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构这个词的含义比较宽泛,在音乐作品中,它常常会涉及两个方面:一是在"时间"上的形式,一是在"空间"上的形式。
时间上的形式称为"曲式"(musicform),这是音乐专用术语之一。一部作品,无论它是长达一个小时的交响曲,还是短至1分钟的小曲,都有结构形式。它可能只有一个段落,其中包含几个乐句,也可能由三个甚至更多的段落组成。无论怎样的形式,必须是在时间的铺展中、在听完全曲之后,我们才能知道它的全部结构是怎样的。这就是音乐在"时间"上的形式——曲式。
另一种结构是"空间"性的。音乐是不可见的,是纯属听觉的,这"空间"怎么来感受呢?实际上,这是借用了视觉印象中的概念,同时它也可以在乐谱上直观地看到。在听觉上,是指在一段时间内,我们听到的音响有多少个层次,这些层次的关系是怎样的。比如你可以在几十秒之内(假如高度熟练的话,只要几秒钟)就能分辨出此时的音响是单一的旋律线条,还是在旋律下方添加了和声背景的支撑,或是有好几条不同的旋律交错、重叠……这种"空间"结构在音乐中也有个专门术语——织体。
"织体"这个词翻译得很巧妙,它可以使我们产生形象化的联想。比如我们都穿的毛衣,它的结构可以是紧密的、厚实的,也可以是稀薄的、有露孔的。它可以是平平整整的,也可以是有许多类似浮雕的凸起花纹的。在音乐中,我们也有类似的写法,如果您有机会打开一份管弦乐队的总谱(总谱是作曲家写作管弦乐曲时用的一种记谱形式,所有的乐器都写在上面,与它不同的是分谱,那是每一种乐器自己的那一份乐谱,比如在管弦乐队中,小提琴手谱架上的谱子,只有属于他自己的音符,而长笛或是定音鼓演奏什么,这上面就没有。指挥用的则是包括一切的总谱了,因为他要掌握全局)的某一页,你可以一眼就看到,它是音响浓厚的,还是疏朗透明的。音响浓厚的,肯定是谱纸上大多数甚至所有的声部都用音符填写得满满的,而音响疏朗透明的呢,则是只有少数几件乐器在演奏,大部分乐器则是"休止",五线谱上很空。
让我们从听觉上来感受不同织体的特色。先请听一首古老的圣咏,这是至少一千五百年以前就普遍用于西方基督教会的一种音乐形式,在织体上属于最简单的一种,即只有一条旋律,而没有任何附加的和声伴奏或不同的旋律线条。虽然这里的演唱者不止一人,但他们唱的是同一条旋律,因此听上去是单线条的。这种音乐结构称作"单声织体","声"是指声部,或者说是一个旋律线条,在英文里"声部"称作voice或者voicepart。
谱例一:圣咏《VictimaePaschaliLaudes》
曲例一:圣咏《VictimaePaschaliLaudes》
单声织体可以说是最原始的,因为我们任何人只要张口唱歌,肯定是单旋律的。在人类音乐的初级阶段,大多数就是这种简单的形式。西方的多声音乐产生于大约公元9世纪,从此便在多声写作技巧上下功夫研究,出现了和声、复调技术。而中国的汉族音乐始终保持着单线条的美学特征,在长达几千年的历史进程中基本上都是单声织体的,如《春江花月夜》,其优美婉转的旋律可以由一个人从头至尾唱下来。又比如《二泉映月》,可以在无伴奏的情况下用一把二胡独奏。
与单声织体相对应的概念是"多声织体",它是多个声部或多个旋律线条的同时叠置。比起单声织体,多声织体肯定要复杂些,音响会比较丰满。它的数个声部有多种结合方式,有时是一条旋律加上和声伴奏,有时则各个声部都是具有个性和独立意义的旋律。
下面再听一首圣咏,它也是非常古老的,但是音乐形式已经不再是简单的单声织体了,而是在某些地方出现了二声部。请仔细分辨其中的单声织体和多声织体,它们在听觉上是不同的。
谱例二:兼有单声和二声部织体的圣咏
曲例二:兼有单声和二声部织体的圣咏
这只是最简单的多声音乐。但这一步迈出之后,西方音乐从此与东方音乐出现了巨大的差异,他们把更多的精力放在了对多声形式的开发上,最终形成了系统化的复调音乐与和声音乐。复调这两个字从字面上来说与多声一样,"复"就是多的意思,"调"是指曲调、旋律,"复调"就是不止一条旋律。不过"多声音乐"的范畴更广些,它是单声音乐的对应,而复调音乐则是指一种获得了完美发展的、技术精湛的写作形式。在复调音乐中,没有谁为谁伴奏的问题,其中的每一条旋律都有着同等重要的地位,而和声音乐,虽然也是由多个声部构成的,但它的形式是一条主旋律加上和声伴奏,旋律与伴奏有明显的主次之分。概括一下:和单声音乐概念相对的,是多声音乐,而多声音乐则包括复调与和声音乐这两大类别。
复调,就是有两条或两条以上的各自独立的旋律构成的音乐形式。这里以匈牙利作曲家巴托克(Bartok)的一首小提琴二重奏为例,两把小提琴各有一条旋律,合在一起又是个和谐的整体,请仔细分辨这两个交错叠置的旋律线条:
谱例三:巴托克44首小提琴二重奏《哀歌》
曲例三:巴托克44首小提琴二重奏《哀歌》
下面这一首是《卢森尼亚之歌》,同样是巴托克的作品,一条旋律先出现,在低音声部轻轻地呢喃,第二条旋律稍后在较高音区吟唱。
谱例四:巴托克44首小提琴二重奏《卢森尼亚之歌》
曲例四:巴托克44首小提琴二重奏《卢森尼亚之歌》
至于三条、四条旋律构成的三声部、四声部复调,或者更多声部的复调,在这里就不一一详述了。
复调音乐本身包含两大类型:对比式复调和模仿式复调。不论是几个声部的,都可以根据这两种类型来划分。
对比式复调是指两条或更多的交织、重叠在一起的旋律,它们是各不相同的。前面举例的巴托克的"卢森尼亚之歌",其中的两条旋律就是不同的,它们之间形成了对比。这种由不同旋律构成的复调,称作对比式复调。另一种类型叫做模仿式复调,它的特点是两个或三个声部旋律相同,只是因为在节奏上稍稍错开,构成了互相交错的复调关系。因为这节奏上的错开,我们听到的就不再是一个线条而是两个或三个线条了。
下面这首巴托克的小提琴二重奏《滑稽曲》的开始部分,就采用了模仿式复调技法。两个声部也就是两把小提琴演奏同样的旋律,但出现的时间不同,这就形成了第二小提琴(第二声部)对第一小提琴(第一声部)旋律的模仿:
谱例五:巴托克44首小提琴二重奏《滑稽曲》
曲例五:巴托克44首小提琴二重奏《滑稽曲》
其实在生活中我们都应用过这种复调形式,比如在学校或部队里大家分成两部分轮唱一首歌曲的时候,就是模仿式复调。冼星海的《黄河大合唱》中有一首《保卫黄河》,歌词是"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也采用了这种手法,有效地造成了此起彼伏、一浪追一浪的效果。
在一部作品中,作曲家常常会采用各种不同的织体使音乐获得变化和对比。德国作曲家亨德尔(Handel)的清唱剧《弥赛亚》中有一首精彩的合唱《哈里路亚》,就是一部在织体上变化丰富的杰作,单声织体、对比式和模仿式复调织体、和声织体不断交替出现,造成了音响上的大起大落和鲜明的情绪对比。
除了单声织体、复调织体,还有第三种:和声织体,它有一个地位突出的旋律,可以称之为主旋律,一组和声为这条旋律作伴奏。离开了和声伴奏,那条旋律就成了单声织体,而离开了主旋律,那和声伴奏便没有什么意义了,因为它是从属地位的,它的"灵魂"在旋律那里。
和声织体比复调织体更为常见。一首有伴奏的歌曲,通常就是和声织体的。下例是奥地利作曲家舒伯特的艺术歌曲《野玫瑰》,主旋律由声乐演唱,钢琴提供和声与节奏背景:
谱例六:舒伯特歌曲《野玫瑰》
曲例六:舒伯特歌曲《野玫瑰》
和声织体也称作主调织体,所谓主调,就是"主旋律"——一条主要的旋律加上比较次要的和声伴奏。它的形式也可以是多种多样的,和声伴奏的方式有的比较简单,有的则很复杂。我们仍以舒伯特的歌曲为例。上面这首《野玫瑰》属于比较单纯的,只是节奏与和声的陪衬。而他的大多数歌曲伴奏都具有形象化特征,在《小夜曲》中,伴奏声部的音型是模仿吉他的演奏:
谱例七:舒伯特歌曲《小夜曲》
曲例七:舒伯特歌曲《小夜曲》
在《魔王》中,钢琴伴奏在低音区的连续敲击则模仿了急促的马蹄声和紧张不安的心情:
谱例八:舒伯特歌曲《魔王》
曲例八:舒伯特歌曲《魔王》
《鳟鱼》也是极精彩的一曲,活泼的钢琴伴奏会使人联想到歌中所唱的那条清澈欢畅的小溪,以及在水花中游动的鱼儿:
谱例九:舒伯特歌曲《鳟鱼》
曲例九:舒伯特歌曲《鳟鱼》
这里所举的例子都是歌曲,在管弦乐曲中,由于乐器多,层次更加丰富,它们之间的关系就更多样化了。
最后将三种织体的定义再归纳一下:
单声织体——只有一条单旋律。
复调织体——对比式复调,由两条或两条以上不同的旋律叠置而成。模仿式复调,同一条旋律在不同声部以一、两拍的差距先后追逐出现。
和声织体——一条主旋律加上和声陪衬。复调织体与和声织体这两类常常会综合在一起,即又有和声,又有多线条的旋律,构成"混合织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