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态度上没有重视“练琴”
我国心理学家冯忠良认为,“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合法则的操作活动方式就是操作技能。”拉琴属于操作技能的范畴,学生在成长过程中不断学习演奏小提琴,习得前重视练习,习得后能够自然而然地演奏出来。
大多数家长和学生不够重视“练琴”,认为每周只要去上课就可以“学有所成”;认为练琴是件“随心所欲”的事,练不练都行等,这些都会影响学生的学琴进度。
所以,学生必须端正态度,对“练琴”保持高度重视,这样才能保证练琴方面有个良好的开始。
(二)学生的学琴内驱力较弱
首先,大多数学生在练琴前甚至在学琴前没有被激发出强烈的好奇心或求知欲,并且在练琴中没有不断地用成功去强化认知内驱力,就会使学生的学习动机越来越不稳定。其次,学生的练琴效果不理想,导致自尊心受到伤害,自我内驱力得不到提高,继而影响接下来练琴的质量。最后,在儿童时期,附属内驱力最为重要。但由于有些教师缺乏儿童小提琴的教学经验,另外,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切,在学生练琴时过分地施加压力,缺乏对学生的赞许、接纳和认可,从而破坏了学生的附属内驱力。所以,家长和教师的作用尤为重要。
第一,家长或教师要会创造音乐环境,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维持好奇心。第二,家长、教师要和学生一起设置合适的目标,并及时向学生提供明确的、具体的、经常性的反馈,也可以适当给予物质上的小奖励,使学生有期待、有目标地练琴。第三,学生可积极参与高质量、高水平的演出或比赛,开阔眼界,找出差距,激励自我积极练琴。
(三)练琴无目标无计划
由于儿童时期的学生年龄尚小,专注力时间短,有意记忆能力较弱,所以,听课效率低会导致课后作业内容不清楚,课堂要求不清晰,目标不明确,练琴无计划。
1.练琴无目标
每次练琴之前,确定好目标是非常重要的,尤其是初级水平的琴童,由于音乐年龄小,或程度低,不能自主确定练琴目标,此时可由家长帮忙,根据孩子的接受程度自行制定,也可请教师进行指导。
2.练琴无计划
达到自己制定的目标,不仅需要大量的时间,更需要制定合理的计划。家长可结合自己孩子的具体情况适时调整练琴策略,劳逸结合,奖罚分明。
(四)练琴方法不科学
大多数学生的练琴是“无思考”的练琴,学琴很久也依然没有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更不会根据不同时期、不同环境和条件,灵活变换练琴方法了。练琴多种多样,教师或家长需要引导学生慢慢总结出适合自己的练琴方法,只有科学高效的练琴方法,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五)不能理智看待练琴过程中出现的“瓶颈期”
即在练琴过程中出现一段时间的练琴成绩和效率停滞不前。此时,如果没有理智地分析和看待它,很容易降低学生的内驱力,甚至放弃学琴生涯。学生应在教师的指导和家长的陪同下分析出现此现象的原因,调整心态,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六)缺少高质量的陪练者
儿童年龄尚小,专注力较差,自主练琴的能力较弱,练琴效果很难达到预期。这时就需要一位监护人陪同练琴,这样才能保证陪练内容的完整性和系统性。
所以,第一,学生要与家长共同做好课前准备工作。第二,家长学会帮助儿童记录课上的主要内容和要求。第三,学生要与家长共同找到适合自己的练琴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