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戏曲>戏曲知识>

《平调》艺术特点及历史溯源简介,平调代表曲目与主要流派

来源:网络  作者:佚名  时间:2021-10-08    提示:文中图片可全屏

《平调》艺术特点及历史溯源简介,平调代表曲目与主要流派高清电子版乐谱歌词图片是器乐学习网于2021年10月08日 11:08:33更新分享的戏曲知识;资源收录于戏曲知识栏目中;器乐学习网免费分享《平调》艺术特点及历史溯源简介,平调代表曲目与主要流派简谱与五线谱歌谱图片,欢迎在线免费下载;器乐学习网无需注册会员,直接免费下载各类乐器学习资源及乐谱。

  平调(汉语拼音为píng diào,英语为PingDiao Opera),是中国传统戏曲剧种之一,属于河北省地方戏曲剧种之一。“平调”也称为“武安平调”、“平调剧”。武安平调是古都邯郸土生土长的本土戏曲,流行于冀晋豫鲁交界的冀南(邯郸、邢台及周边各县,北至石家庄)、晋东南(长治、左权及周边各县)、豫北(安阳)、鲁西北(聊城)一带,深受当地群众喜爱。
  平调的产生,据传始于明末清初,发源于冀南武安一带,由武安艺人可能是以豫北淮调为基调,结合武安民间音乐、舞蹈演变而来。平调的唱腔属梆子腔系板腔体,五声“徴”调式,俗称“平调梆子”。主要演奏:文场、武场。文场:二弦、二胡、笙、琵琶、月琴、梆子、唢呐等;武场:除一般普通打击乐外,还有具有平调特色的大锣、大铙、大镲、战鼓,称“四大扇”。
  中文名: 平 调 剧
  外文名: PingDiao Opera
  属    性: 传统戏剧
  发源地区: 冀南武安一带
  申报地区:邯郸市、武安市
  戏曲定义
  平调属于梆子腔系,也称“武安平调”、“平调剧”,俗称“平调梆子”,行当齐全,善演历史大戏。平调唱腔以“普通话字音”吐字发音,称作“普通话”,“武安韵”;它的唱腔属板腔体,结构完整,旋律优美,刚柔并济,长于抒情,节奏鲜明,通俗易懂;时而激越高昂,时而委婉细腻动听,表达人物内心情感丰富。
  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平调在化妆方面、念白方面吸取了京剧及河北梆子的艺术精华;平调念白分为“韵白”、“京白”、“方言白”三种道白,这三种道白,在不同角色中则表现的有声有色,人物刻画的淋漓尽致。(20世纪50年代戏曲改革时期,通过扫盲活动与专业知识的技艺学习中,提高了平调落子各专业剧团演员的综合素质。有组织对演员、伴奏、编辑、导演、甚至后勤开展扫盲活动,使一些平调落子专业剧团基本达到高中水平。
  普通话课程的设置与开展对平调落子的传播发展影响巨大,在实践过程中为不丢弃武安方言的地方特色,而坚持在唱腔、韵白上使用“普通话”、“武安韵”的做法,一方面保留了方言个性,另方面也将平调落子传播了更多地区。)
《平调》艺术特点及历史溯源简介,平调代表曲目与主要流派
  平调主要板式
  平调有慢板、二八板、二板、流水板、散板,栽板、垛板、悲板、大起板、紧打慢唱、二回头、倒三梆等近二十个板头;此外,还有少量的杂曲小调,如[ 一串玲 ]、[ 打观调 ]、[ 皂罗袍 ]、[ 打枣 ]、[ 云苏调 ]等。音乐伴奏有弦乐曲牌和唢呐曲牌百余个。文乐伴奏曲牌弦乐牌子有 [ 东房栈 ]、[ 西房栈 ]、[ 扬州开门 ]、[ 虞天仙 ]、[ 随手牌 ]、[ 柳河激 ]、[ 算盘子 ]、[ 逗曲 ]、[ 南八板 ]、[ 小对舞 ]等;唢呐曲牌有 [ 大泣颜回 ]、[ 小泣颜回 ]、[ 八句 ]、[ 得胜令 ]、[ 炮连天 ]、[ 报子令 ]、[ 朝天子 ]、[ 傍妆台 ]、[ 点绛唇 ]、[ 状元令 ]、[ 后举金杯 ]、[ 三腔 ]、[ 撞金钟 ]、[ 山遥遥 ]、[ 风入松 ]、[ 刘备过江 ]、[ 祥云飘飘 ]等;武乐锣鼓经有[ 慢板锣 ]、[ 二回头 ]、[ 二八长套 ]、[ 五顶锤 ]、[ 三顶锤 ]、[ 狗嘶咬 ]、[ 倒三锣 ]、[ 快五锣 ]、[ 散板长套 ]、[ 悲腔帽 ]、[ 大起板帽 ]、[ 忽雷炮儿 ]、[ 战场 ]、 [ 十八板 ]、[ 七把刀 ]、[ 鞭子马 ]、[ 闹台锣鼓 ]、[ 大尾声 ]等。建国前,平调的文场乐器以二弦、轧琴(平调特有乐器,有七、八条弦,用秫秸杆拉奏)为主乐器,和板胡、土琵琶、三弦、梆子等;建国后,平调的文场乐器以二弦为主乐器,和二胡、琵琶、月琴、三弦、梆子、笙、笛子、唢呐等,一些专业剧团还增加了电子琴、大提琴等乐器。武场除了板鼓、小锣、饶钹、镲等一般普通打击乐外,还有具有平调特色的大锣、大铙、大镲、战鼓,称“四大扇”,多用于传统戏。平调演唱风格和特点:唱腔旋律优美、激越高昂、细腻委婉、粗犷豪放、刚柔并济,表演粗犷豪迈,风格淳正朴实。
  平调可能是由豫北之淮调演变而来。所谓淮调,即早时候河南彰德府(今安阳)一带所流传的梆子戏。依据谱系推算和历代平调艺人相互传言,相传明末清初,有曹、白两姓艺人,将淮调传入武安,后经当地语言、语音及民间歌舞的影响,逐渐演变为平调。
  平调的表演行当,较比落子行当齐全,有“四生四旦四花脸”十二行、“四梁八柱”之说。“四生”指生行的老生(须生)、小生、红生(俗称红脸)、武生;“四旦”指旦行的青衣(正旦)、小旦(花旦、闺门旦)、老旦、刀马旦;“四花脸”指净行的大花脸(正净黑脸)、二花脸、杂花脸和丑行的小花脸(俗称丑角);扮演喜剧角色,因在鼻梁上抹一小块白粉,俗称小花脸,小花脸也称丑行(丑行分为文丑、武丑,并兼演彩旦)。其中老生、青衣、大花脸、小生的戏份较多,谓之“四梁”,余谓“八柱”,在传统剧目中“四梁”戏位居首,因此又是首要行当。
  它的传统剧目约200余出。具有代表性的剧目如《桃花庵》《两狼山》《三进帐》《铡赵王》《盘坡》《三上轿》《归宗图》《恩仇记》《打金枝》《天仙配》《秦香莲》《寇准背靴》《杨八姐游春》《雷振海征北》《樊梨花征西》《兖州府》《审马荣》《董家岭》《春草闯堂》《蔡文姬》《燕燕》《昭君出塞》《杨门女将》《燕王扫北》《三关排宴》《姚刚征南》《白蛇传》《蝴蝶杯》《十五贯》《三夫人》《三拜花堂》《血溅乌纱》《大破洪州》《平辽东》《李刚打朝》《铡判官》《阴阳报》《丢官记》《斩杨景》《太白辞朝》《吴汉杀妻》《疯哑案》等。建国后,也上演了一些现代剧目,如《白毛女》《刘胡兰》《红嫂》《江姐》《小二黑结婚》《沙家浜》《红灯记》《智取威虎山》《红色娘子军》《洪湖赤卫队》《相亲记》等。《相亲记》参加中央举办的庆祝建国30周年演出时,曾获演出三等奖。
  行当齐全,人才济济。平调历代著名演员有 郭金(艺名"灌肠边"旦角)、李国华(艺名"翻转天"旦角)、王忙来(黑脸)、刘连发(艺名"三杆旗"红脸)、于维德(艺名"一点红"旦角)、韩锦堂(艺名"午时的"小生)、张承先(艺名"三杆笔"丑角)、郭文武(艺名“盖三川”红脸)、刘守堂(艺名"小堂的"黑脸)、肖知章(艺名"半个天"旦角)、张吉顺(艺名"大飞机"旦角)、李秀奇(艺名"自鸣钟"、"小钢炮"旦角)、王起富(艺名"小飞机"旦角)、卜锡林(老生)、秦尚德(又名卯的,黑脸)、秦崇德(又名同的,艺名“十三红"小生、须生)、黄培生(艺名"水仙花"旦角)、焦秀英(艺名"天下迷"旦角)、武鸿凤(青衣)、李魁元(青衣、花衫等)、韩小芝(旦角)、赵春(旦角)、袁锡章(生角)、王太河(黑脸)、樊艳芳(青衣、刀马旦)、刘天顺(老生)、贾芝霞(旦角)、杜润田(丑角)、杜守凤(小生)、刘金荣(刀马旦)、房志彬(老生)、李淑兰(花旦、闺门旦等)、周华华(旦角)、杜银方(生角)、李爱华(旦角)、王云河(生角)、韩松龄(小生)、张德起(花脸)、郝玲玲(旦角)、张荷英(旦角)、郭兰英(旦角)、王云峰(须生)、李双凤(旦角)、李喜如(青衣)、易果田(青衣、老旦)、李晋军(老生)、申焕如(旦角)、王海云(旦角)、魏建增(生角)、温巧云(青衣、老旦)、王正平(须生)等。
  《徐策跑城》是平调《归宗图》戏里最后一场戏。山西剧种演《跑城》以帽翅功见长。京剧《跑城》以表演、台步、形体动作见长,严谨规范,后人很难改动。地方戏就灵活多了,只要合乎剧情,可尽情发挥自己的长处。房志彬演的《跑城》吸收了其他剧种的长处,加上平调的音乐唱腔、锣鼓经和自身的功力,形成了自己的风格。著名主持人赵忠祥看了演出讲,北京舞台上没见过像房志彬这样的功夫技巧。不是四不像,而是像自己的平调流派。
  武安平调
  “武安平调”也称“平调剧”、“平调”,唱腔属梆子腔系板腔体,五声“徴”调式,俗称“平调梆子”。 武安平调是古都邯郸土生土长的本土戏曲,该剧种活动范围在冀晋豫鲁交界的冀南(邯郸、邢台及周边各县,北至石家庄)、晋东南(长治、左权及周边各县)、豫北(安阳)、鲁西北(聊城)一带。经常活动于河北省南部的邯郸、邢台,山西省东南部的长治、左权及河南省北部的安阳等地区。武安平调在其兴盛期,还曾传入流行于石家庄、晋中、保定、阳泉、新乡、晋城、北京等地区。
  平调的起源不详,无文字记载,有以下两种说法:其一,明朝时武安有两个落魄文人,分别创造了武安平调与开州大平调(开州即河南濮阳一代,开州大平调亦称大梆戏)。其二,明末清初武安和村白某、西湖村曹某,在河南演唱淮调(淮调即早时候河南彰德府(今安阳)一带所流传的梆子戏),颇有名气,后回乡创办曹白两科班,他们在淮调的基础上,吸收武安方言和民间歌曲,逐步形成了武安平调。其二,在历代平调艺人中相互传言比较广泛,经谱系推算此说法较为合理。
  民国初期,1912年左右出生的艺人,根据当时健在的艺人谱系推算,平调艺人可知者可上溯到一百五十余年以前,可见在清朝中叶,平调在冀南、豫北、晋东南及周边一带地区已十分流行。
  清末民初,平调、落子合班演出,后形成平调落子不分家的局面,持续至今。此时,平调落子已有正式科班,武安、涉县、磁县、峰峰等地的科班和班社多达三十多个。平调在邯郸地区十分流行,历史上有过许多专业班社,仅武安县境内最多时专业和半职业平调班社达二百多个。邯郸、涉县、磁县、峰峰、永年、沙河、左权等地皆有很多平调剧团。
  1942年抗日战争期间,八路军一二九师进驻太行山区,引导一批艺人参加革命工作,许多平调落子演员参军参战,当地平调落子班社也多属民主政权领导,常随军演出。随军而来的部队文工团,与当地平调落子剧团相结合,许多平调艺人在此期间,还学演了话剧、歌剧,创作演出了一批现代戏,演出了《血泪仇》等一系列新戏,为宣传抗日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有的平调落子演员,如王景元、王春等,在为部队演出时被日军包围,壮烈牺牲。解放战争期间,还有一些平调落子艺人随军南下。
  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在人民政府的扶植下,平调得到了发展,当时专业剧团就有18个,业余剧团百余个之多。20世纪50年代初,先后建立的专业剧团为:武安县人民剧团(武安县人民平调落子剧团)、峰峰矿区平调剧团(峰峰矿区平调落子剧团)、邯郸县平调剧团(邯郸县平调落子剧团)、涉县平调剧团(涉县平调落子剧团)、邯郸地区平调剧团(邯郸市平调落子剧团)、武安县平调剧团(武安市平调落子剧团)、永年县平调剧团(永年县平调落子剧团)等。1951年,毛泽东主席题词“百花齐放、推陈出新“明确了戏改的指导方针,在政府的领导下对平调落子专业剧团进行了一系列“改戏”、“改人”、“改制”为主的改编、加工新创工作,从此是平调落子唱腔由旧革新的分水岭。
《平调》艺术特点及历史溯源简介,平调代表曲目与主要流派
  1954年,武安县人民剧团,在省剧目组、省音乐工作组的帮助下,对平调落子传统剧目进行了加工整理,并加工整理了平调《两狼山》《天仙配》等一系列剧目,参加了河北省首届戏曲观摩演出,获得好评,河北省政府决定将平调落子列为重点剧种,予以扶植。邯郸专区将武安县人民剧团上调到邯郸市,成立邯郸专区平调落子剧团(邯郸市平调落子剧团),该剧团成为重点剧团,河北省文化局先后派王昌言、厉声、曹成章、曹羽、于雁军、刘正平等20多人到团工作。这些专业干部与平调落子演职员结合起来,对平调落子传统剧目和表演艺术、音乐等,进行挖掘整理,出版和记录了大量的剧本、音乐,保留了许多珍贵的资料,为平调落子剧种的发展、艺术建设,做出了贡献。1958年,河北省文化局拨专款建立学员班,培养平调落子演员,培养了房志彬、李淑兰、张德起等一批新演员,后该班转为邯郸地区戏校。1959年,平调《盘坡》,参加河北省第二届戏曲会演,获好评。
  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平调剧种重新恢复生机,在此期间吸收了京剧及河北梆子等戏曲剧种的艺术精华,因而得到了更好的发展和好评。此后,一些主要演员的唱腔还灌制了唱片,使平调剧种的影响进一步扩大。
  平调传统剧目有二百多出,多为反映历史故事、神话、民间传说的大型剧目,反映民间生活的小戏为数较少。以老生、青衣、大花脸和小生的剧目为主。剧本富有民间文学特色,绝少雕琢,风格淳正朴实。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影响较大的剧目有《桃花庵》《铡赵王》《盘坡》《三进帐》《三上轿》《两狼山》《徐策跑城》《红嫂》《江姐》等。
  1959年6月周总理来邯郸视察工作时,在邯郸地委礼堂看了平调《盘坡》、落子《借髢髢》等剧目之后给予了高度的评价,说:“平调《盘坡》表现了古代女子清守寒窑、备尝艰苦、保守贞洁的品质,落子《借髢髢》表现了古代劳动妇女勤劳节俭的形象,是两个好戏。之后代表邯郸的地方特色赴北京怀仁堂为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郭沫若、林伯渠、邓颖超等中央领导人演出,受到高度的赞扬,当时的《人民日报》《中国青年报》《北京晚报》均作了整版报道。
  平调落子是河北省邯郸市独一无二的两个剧种,是邯郸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平调由豫北一带流传的梆子戏演变而来,落子由河北武安一带民间所流行的“花唱”发展而来。因多在一团内“两开箱”演出,故叫“两下锅”,一般平调落子剧团演员,都能兼演平调和落子。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平调落子还曾与京剧同台演出,但各演各的剧目,互不相杂。
  2006年5月20日,平调落子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武安落子
  “武安落子”还称“落子剧”,又称落子腔,属于板腔体,据传由武安民间流行的"花唱"发展而来,源于民间曲调,清末已逐渐形成戏曲形式,在舞台上进行演出整本戏。流行于冀南邯郸地区至晋东南太行山一代、北至邢台、南至安阳一代等地。
  在清代,武安等地民间“花会”中有说唱故事的落子,初为撂地摊演出,晚清逐渐搬上舞台。根据民国二十四年(1935)至民国二十六年续《武安春秋志》卷九记载:“武俗好戏,酬神演唱无日无之,甚至有一日数台者,农民喜平调(本地土戏),绅商以皮簧梆子为宜,村夫、愚妇最迷落子腔,惟其戏有伤风化,历来禁演。”
  清朝道光、咸丰年间,武安艺人喜顺,流落到山西黎城,适逢此县有个李锁柱,喜编戏文,两人合作,喜顺遂将武安落子传入黎城,形成了上党落子。
  晚清时期,同治三年(1864年)武安有位叫“假媳妇”的艺人去河南内黄县唱武安落子,与当地一位姓赵的艺人共同组班唱戏,落子当时已形成戏曲形式,在舞台上进行演出整本戏,后来发展成为内黄落腔。清末民初,平调、落子合班演出,后形成平调落子不分家的局面,持续至今。
  抗日战争时期,武安、涉县一带为八路军根据地。许多平调落子演员参军参战,当地平调落子班社也多属民主政权领导,常随军演出。随军的部队文工团跟平调落子剧团相结合,一些落子艺人在此期间,还学演了话剧、歌剧,创作演出了一批现代戏,排演了《范小丑参军》《派款》《巫婶坦白》等新戏,为宣传抗日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有的平调落子演员,如王景元、王春等,在为部队演出时被日军包围,壮烈牺牲。解放战争期间,还有一些平调落子艺人随军南下。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河北省邯郸专区曾对武安 平调、落子两个剧种进行了重点扶植,先后派遣一批新文艺工作者和戏曲专业干部到邯郸地区平调落子剧团,对平调落子的剧目和音乐进行挖掘整理。
  1956年河北省第一届戏曲观摩大会上,武安落子《借髢髢》获得好评,并整理改编了落子《端花》,创作了落子《高山流水》等一批有影响的剧目。1958年邯郸地区戏校开设了平调落子班,培养了房志彬、李淑兰等一批新演员。
  武安落子始终与武安平调同台演出,合称武安平调落子。从艺人员兼唱两个剧种,这种现象一直持续至今。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武安平调落子还曾与京剧同台演出,但各演各的剧目,互不相杂。
  落子戏在邯郸十分流行,历史上有过许多专业班社,仅武安县境内最多时专业和半职业落子班社达一百二十多个,几乎村村有落子班。至1982年武安县业余平调落子剧团尚有八十多个,其中尤以“白官班”、“兴盛班”、“梁红班”最有影响。沙东落子则多为半职业班社。
  武安落子早期伴乐比较简单,明末清初的“硬歌”只有锣踏鼓,清末舞蹈的引入又增添了镲、钹,落子传统伴奏乐器以板胡为主,民国年间老艺人胡文亮、王继的又发展了吹奏乐笛子,著名艺人魏洪昌等向外地学习,又增添了二胡、笙等传统伴奏乐器;落子文场乐器以板胡为主乐器,和二胡、琵琶、月琴、三弦、笛子、笙等,一些专业剧团还增加了电子琴、大提琴等乐器。武场除一般普通打击乐外,还有盒梆、碰钟。
  武安落子著名演员有贾泉城、王麦喜、胡文亮、任耀华(艺名文志的)、杜更会(艺名更会的)、袁有福(艺名洋狗)、孙富琴(艺名山疙瘩)、魏洪昌(艺名如意的)、路鸿贞、王银仓(艺名红薯蔓)、郭小生、卜锡林、秦崇德、黄培生(艺名水仙花)、魏富山(艺名佛山柿饼)、李魁元、韩小芝、陈素珍、贾芝霞、杜润田、李淑兰、刘金荣、杜银方、李爱华、郝玲玲、王云河、郭兰英、李双凤、王云峰、李喜如、刘桂茹、李晋军、申焕如、魏建增、温巧云等。沙东落子著名演员有头把盒子、二把盒子等。
  落子戏的行当,多以小生、小旦、青衣、老生、小丑、老旦为主,花脸亦或有之,但无以其为主的剧目,女角色一向由男演员扮演,自1949年以后,武安落子才有了李魁元等第一代女演员。
  落子戏的剧目约有150余出,多为反映民间生活故事的家庭小事,传统代表剧目如《端花》《借髢髢》《吕蒙正赶斋》《对绣鞋》《卖秒郎》《秦雪梅》《卖布》《顶灯》《小过年》《老少换妻》《何文秀私访》《皮秀英告状》《安安送米》《三进士》《访昆山》《蓝桥会》《梁祝》《小姑贤》《状元打更》《福寿图》等。其中《端花》一戏曾拍摄成舞台纪录片。建国后也上演了现代剧目,如《锁不住的人》《高山流水》《雄关红哨》《姑娘的心》《迎春曲》《朝阳沟》《卖油郎与水仙花》等。
  流传于河北邯郸的称武安落子,落子戏的表演,朴素自然,接近生活,念唱口语化,以武安当地方言为主,具有强烈的乡土气息。武安落子流传到山西黎城,形成“上党落子”,流传到河南内黄县,形成“内黄落腔”。
  落子戏音乐唱腔有曲牌和板腔两类,曲牌有〔耍孩儿〕、〔山坡羊〕、〔赞子〕等;板式有〔流水板〕、〔慢板〕、〔散板〕、〔哭迷子〕、〔悲腔〕、〔老二板〕、〔数板〕等。
  平调落子剧团
  抗日战争胜利后,在人民政府的扶植下,平调落子得到了发展,当时专业剧团就有18个,业余剧团百余个之多。文化大革命时期,平调落子再一次发展迟缓。恢复时期,从1977年至今,平调落子得以恢复生机。
  现今国营平调落子专业剧团只剩下三个分别为:
  邯郸市平调落子剧团
  河北省邯郸市丛台区东风路8号
  武安市平调落子剧团
  河北省邯郸市武安市塔南街7号
  涉县平调落子剧团
  河北省邯郸市涉县涉城镇城西街383号
  河北省冀南地区现今,除了这三个国营专业剧团以外,还流传着一些平调落子民营专业剧团,这些民营专业剧团分部在武安、邯郸、涉县、峰峰、磁县、永年、沙河、左权等部分地区,活跃在冀南、豫北、晋东南等省许多城镇、乡村。
  传承意义
  实用价值

  武安平调、武安落子是古都邯郸土生土长的本土戏曲,一团能擅演两个剧种的文化特色,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吸引着广大观众,成为冀南当地人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粮,在河北地方文化、社会风俗等研究中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学术价值
  2006年5月20日,平调落子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平调落子主要伴奏乐器“二弦”、“轧琴”,是平调落子剧种特有乐器,这对于研究这两种乐器的起源和发展,具有很高的学术研究价值。
  传承现状
  平调落子剧种虽然在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扶持下,做了许多抢救保护工作,但仍然存在着不少困难和问题:
  1、由于受到现代文化和经济大潮的冲击,平调落子观众大量流失,演出水准逐渐下降,不少剧团被迫解散。
  2、后继人才匮乏,剧团前景堪忧,迫切需要采取措施,予以支持和保护。
  3、随着一些平调落子老艺人的相继去世,使许多珍贵的影像资料没有保留下来,急需抢救这些资料。
泗州戏《拿的起来放的下/金凤还巢/选段》简谱
人气:93
地方戏谱
泗州戏《拿的起来放的下/金凤还巢/选段》简谱
京剧简谱[革命现代京剧杜鹃山主要唱段/怒火烧/第八场 雷刚、郑老万、李石坚
人气:273
京剧唱谱
京剧简谱[革命现代京剧杜鹃山主要唱段/怒火烧/第八场 雷刚、郑老万、李石坚
昆曲[荆钗记·见娘]
人气:216
其他唱谱
昆曲[荆钗记·见娘]
天堂的回音《姜亦珊:亦彩绽放(京剧张派选段)(4CD)》
人气:115
戏曲知识
天堂的回音《姜亦珊:亦彩绽放(京剧张派选段)(4CD)》
评剧简谱[十三姐女花容]十三姐/十三姐/旦/唱段
人气:117
评剧唱谱
评剧简谱[十三姐女花容]十三姐/十三姐/旦/唱段
京剧简谱[京剧群曲汇编 朱奴儿 2首]
人气:229
京剧唱谱
京剧简谱[京剧群曲汇编 朱奴儿 2首]
神州万众学京剧(京歌)
人气:134
京剧唱谱
神州万众学京剧(京歌)
扬剧曲牌《知心客/宋江闹院》简谱
人气:79
地方戏谱
扬剧曲牌《知心客/宋江闹院》简谱
粤曲《桃花处外开》简谱
人气:217
其他唱谱
粤曲《桃花处外开》简谱
豫剧简谱[羞答答出门来将头低下]春秋配选段
人气:748
豫剧唱谱
豫剧简谱[羞答答出门来将头低下]春秋配选段
一霎时把七情俱已昧尽《锁麟囊》选段、伴奏谱
人气:483
京剧唱谱
一霎时把七情俱已昧尽《锁麟囊》选段、伴奏谱
上党梆子[咱赵家原本是书香门庭/赵树理/选段]简谱
人气:184
地方戏谱
上党梆子[咱赵家原本是书香门庭/赵树理/选段]简谱

大家都在看

中国戏曲基础知识

中国戏曲基础知识

中国戏曲,起源于原始歌舞,是一种历史悠久的综合舞台艺术样式。经过汉、唐到宋、金才形成比较完整的戏曲艺术,它由文学、音乐、舞蹈、美术、武术、杂技以及表演艺术综合而成。中国...

戏曲知识 94 阅读

上海、江苏、山东、湖北、云南京剧院院长共议京剧高质量发展路径

上海、江苏、山东、湖北、云南京剧院院长共议京剧高质量发展路径

推动现实题材创作 促进京剧高质量发展 全国京剧院团主要负责人建言献策 张帆 上海京剧院院长 对于现实题材的创作,上海京剧院坚持以京剧小戏为突破口,如以复兴号动车组首发司机甄选为...

戏曲知识 142 阅读

梅派唱腔及行腔要领初探

梅派唱腔及行腔要领初探

大凡京剧爱好者,无一不知梅兰芳京剧艺术,即便圈外之人,也略知一、二,可见其在京剧艺术中的地位。梅派艺术享有雍容华贵、端庄凝重、意境和美、深沉含蓄之盛誉,而其众多脍炙人口...

戏曲知识 84 阅读

学京剧好多年,读了这篇文章才知道正确的发声方法

学京剧好多年,读了这篇文章才知道正确的发声方法

(一)、什么是京剧唱法的正确发声 怎样发声才是京剧演唱的正确方法呢? 笔者认为, 京剧唱法的正确发声方法应是在运用丹田气的状态下,根据唱者自身的生理条件,贴住上腭吸着唱,唱出在自己口...

戏曲知识 86 阅读

《保定老调》艺术特点及历史溯源简介,保定老调代表曲目与主要流派

《保定老调》艺术特点及历史溯源简介,保定老调代表曲目与主要流派

保定老调又称老调梆子,是河北省具有悠久历史的传统戏曲剧种之一,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起初为白洋淀周边农村花会中的俗曲河西调,清道光、咸丰年间已具戏曲雏形。早期老调行当...

戏曲知识 248 阅读

戏迷也分流派?您属于哪一派呢?

戏迷也分流派?您属于哪一派呢?

伶人唱戏向来分行当流派。受此启发,笔者以为京城戏迷似也可分派。权以清末民初戏迷为例,略作剖别,试分之如下,博方家一哂。 01耳派 只带耳朵进戏园,坐那儿基本不睁眼,就听唱念是...

戏曲知识 133 阅读

戏曲管理者要成为抗压者,抵挡伤害戏曲、伤害剧种的操作

戏曲管理者要成为抗压者,抵挡伤害戏曲、伤害剧种的操作

为实现戏曲守正创新、繁荣发展,我们在艺术形态的蜕变、艺术形式的探索上不遗余力,在戏曲生态环境的治理上想方设法,不断出台利好政策、加大扶持力度,但在一些领域,尚未完全达到...

戏曲知识 122 阅读

中国戏曲知识大全(四)

中国戏曲知识大全(四)

四、戏曲表演 (二)表演特性 1、综合性 唱:是戏曲演出中剧中人物进行内心情感抒发或叙事的主要方式,根据不同的剧种,采用不同的音乐形式。 念:是戏曲演出中对人物间的对白或独白的...

戏曲知识 73 阅读

经典戏曲是如何守护传承中华民族精神的?

经典戏曲是如何守护传承中华民族精神的?

为什么一些戏曲剧目能够立得住、传得开、留得下,得到古今人们的高度赞赏?它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表现了中华民族不甘雌伏、积极进取的精神。这一点,无论是对于我们正确地认识戏...

戏曲知识 69 阅读

《野猪林》若非仁兄从天降(唱词注音)

《野猪林》若非仁兄从天降(唱词注音)

尖团字上口字标注唱词 ( 标注说明: 蓝 :上口字; 红 :尖字;部分 小辙音 /多音字) 若非仁兄从天降 以顺口动听尊重原唱为原则,选择尖团上口 鲁达(白):贤弟! (林白):仁兄! 林冲:【二黄摇板...

戏曲知识 1380 阅读

李利宏:从《香魂女》到《常香玉》——戏曲现代戏创作点滴

李利宏:从《香魂女》到《常香玉》——戏曲现代戏创作点滴

从《香魂女》到《常香玉》戏曲现代戏创作点滴 李利宏/文 要谈戏曲现代戏,我首先得从豫剧《香魂女》开始说起,因为这也是我和戏曲的初恋。 现代豫剧《香魂女》的创作、启动是在1999年冬...

戏曲知识 143 阅读

民国前期秦腔名旦 刘箴俗 简介

民国前期秦腔名旦 刘箴俗 简介

刘箴俗(19031924)民国前期秦腔旦角中一颗闪亮的明星。陕西户县人,自幼家贫,随父亲去西安卖羊血为生,民国二年(1913)报考易俗社,被蒋卜王社长以不堪入目而拒收,恰逢创始人孙仁玉...

戏曲知识 193 阅读

当初的京剧舞台并不那么严肃

当初的京剧舞台并不那么严肃

常宝霆白全福的相声《诸葛亮遇险》讲的是一位不懂艺术的剧团领导为了平衡各个演员的关系在舞台上胡乱安排角色的故事。这种对艺术不严肃的事情在现在的舞台上是无论如何不会发生的。...

戏曲知识 193 阅读

唱念做打都是啥?

唱念做打都是啥?

戏曲表演的四种艺术手段唱念做打 戏曲表演的四种艺术手段,也是戏曲表演的四项基本功。唱指歌唱,念指具有音乐性的念白,二者互为补充,构成歌舞化的戏曲表演艺术两大要素之一的歌。...

戏曲知识 139 阅读

戏曲演出是与观众共同完成的,如果观众没看懂,观演关系就不成立

戏曲演出是与观众共同完成的,如果观众没看懂,观演关系就不成立

戏剧需要建立起观演关系才能够成立,其中观众是不可或缺的一环,如果观众没看懂,那么这样的观演关系就不成立,创作者期待的与观众对话的情境更是无从谈起。如何让独特的自我表达为...

戏曲知识 159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