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实现戏曲守正创新、繁荣发展,我们在艺术形态的蜕变、艺术形式的探索上不遗余力,在戏曲生态环境的治理上想方设法,不断出台利好政策、加大扶持力度,但在一些领域,尚未完全达到预期效果。所以仅凭情怀与理念还不够,理想化环境可能一时也难以达到。笔者认为,可以由内而外优化戏曲文化生态,包括三个方面:信心、坚守和角色拓展。
首先是信心。从业者应对戏曲行业有足够的信心。很多人会随着生活阅历的增长、文化的熏陶,逐渐把听戏、看戏当成慰藉心灵的一种重要方式。再者,文旅融合进入纵深阶段,在比较、过滤、筛选过后,戏曲艺术具备地域文化中较为稳定、持久和具有体验感的独特优势。
其次是坚守,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对戏曲艺术情感表达优势的坚守。戏曲艺术“汇千古忠孝节义,成一时离合悲欢”,演员可说、可歌、可舞,观众可听、可看、可喝彩,具有很强的本体优势和现场感。如现场欣赏彩调剧《哪嗬咿嗬嗨》,可以感受到的不仅有思想的张力,更有情感的力量。二是对戏曲艺术表达手段的坚守。戏曲可以把心理演出来,心理活动外化为唱念做打,“无花木却见春色,无波涛可观江河”,这也考验演员的功力。
彩调剧《哪嗬咿嗬嗨》
最后是角色拓展,包括表演者、管理者、研究者三个方面。
一是表演者到传播者、传承者的角色拓展。面对艺术欣赏与文化消费的多元选择,戏曲表演艺术家不仅要解决凭实力自我生存的问题,还要担起文化遗产传承的使命。笔者曾经与戏曲传承人一起进校园演折子戏,让学生们到后台看演员化装、和演员聊天。开座谈会时,笔者发现较少接触过戏曲艺术的大学生却对后台演员的言行举止更有兴趣,也就是说,在他们对戏曲艺术还没有产生足够兴趣的时候,他们更关注戏曲演员有怎样的生活方式,这种生活方式给从艺者带来了什么。于是,他们认为这种生活方式具有超凡脱俗的别样风采,可以让人安静下来。因对这种生活方式的好奇与向往,他们想进一步亲近戏曲。所以说,台上以高超的技艺征服观众,台下有义务把前人留在身上的东西传给后来者,同时还应该在现实生活中,把戏曲艺术作为一种生活方式,展示给周围的人、亲近周围的人、影响周围的人,传播戏曲文化,传递戏曲人生魅力,这种角色的拓展会有意想不到的传播效果。
二是管理者从支持者到抗压者的角色拓展。很多艺术生产管理者都是行家里手,并且对戏曲艺术发展的支持不遗余力,对戏曲艺术如何闯出一片新天地、步入新境界劳心费神。但管理者仅仅是行家里手还不够,仅仅是支持者也还不够,还应拓展为抗压者。成为抗压者才能抵挡非艺术的、伤害戏曲、伤害剧种的操作,给戏曲试验和探索留出必要的时间、撑起一片空间,让戏曲艺术的自我纠错、自我修复、自我调适成为常态。当然,成为抗压者需要勇气、需要智慧,更需要不计个人得失的自我牺牲精神。
三是研究者从事后评说者到事前介入者的角色拓展。一些研究者可能习惯于作品立上舞台之后的评说,但事实是,通过力争、筹措等环节把一部戏立到舞台上,着实不易,评论家们的声音鼓励多于批评,也不足为奇。如果让理论家、评论家提前介入,对于没有前景的立项当头棒喝,对于有潜力的构想浇水施肥、扶植成长,有助于艺术精品的不断涌现。
来源:中国文化报
作者:孙桂林
原标题:由内而外优化戏曲文化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