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这是一个既难讲清楚 有实际意义不大的问题
声音对于一个乐器重要不?回答是肯定的
但是是不是唯一或者是第一位的?我认为回答不能是绝对的。
所有的乐器、管乐、键盘、弦乐、打击、声音都是非常重要的指标,因为乐器是用来听的。
那么, 为什么我一直不愿意过多强调呢 ?试着阐述一下原因,但是不一定能说好。
首先,我要针对在弦乐上,或者更小一点的范围。
提琴这是一个最引发大家兴趣的乐器,除了极强的演奏性能而有很多重要作曲家为其大量创作作品(一件乐器地位的决定因素)之外,更重要的原因是,她最大限度承载了制作者个人的特质和风格,或者说个性!这是其他很多乐器所不具备的,首先 很多乐器不可能一个人完成,或者存在过于复杂的机械特点;或者无法给制作者的个性以足够大的发挥余地;或者是这些乐器的演奏寿命不够久 。
而提琴恰恰集合了所有惹人喜爱的特点,她既方便携带因此容易与拥有者和演奏者建立密切的私人感情;同时,她通常是由同一个制琴师倾注完成的,从选材,细致的刀工,到油漆,装配调整等等。每一部给制作者太多的空间展示自己的功力和个性,同时简单的乐器构造在过程中却给制作者巨大的挑战(当然 伴随可能的巨大的成就感);而她本身也全部是由曾经“活着”的东西做成的,这也给她赋予了更高的生命力和浪漫色彩。
还要一点很重要,就是她活得久,今天我们不会谈论300年历史的钢琴、小号,因为她们的构造材质决定短短十几年就寿终正寝了。但提琴不同,她在被妥善保管和对待的情况下300年后还依然焕发神采,甚至随着时间推移更加被人们神往。同样,历史赋予了她更多的内涵和传奇,一把名琴往往承载着许多故事甚至传奇,拥有自己的身世,也被冠以她历代使用者的大名命名。
同时,除去演奏家给琴带来的附属意义,当我们拿到一把还不知出处的琴的时候,可以从她的形状、弧度、旋首、镶线、F孔、蜂针,看到很多作者本人个性的东西,以及流派 师承,甚至作者在做此琴时的状态,对于真正的古琴可以看到很多时代的东西等等。所以,我一直强调拉琴的人不一定懂琴,只关注声音的话,就会失去很多欣赏领略更多值得的艺术审美,失掉了大部分吸引人的东西。另外 这也是对真正的琴师的天才工作的忽略,所以很遗憾。
另外,我也不止一次说过,声音判断的不客观和不可靠。
再回到做琴本身说几句,个人的观点,传统的(也就是正统的来自于Strad、Guarneri的意大利传统)是不会像现在一些人宣传的那样搞什么神秘的“诀窍”来鼓吹获得了完全控制琴最后的声音。“做琴无秘密”任何一件伟大的事情做成了也都不是靠什么投机取巧的诀窍”。看起来平淡无奇的过程,老老实实的做出来,悟到哪里就到哪里,好的声音是细致恰到好处的过程,正确合理的结构,加上经验和直觉的“结果”。而实际上仅仅是过程可控而结果只能说期待。从这一角度 我想也不该过度强调声音的第一性。另外,新琴的成熟也是需要一个过程的,朋友曾告诉我,瓜琴的声音成熟要50年。刻意的追求未必就能如愿,有时候适得其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