中心部稍凸起,不系绳。演奏时用左手指支定锣内缘,右手持一薄木片敲击发声。它的音色明亮 清脆。小锣在京戏中也称京小锣,它与大锣在京剧中随着表演动作的节奏敲击,起着衬托和加强效果的作用。它在锣鼓曲时,除有时突出其音色特点外,也敲击花点,起着丰富合奏的效果。
形如小盘的掌锣
掌锣,是锣中形体最小者,只有手掌大小,直径10厘米左右,锣面平坦无脐,形如盘状。品种有月锣、汤锣和马锣等多种,在民间非常流行,广泛用于地方戏曲、民间音乐和锣鼓队中。
云锣艺术的发展
云锣,古名云民间称九音锣,是铜锣中能演奏曲调的乐器,常用于民间音乐、地方戏曲和寺庙音乐中。经过不断改革,云锣扩大了音域,提高了音质、美化了音色,成为具有丰富表现力的独奏乐器,为民族管弦乐队所采用。
我们的祖先很早就将音高不同的小铜锣编排起来,用于音乐演奏。600多年前的元代,云锣不仅在民间流传,并且在宫廷的宴乐中使用,当时称为云《元史·宴乐之器》中说:“云制以铜,为小锣十三,同一木架,下有长柄,左手持,而右手以小槌击之”。简述了云锣的形制和奏法。历代云锣数量不一,从元代史籍和壁画来看,就有10音、13音和14音云锣,清代前期曾发展到24音云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