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所谓喜欢的事,就是在一件事、一个领域中,充满了强烈的好奇心。
如果说你喜欢乐器,喜欢练琴,那么你就会对练琴的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甚至困难,产生不一样的反应。
首先,不会是置之不理的态度。
其次,你会以一种主动积极的心态,面对这些问题以及困难。
最后,你会想尽办法解决这些困难。
而一旦解决了这些困难,你的演奏技术就会再上一个台阶,产生进步,从而进入“正向循环”。
二
刚才在读一本书,其中的一句话对我很有启发,也对练琴产生了新的思考。
做事情时,如果这件事情让你感到充实,则说明这件事是你比较擅长的事。
而做事情时感到疲惫、感到厌烦,则说明这件事你并不擅长。
所以,如何判断自己是否适合学习乐器,是否适合练琴呢?
我觉得可以通过一段时间的练习之后,观察自己在每次的练习中,是充实还是倦怠。
这个时间周期,至少得三个月以上。
擅长的表现就是,即使练得很累,也遇到了暂时解决不了的问题,但你依然愿意继续下去,因为这让自己感到了充实。
而如果越练越觉得没意思,则是产生了倦怠感,表明练琴,还没有成为自己擅长之事。
三
因为热爱,你做事情时就能忘记疲惫,感受不到疲惫。
如果你对演奏乐器,对练琴这件事充满了热爱,遇到困难也仍保持着热爱。
那么,你将在整个练习的过程中,感受不到痛苦,感受不到难熬,自然也感受不到疲惫。
四
怎样判断自己演奏一首作品,是自然还是做作呢?
宛洛觉得,你可以转换视角,以一位观众或者听众的视角来评判。
如果你觉得自己在演奏的过程中,身体上的动作过多,动作幅度也与作品不相符,说明有些做作了。
还有,如果在作品中“刻意”地“炫技”,用了很多额外的演奏技巧,给很多的音符上,都加上了装饰音。
使得整首作品听起来,有一种为了表现某一技巧,而故意去表现的感觉。
这就是做作了。
有些学琴者为什么喜欢大量运用技巧呢?除了喜欢“炫技”的原因外,还因为自己的“基本功”不够扎实,需要拿技巧“填补”。
五
谈一谈关于个人演奏风格的问题。
宛洛认为,你的演奏,既要高雅也要接地气,也就是“阳春”与“白雪”要皆得。
这句话,怎么理解呢?
首先,你如果演奏的是一些非常大众化、耳熟能详的作品,这时候你就要用很平常的态度与风格,去处理这些作品。
不要加太多的装饰音,以及各种各样的演奏技巧。
其次,如果你演奏的是独奏曲,或是协奏曲这样难度较大、篇幅较长的作品,那么,可以在保持作品基本“格调”的前提上,适当加入一些自己的习惯性演奏技巧,与处理方式。
这样,在这样的大型作品中,你既能顺利“胜任”,也能保持自己的理解,拥有自己的风格。
六
和跑步一样,你的练琴之路只要不停,哪怕像今天这样天气炎热,整个人昏昏沉沉,完全不在状态,但是只要身体不是特别难受,状态不是特别差,就可以用很慢的速度把它跑完。
这样终将会到达终点。只是时间问题,以及看你是否有耐心而已。
练琴中也是这样。每天只练一个小乐句,一个乐段,看着很少,但是你只要持续不断地练下去,很快一首作品就解决了。
而后便能解决更多的作品,进步也会越来越多。但你等不及的话,那么这一切也就看不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