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院简介
甘肃敦煌艺术剧院的前身是成立于1960年的原甘肃省歌舞团,是国家文化部重点文艺表演团体之一,1993年改为现名。现编制为195人,实有在职人员187人,离退休人员67人,剧院总人数为254人。业务部门有舞蹈团(分一团、二团和三团)、乐团(交响乐团和民族乐团、声乐队)、舞台美术工作部和舞美设计室、音乐制作室、视频工作室、美术工作室。服务部门设有:院区餐厅、小超市、打字复印室等。在艺术教育方面与西北师范大学联合创办了舞蹈中专学校,创办了“丝路花雨”少儿艺术培训中心。专业技术人员平均年龄22岁,演员阵容强大,创作实力雄厚。艺术创作研究室的各位专家都是我省和国内具有一定理论和实践经验的资深艺术家,在国家级的文艺理论研讨和艺术创作中,都享有一定的知名度。另外,我院还有一批艺术造诣较高的艺术家,包括省级优秀专家、国家一、二级导演、作曲、舞美、演员等30多人。
创作演出剧(节)目
1、大型民族舞剧《丝路花雨》:六幕舞剧《丝路花雨》以我国盛唐为背景,以举世闻名的丝绸之路和敦煌壁画为素材,歌颂了画工神笔张和歌伎英娘父女的光辉艺术形象,描写了他们的悲欢离合,以及他们与波期商人伊努斯之间的纯洁友谊。高度赞扬了中外人民之间的情感交流和深厚友情,再现了唐朝内政昌明,对外经济文化交流频繁的盛况。这部舞剧以其绚丽多彩、新颖而古老的舞姿和风格独特的舞蹈场面,编织了一曲友谊的颂歌。1979年上演以来,成功地拉开了中国省级艺术表演团体出访各国开展文化交流的序幕,先后出访过20多个国家和地区,特别是以全剧的形式在举世闻名的意大利斯卡拉大剧院的演出引起轰动,成为亚洲第一。在1979年建国30周年献礼演出中荣获文化部颁发的“创作一等奖”和“演出一等奖”,1994年,《丝》剧又荣获“中华民族二十世纪舞蹈经典作品金像奖”,作为我国久演不衰的优秀保留剧目,被誉为中国舞剧的里程碑、东方的《天鹅湖》。目前,该剧已复排四次,累计演出1400多场,观众达300多万人次,2004年10月,被上海大世界吉尼斯总部认定为“中国舞剧之最”,2005年元月,又荣获中央电视台、上海东方电视台、上海大世界基尼斯总部颁发的“2005年中国基尼斯最佳项目奖”。
2、综合文艺节目《敦煌乐舞》:《敦煌乐舞》是台音乐舞蹈节目,主要由敦煌舞风格显著的《凌波舞》、《西凉乐舞》、《唐韵胡旋》、《俏胡女》、《天女散花》等舞蹈节目和《丝》剧、《古乐》、《天》剧等精彩片断以及《醉胡旋》、《龟兹乐》等民族器乐节目组成。曾在土耳其、美国、葡萄牙、西班牙和英国进行过成功的演出,演出受到了国外观众的普遍好评。
3、综合文艺节目《敦煌情韵》:是我院在《敦煌乐舞》的基础上新创作的一台集歌、舞、乐为一体的新颖多彩综合节目。在对外演出中,因形式、内容的调整又名为《敦煌神韵》或《丝路情韵》。该节目深受国内外观众的喜爱,于2005年3月应台湾传大艺术公司邀请,赴台湾台北、彰化、台南、嘉义、高雄和台中待地演出,给台湾同胞留下了深刻印象,对两岸之间的文化艺术交流奠定了坚实的基础;2005年4月应世界沙漠基金会的邀请,该节目与甘肃省政府新闻办、甘肃省杂技团组成展演团赴阿联酋参加了在迪拜举行的“世界沙漠人民暨文化节”演出,表演了具有甘肃敦煌特色和民族风情的节目。
4、大型民族音乐会、交响音乐会: 甘肃敦煌艺术剧院交响乐团和民族乐团现有演奏员80多人,是甘肃省独树一帜、具有鲜明代表性、实力装备较齐全的乐团,组织演奏的音乐会特色鲜明,时代性强。多年来,民族乐团曾随舞剧《丝路花雨》巡演国内众多省份,并出访十多个国家与地区,小分队多次随政府出访交流演出,目前为我省独具特色的涉外民族乐团。交响乐团以演奏管弦乐曲、中外大型舞剧音乐和大型交响乐而著称,多年来一直居于甘肃省音乐创作演奏水准的领先地位。乐团曾多次邀请国内外著名演奏家、歌唱家来院指导、创作排练——与二胡演奏家闵惠芬(1998年)、小提琴演奏家俞丽拿(1999年)、长笛演奏家韩国良(2002年)、青年歌唱家刘媛媛(2003年)、国际钢琴大师刘诗昆(2004年)、著名指挥家姜金一和邹小龙(2005年)、青年胡琴演奏家姜克美(2005年)等乐坛名家及哈萨克斯坦小提琴演奏家亚历山大·皮扬科夫斯基(2005年)、白俄罗斯钢琴演奏家奥莉卡·依万诺夫·萨玛苏耶娃(2005年)等实力派演奏家合作并获得他们高度评价。
5、敦煌舞蹈《水月观音》(又称《千手观音》) 早在上世纪70年代末,《千手观音》这一舞蹈造型在甘肃乃至全国都非常流行,在甘肃舞台上以歌舞、杂技等各种形式显现,其他省市都有所借鉴。甘肃的编导们但凡编敦煌舞都会用到“千手观音”造型作为敦煌艺术的代表作。舞剧《丝路花雨》中“六臂神”是最早呈现在舞台上的“千手观音”的雏形。从“六臂神”(1979年创作)到“千手伎乐”(1988年创作)、“敦煌手姿”(1991年创作),从“金光千佛”(1993年创作的《敦煌古乐》片段)到“水月观音”(2002年创作的《天马萧萧》片段),甘肃的艺术家们在创作中形成了风格独特的系列舞蹈《千手观音》。几十年来,“千手观音”这一造型曾无数次地呈现在甘肃、全国甚至国际舞台上。
其它储备剧(节)目
1、大型乐舞《敦煌古乐》:《敦煌古乐》是一台首次将敦煌学的科研学术成果以集诗、乐、舞为一体的形式而编排的大型乐舞剧目,是根据敦煌学者新解译的唐代25首曲谱,结合中国传统乐舞艺术形式创作的,其音乐依据是“敦煌古谱”,是《敦煌遗书》中唯一的一份乐谱的忠实解译与表演。主要内容有:女子伎乐演奏、宫辞演唱、禅道独唱、弹唱、舞蹈等,节目充分体现了具有敦煌艺术特色的盛唐风范。新解译谱旋律优美流畅,古韵跃然。文曲缠绵而高妙,武曲雄健而激昂,堪称唐代诗歌、壁画相得益彰。该剧于1993年上演以来,先后两次出访香港、澳门等地区和韩国、日本等国家。尤其是2000年在日本46个城市的70多场巡回演出中,引起了国际社会的高度赞誉。该剧已演出两百多场,获中国文化部第五届“文华新剧目奖”和“挖掘古典音乐奖”。
2、大型民族舞剧《悠悠雪羽河》:舞剧以西部高原白马藏族文化为背景,以白马、博裕和舟曲地区独特的藏族舞蹈为素材,通过一位藏族少女收养汉族婴儿并抚养成人的情感纠葛为故事线索,表现了人类伟大的主题母爱、情爱和人类共同向往的真、善、美之情,并以此来启迪人们,进化人们的心灵,舞剧情节跌宕起伏,藏族风情浓厚,舞蹈语汇新颖独特,曾获文华新剧目奖、全国人口文化奖、中国艺术节银奖等多个奖项。自99年3月份上演以来,已演出50多场,特别是代表甘肃省参加99昆明世博会和国庆50周年优秀剧目献礼演出获得了巨大成功。
3、大型民族舞剧《天马萧萧》:四幕舞剧《天马萧萧》以甘肃武威出土的铜奔马(马踏飞燕)为创作源泉,以西寻天马的传说为线索,进述了在中国第一次开发大西部、创建河西四郡的过程中,中华先民为富国强民、寻找西域良种马而展开的“西寻天马”的故事。舞剧集丝路文化、敦煌文化和民族文化为一身,生动展现了古代盛世时期先民积极进取的精神。剧中拟人化的天马形象,表达了人们昂奋向上、积极进取的信念和理想。该剧体现的精神是通过主要人物展开的交锋,于恢宏的舞剧场景中表现出中华民族奋勇开拓的伟大精神,艺术地展现了中华先民坚忍不拔、勇往直前、企盼美好生活的民族精神和对先进生产力的渴望与追求。该剧于2002年5月上演以来,已演出五十多场,尤其在出访美国演出中,获得了巨大成功。2002年11月该剧获甘肃省委宣传部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