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赫无伴奏小提琴奏鸣曲与组曲一共6首,BWV1001-1006,大约于1720年作于德国的克滕。作品包括三首小提琴奏鸣曲和三首小提琴组曲(也称“帕提塔”)。巴赫依循着 sonata da chiesa 的传统,以慢—快—慢—快的乐章方式安排而成,每首以第二乐章之赋格(Fugue)为主轴。第一乐章为赋格曲的前奏,为慢板或极缓板;第二乐章之赋格曲为小提琴演奏艺术上的杰作,第一首的 g 小调赋格演奏技术被认定为三首中最为艰难的,第三首的C大调赋格则被认为最具艺术性,此三首皆被视为是小提琴家的试金石。第三乐章则有时借自组曲形式的舞曲乐章(Sonata No.1 – Siciliano),有时遵循奏鸣曲形式的慢板乐章(Sonata No.2 – Andante, Sonata No.3 – Largo);第四乐章皆为炫技性的急板或快板。
第一号 g 小调奏鸣曲以一慢板(Adagio)作为整组六首无伴奏曲的开头,使这首慢板的地位格外重要。它仿佛是一扇慢慢开启的门,悄悄揭开这整组结构庞大的乐曲集。此曲的即兴意味极为浓厚,从第一句的第二拍即可见,这一串下行的音符就像一条巴洛克风格的装饰花纹,精巧之余又多了浓厚的宗教气氛,仿佛是在装饰精美但气氛肃穆的教堂中祈祷。
第二乐章的赋格在三首赋格中最常为人所演奏,主题发展精简但气势磅礡,很能让人直接联想到管风琴在教堂中的演奏。小提琴家所需克服的除了要将主题从繁复的和弦中奏出外,还需将尝试将三音或四音和弦同时奏出,此二点为极大挑战。
第三乐章的西西里舞曲为12/8 拍,巴赫在此成功的写作出西西里舞曲所应具备的摇摆感(模仿小船在海上或河上随着海波摇荡的韵律感),小提琴则以低音与高音声部的相对话,呈现出仿佛两支乐器轮流演奏的音调变化。
第四乐章为急板(Presto),小提琴用单音奏出分解和弦,两段体的形式使本乐章有一气呵成的快感。
- 《巴赫无伴奏BWV1001》小提琴奏鸣曲
- 《巴赫无伴奏BWV1002》小提琴组曲
- 《巴赫无伴奏BWV1003》小提琴奏鸣曲
- 《巴赫无伴奏BWV1004》小提琴组曲
- 《巴赫无伴奏BWV1005》小提琴奏鸣曲
- 《巴赫无伴奏BWV1006》小提琴组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