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提琴是非常优美的乐器,但是相对其他乐器入门过程较长,难度也更大,不少学习小提琴的儿童,在开始时很新鲜,还能坚持练习,可是,新鲜感一过,困难多了就难以坚持,最后半途而废。儿童对音乐是可以产生兴趣的,只有兴趣可以提高儿童从不自觉到自觉地学琴。心理学上把兴趣分为初级、中级、高级三个阶段,即有趣、兴趣、志趣,是有道理的。在儿童初学小提琴时,教师、家长如何把上课、练琴、演奏三个主要环节弄得生动活泼而有趣,对儿童
是至关重要的问题。爱因斯坦说过:“热爱是最好的老师” 。的确,在古今中外的人才史上,有无数的事实可以证明,兴趣与爱好是培养人才的“能源”和“动力”。我国不乏小提琴天才,近些年来更是有很多才上小学、中学的琴童就在国际比赛中获奖,可是长大以后却销声匿迹了。 他们有着完美精湛的技术,可是从小枯燥的练琴生涯已经让他们厌倦了陪伴他们的小提琴,当他们长大可以选择的时候,便会毫不犹豫的放弃陪伴了多年的好朋友,这大概就是忽视培养兴趣所酿成的后果吧。
当今社会绝大多数让孩子学习小提琴的家长是抱着提高孩子的综合素质、完善孩子心智发育的目的而来的,但往往在孩子的学习过程中家长们忽视了这一点,更多的是逼迫、训斥、考级等等。致使很多孩子慢慢丧失了学习兴趣,甚至产生了逆反。其实如果你把让孩子学习小提琴好比在一个盆里种一棵种子然后指望它长成一棵大树,这个想法本身就失去平衡心态,因为你选定了一个极其高的标准和收获的要求。所以,实际上最后得来的总是不如你所预想的,无论是小孩还是大人都应该在有非常良好的心态的同时努力的去工作这样才能创造一种高效率的轻松气氛。不要把学琴想象成一个直接了当的回报,而应该把它当作是一个教育。教育的本身目的是让所有人持续的对这件事情感兴趣,并且很轻松愉快。教育本身并没有强求一个人必须达到某种专业的高度,也就是说让一个人能够理解并且很愉快的享受他所学的这些东西,然后他自然能在工作中体现他的价值和他受到过一些教育以后对他的帮助。以此来完善和提高一个人的综合素质与能力。
小孩就像一张没有染过色的白纸。你给他什么他就能马上体现出来。最主要的是一直让孩子一直保持着一种兴趣。不损害他的积极性。因为毕竟拉琴不同于一般学习的。小孩子需要有一种成年人的很坚定的毅力。大人如果用强制或半强制的方式逼迫小孩有时候这种方式的确非常管用。但这个小孩成年以后,在他的性格上有可能会带来一些负面的影响对他成长发展会有很大的影响。教育是一门艺术,针对每个孩子,要给予一种正确的,良性的,有意的压力。
在学习过程当中,我们经常很专制的把某些东西划分为自学或是接受他人教育。甚至音乐学院的一些学生总是认为像填鸭似的从老师那里得到百分之多少的帮助才能够进步。这其实是完全错误的一个观念。老师的任务只是告诉你在你现有程度上无法看到的问题和那些你没有注意到的好的东西。老师是在你现有程度上给你一个更大的空间,更深层次的一些东西。有人给你一个方式或者方法,你去做到一个之前可能根本无法想象的目标。对于小提琴的学习,人们传统上有一种概念,认为这是一门技艺。教授小提琴就应该像传授一门密集一样。但事实上不是这样的。就像教小孩子走路一样。你一直扶着他走,他就永远不会自己走。你需要做的是,在他跌倒的时候要他自己爬起来,并告诉他为什么会跌倒。
一通则百通,通过学习小提琴如果能够锻炼孩子钢铁般的意志,建立克服困难的勇气,寻找出有效的学习方法,让音乐净化孩子的心灵,达到了这些学习的目标之后,孩子的学习兴趣自然就不会缺失,从而才能真正变“要我学”为“我要学”,进而体现小提琴教育的本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