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蒂尼出版的作品中有近40首奏鸣曲。继《魔鬼的颤音》之后,最有名气的奏鸣曲也就是这首《被遗弃的狄朵》。据同时代人说,塔蒂尼在未开始作曲以前很喜爱读古代的十二行诗,因此,他后来有些创作的灵感是来自诗中的内容的。
这首《被遗弃的狄朵》便是根据意大利诗人兼剧作家梅塔斯塔吉奥的同名悲剧而作。诗剧的内容大概是这样的:公主狄朵与叔父西凯乌斯结婚。西凯乌斯遭谋杀,狄朵逃往迎太基。特洛伊败于希腊,主将埃涅阿斯漂流至非洲海岸遇险,留居迎太基,与狄朵相爱。后埃涅阿斯奉命回国光复故土,遗弃狄朵,狄朵自杀了。
首先这首奏鸣曲的主题表达的感情深刻细腻,十分耐人寻味,各乐章的调性及多层次力度的对比均高于前人同类体裁的作品。如果说《魔鬼的颤音》是塔蒂尼的代表作,那么《被遗弃的狄朵》便是它的姊妹篇,尽管两者篇幅大小及技巧有很大的差异,但就其表现手法和艺术风格而言都有同样的特征。
第一乐章,主题忧郁,充满伤感的情绪,好像是慢诉心中的痛楚:
从这个主题出现的增二度音程,更增加了哀怨的基调,但当转人大调式的乐段后音乐又较为平静,带有对光明向往的情感:
当音乐进行到B段,主题再现之后,柔和的音乐一连几小节反复,以弱奏来陈述,而导向高潮使用了一连四拍的附点音符,使乐曲更富有感染力,因此演奏时必须有丰富多彩的音色,才能表达这些细腻的感情,这给二度创作—演奏提供了广阔的表演天地。塔蒂尼能在前人创造的这些体裁中赋予它丰富的感情和个性,正是他比前人高明之处。
第二乐章,急板,但从容不迫,表达出狂热的激情。这个乐章出现了许多波音的装饰,而且重音落在这些音上,手法与魔鬼的颤音有近似之处:
乐曲的第二段是在它的属调上稍有变化的重复,主题再现前的小乐段加上颤音的装饰,使音乐富有对比性,更加生动了。结尾渐慢,结束在饱满有力的主音上,像是感情释放后获得更大的满足感。
第三乐章,广板,像是第一乐章忧郁情绪的延续,但这里已加人双音,所以,演奏时须拉得非常宽广,才能使感情得到升华。出现大调式的乐句是那么短暂,似乎流露出一点欢乐,霎时优伤之情又涌上心头:
第四乐章,舒适的快板。仍然运用关系大小调交替手法,中间弓法稍有变化,力图使情绪表现得轻松些,但整个乐章仍笼罩着忧郁的情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