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林爱乐十二把大提琴”(12 Cellists)是柏林爱乐乐团中历史最悠久也最出色的室内乐组合,在卡拉扬担任音乐总监时期,由乐团大提琴手Rudolf Weinsheimer策划组成。成立之初即为电台转播而录制大师格伦克(Julius Klengel, 1859——1933)的作品“赞美诗”(Hymnus),这正是为十二把大提琴的编制所作的曲子。由于来自媒体与大众的反应十分热烈,“柏林爱乐十二把大提琴”自此展开密集的演出行程,更努力拓展演出曲目。现在的“柏林爱乐十二把大提琴”是一支崭新的年轻队伍,第一首席大提琴是Ludwig Quandt(路德维格·匡特) 首席大提琴是Martin Löhr(马丁)
7月11日,德国国宝级乐团“柏林爱乐十二把大提琴”在上海音乐厅举行了音乐会,在各国球迷纷纷从德国返回时,柏林爱乐的演奏家们也顺势将德国的美妙音乐带到了上海,让来自德国的旋风延续。
成立30多年,柏林爱乐12把大提琴不断尝试超越所有可能的极限,曲目变化多元,不论是列于首选的古典曲目,亦或是改编甲壳虫乐队的经典名曲,甚至带有南美风格的探戈等乐曲,都在十二把大提琴的弓弦之间,呈现出超越原曲的特殊风味。甲壳虫乐队的名曲“昨天(Yesterday)”在12把弓弦的全新诠释下,成现出另一种超越原曲、属于大提琴的特殊风味,堪称其跨界经典之作。
优秀的音乐合奏团,其团员各个杰出而独特,但极少数合奏团能像“柏林爱乐十二把大提琴”揽到如此与众不同的音乐家:首席Ludwig Quandt不但热衷于环保议题,更是一位昆虫学家,对蜻蜓尤其在行;福斯特(George Faust)精通“风水”,并享受与妻儿、宠物于柏林郊区的家居生活;施瓦尔克(Dietmar Schwalke)喜欢设计和制作家具;教堂建筑是杜芬(Richard Duven)的最爱;团员中以模仿指挥及政治人物著称的伊格尔布林克(Chirstoph Igelbrink),同时是优秀的钢琴家和编曲家;林尼克尔(David Riniker)也是一位了不起的长号演奏家;曼宁格尔(Olaf Maninger)和多位其他团员都是运动爱好者;年纪最轻的韦伯(Knut Weber)是雪板运动教练;勒米施(Nikolaus Romisch)热爱跳水;门京(Martin Menking)研究商务与金融市场;最资深的团员迪塞尔霍斯特(Jan Diesselhorst)是位美食大厨;勒尔(Martin Loehr)则是魔术专家。
十二把大提琴的组合在古典音乐史上是少见的。未尝没有人尝试模仿类似的组合,可惜都没有成功,因为柏林爱乐12把大提琴不只是有十二把大提琴,更有十二位一样优秀杰出的独奏家坐在琴后。柏林爱乐十二把大提琴可是说是代表了目前世界上大提琴组合的最高水平。
以探戈大师皮亚佐拉三首为天使所写的探戈舞曲展开全片,“柏林爱乐十二把大提琴”在2006年的这张新专辑以音乐探索音乐中最具性灵和宗教的一面。借由各个时代、宗教的音乐,在十二把大提琴的音色中,勾勒出一个让人洗涤尘俗,获得升华的音乐圣地。在三首皮亚佐拉的天使探戈之后,他们邀请到灵魂乐和爵士乐歌手乔思琳史蜜丝、爵士小号手马可斯史托克豪森(现代作曲家史托克豪森之子)、以及柏林广播合唱团共同演唱他们这套音乐风格涵盖十六世纪到二十一世纪各种不同风貌的乐曲。片中爱沙尼亚作曲家帕尔特的“兄弟”一曲,曾被国内的“云门”舞集用在舞作“竹舞”中,相当有名,而片中这份十二把大提琴的改编版,则是帕尔特亲自为该团在一九八二年改编,并由他们首演的。而史托克豪森的“小品”则是他特别为该团创作的爵士乐曲,片中也特别邀请到他一同来演奏小号的部份。
“柏林爱乐十二把大提琴”发行的每张专辑都获得了非常高的肯定。他们成功地游走在跨界和古典的边缘,不让他们的音乐风格受到限制,从巴哈、文艺复兴的音乐到最新的哈利波特电影主题曲,乃至邀请柏林爱乐指挥赛门拉图爵士共同来唱饶舌歌,他们都能展现让人为之亮起会心一笑的演奏。这张新辑,他们更大胆得引用了更多的古典音乐,拉开全片的音乐风格和层次,让对比显得更为强烈。改编自卡利西密神剧“耶夫塔”、门德尔颂神剧“伊莱贾”中的合唱段、以及德布西钢琴前奏曲中的“沉没的教堂”和威尔第四首圣乐小品中的“圣母颂”等,都让人耳目一新,即使是最神悉古典音乐曲目的爱乐者,也会为之眼睛一亮。而平常不接触古典音乐的乐迷,则能从这些不受音乐风格限制的改编中,获得灵感和新音乐型态的冲击和感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