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曲就是瞎哼哼?众多作曲人纷纷表示强烈谴责。 但其实,这似乎是一个既对又错的命题。
01
明确概念
首先其实要明确的是作曲的概念。在古典音乐中,作曲(Composing)的概念更广泛一些,除了主旋律的书写,其他乐器的书写也包含在作曲的概念之中。而现代音乐中的作曲(Songwriting)概念则更窄一些,仅仅指主旋律的书写,而Composing的概念则和现代音乐中编曲(Arrangement)的概念更加接近。
所以我曾经打趣过,虽然贝多芬和薛之谦都可以称之为“作曲”但它们的概念是天差地别的。
从这个角度上来讲,你说作曲就是瞎哼哼,似乎也没有什么问题。只不过,作曲(Songwriting)有很多技巧,正好借着这个问题,我就把这些比较“专业”的知识扩展开科普一下。
02
“哼歌”的不足之处
说起哼歌,我经常会收到一些音乐爱好者的小样,往往就是只有旋律的手机录音,姑且可以称之为“瞎哼哼”。只不过,未经过优化,或者说未经过专业训练过的作曲者(Songwriter),创作出的旋律往往比较简单,也会存在一些瑕疵,比如说:
1. 节奏错乱
这种情况非常常见,我们知道,一首歌的拍号是几乎不会变化的,不论是4/4拍或者3/4拍,这种拍子都是在以小节为单位不断循环的。而未经雕琢的旋律,可能会出现时而2/4,时而4/4,时而3/4的情况。这种情况,就会让编曲人比较头疼,只能根据乐感重新整理节奏,划分每一句旋律。
2. 旋律简单、平淡旋律简单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其一是音阶,很多音乐初学者哼出的旋律都是五声音阶,这是源于五声音阶的舒适与稳定性,并且这种音阶可能已经深入了中国人的DNA了。
其二是和弦,总会有人问我和弦与旋律之间的关系是什么,总结来说,和弦你可以理解为旋律下的铺垫。不同的和弦按照拍子,有规律地变化,可以称之为“和弦进行”。同一种和弦进行可以配出无数种旋律,当然,同一个旋律,也可能配出若干种“不同风味”的和弦进行。而很多流行音乐都有相似的和弦进行套路,诸如我们常说的1645,卡农,4536251等等。而当你听的歌足够多的时候,这种和弦进行套路便深入你的脑海,哼出的旋律便不自觉地“套用”了这些和弦进行,即便你甚至并不知道这些和弦是什么意思。
说不定你此刻脑海中浮现的旋律,就正好可以套进卡农和弦进行之中。也正因为如上两点,你会觉得,随便哼哼的旋律似乎总有那么一些“平淡”,或总是觉得和其他歌有点相似。
所以,当你有一点音乐基础,或者甚至没有音乐基础,只是听歌比较多,这种情况下,你都可以哼出一小段原创的旋律,尽管比较简单,或者稍有瑕疵,但你都可以认为是作曲的“雏形”。
这里要插一句,我总是爱用《野子》这首歌的旋律举例。这首歌在专业的作曲者看来,很像是一首随便哼哼出来的旋律,因为它没有太多的装饰,取而代之的是纯天然,未经雕琢的感觉。我也会经常思考,是不是技巧使用过度,也会使音乐变得油腻做作?反而这种自然的旋律,能给人带来更多新鲜感的冲击?这一点,可以引发一下大家的思考与讨论。
言归正传,真正的作曲人很多时候实际上也是通过随便哼哼来写旋律的,一般会是先有一小段旋律,我们称之为“动机”,你可以理解为“这首歌中最想让人记住的部分”,“最独特的部分”。就比如说很多歌曲副歌第一句:“可惜不是你~”“我曾难自拔于世界之大~”,好听的歌无一例外,它们的动机都很好听。 所以,作曲家们绞尽脑汁,用尽天赋,写出了若干个最抓耳朵的“动机”,之后的任务就是在这个动机上扩展,并且微调。
再插一句,有些时候,旋律动机是“凭空产生的”,是通过“天赋”创作出来的。但也有些时候,天赋不足时,我们也可以先创造出一个特殊的,与众不同的,甚至略显怪异的和弦进行,然后在这个和弦进行上创作,这样创作出来的旋律,更有可能会与众不同,更不容易有“抄袭”的风险。
03
从“哼歌”到“作曲”
如果将动机展开,这涉及到了作曲的技巧,如果展开讲,内容还是很多的,我简单举几个例子,来看看作曲之中有哪些套路,能让你的旋律变得更好听。我们随便在网上找一些简谱,举几个例子。
1. 重复与变化性重复
比如《简单爱》的主歌,661161原封不动地重复了三遍(但注意,和弦要变化哦,不然就太死板了),这就是一种最基本的技巧。
再比如《那片海》副歌前两句,非常典型的变化性重复,在键盘上,你会发现,55543235整个旋律向下移动两个白键,就变成了33321713。所以,当你写了一句旋律却没有思路继续写的时候,可以考虑把旋律整体平移若干个白键,就扩展了一段旋律。
这种例子太多太多,随处可见的是“模仿的影子”,比如说第二句模仿了第一句的节奏,并在原来的旋律上做些修改。比如《老男孩》:
两句话节奏完全相同,音高上规律也类似。
2. 重拍的引入
如果你写的旋律直接从重音拍就进入,而在重拍之前没有任何“引子”,这样的旋律听上去会有点直来直去的死板,你可以重拍前试着引入一些上/下行音阶。比如《遇见》:
重音拍的高音1,被连续上行的5-6-7引入,包括第二句,也是模仿第一句,用1-2-3引出4,好听的歌一般都会使用一些这样的技巧。
当然,比如《那片海》的副歌:
第一句的重音拍是高音4,如果为了烘托出这个重音拍上的高音,你可以选用1-2-3的上行音阶来引入,似乎也没什么不妥,但如果你想设计成欲扬先抑的效果,那么连续的中音5则是把情绪压抑住,之后再通过连续高音将情绪释放。
不论技巧如何,重拍上的音符,一般都是需要用一些铺垫去引入的。
3. 高音的使用
这个技巧很难用语言来总结,总之,你听过好听的歌,总有那么一些“拔高音”的地方,这些将成为听众的“记忆点”,所以,试着在旋律中增加一些突如其来的高音,会给人很深刻的印象。高音也要慎用,否则,会造成极大的审美疲劳,扬抑结合的起伏感,才是最适合表达情绪的。
4. 节奏复杂化
很多初学者哼旋律,节奏会哼的相对平淡,比如连续的八分音符,但是,若是人为去构造一些复杂节奏,听上去就会“摩登”很多。比如:
原本平淡的连续八分音符,被改成了略带切分感的节奏,听上去就不那么古板。顺便一提,这种节奏型是流行音乐中非常常见的。
在这几个小技巧的帮助下,最初“随便哼哼”的旋律(动机)被优化成一段,甚至一首完整的旋律,这才叫做作曲(Songwriting)完成。
04
下面是技术总结
1. 哼歌得出来的是旋律创作的“动机”,“动机”在一些技巧的修饰下,不断丰富,逐渐形成一个完整的旋律。 2. 普通人,或是音乐爱好者,随便哼哼出来的旋律,可以称之为作曲,只不过这种作曲的质量普遍不高,略有瑕疵,需要专业的技巧修改、装饰。 可见,不学习音乐,只通过随便哼哼的方式作曲,是很难行得通的,还是老老实实学习一下乐理比较靠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