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这么一群音乐家,抱着对音乐的赤子之心,倾尽毕生心血创作,用他们的作品照亮了熠熠星空,而他们自己却成了“无名英雄”,一直火不起来,例如提起小提琴演奏曲目中的不朽之作《查尔达什舞曲》,一般人都能跟着旋律哼上一小段,可说起维托里奥·蒙蒂(Vittorio Monti,1868-1922),却没有几个人知道是谁。
维托里奥·蒙蒂(Vittorio Monti 1868-1922)19世纪末、20世纪初意大利著名小提琴家、作曲家。他早年进入那不勒斯音乐学院(Conservatorio S. Pietro a Majella di NAPOLI)接受音乐教育,学习小提琴和作曲,1886年至巴黎随西沃里(Camillo Sivori)继续深造小提琴,并在拉姆努管弦乐团担任首席小提琴手,1891年开始出版舞剧、轻歌剧和器乐小品,1900年担任巴黎音乐会音乐厅管弦乐团的指挥。之后,蒙蒂一直从事小提琴和曼陀林(拨奏弦鸣乐器)教学。
查尔达什,匈牙利语为Csárdás,译为“客栈”。查尔达什舞曲源于吉普赛人的民间舞蹈,活泼而富有激情,吉普赛风格在19世纪引起西方音乐家的关注,对以受到德奥音乐体系影响下的匈牙利产生深远影响,在19世纪的五六十年代查尔达什成为匈牙利广泛流行的民间舞蹈。这种舞蹈音乐采用两拍子的节奏,在结构上分成两部分:第一部分主要是用于男子独舞出场时,速度缓慢,采用2/4或4/8拍子,称之为“拉绍”(Lassau)。在《查尔达什舞曲》中,乐曲一开始以d小调进行,在小提琴的低音区奏出高昂、激情的引子,而后呈现一种深沉的情绪,又有缠绵不放的柔情。这就是“拉绍”的段落,由小调色彩的抒情旋律,后来转换成流畅而华丽的格调,具有鲜明的匈牙利吉普赛音乐的特点。
第二部分称为“弗里斯”(Friss),采用2/4拍,主要给男女双人舞用,这一部分速度较快,气氛欢快活泼,在越来越热烈、由A B两段频繁出现的以16分音符组成的乐句以及运用切分节奏的处理中,把乐曲推入了高潮。接着,音乐节奏放缓而静了下来,转入了D大调,乐曲在这个时候呈现出悠扬、广阔舒展的氛围,缓缓流淌出缠绕回旋和柔情的曲调,以小提琴的泛音回应,形成一种幽谷回声的极致效果,令人心情舒畅。然而你以为就这样结束了么?不不不,咱们的《查尔达什舞曲》自然要以热烈奔放的曲调来完美结束啦!没错,快速走句再次响起,反复一遍将乐曲推向热烈狂放的高潮并结束了全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