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戏曲>戏曲知识>

京剧中的上口字粗考

来源:网络  作者:佚名  时间:2022-03-17    提示:文中图片可全屏

京剧中的上口字粗考高清电子版乐谱歌词图片是器乐学习网于2022年03月17日 15:53:33更新分享的戏曲知识;资源收录于戏曲知识栏目中;器乐学习网免费分享京剧中的上口字粗考简谱与五线谱歌谱图片,欢迎在线免费下载;器乐学习网无需注册会员,直接免费下载各类乐器学习资源及乐谱。

  凡京剧爱好者,都知道京剧有个上口字的问题。什么是上口字?简言之,即凡是京剧语言中与普通话声、韵(声调除外)不同的那些字,就是上口字。换句话讲,上口字就是至今仍保留在京剧唱念中的那些古音、方言字,古音来自《中原音韵》(或“中州韵”);方言来自鄂、皖、豫、苏等地。上口是顺口的意思。

  一、了解一下普通话

  京剧语言中有相当一部分不属普通话,“学好普通话就能学好京剧”的说法没有根据。既然上口字不是普通话,那掌握了什么是普通话的问题,也就弄清了什么是上口字的问题。下面不妨来研究一下普通话的问题。

  我们知道,普通话声母有b、p、m、f、d、t、n、l、g、k、h、j、q、x、zh、ch、sh、r、z、c、s等21个(京剧上口字系列还应加方言声母η、ň、v);韵母有a、o、e、i、u、ü、ai、ei、ao、ou、an、en、ang、eng、ong、ia、ua、uo、ie、üe、uai、uei、iao、iou、ian、uan、üan、in、uen、ün、iang、uang、ing、ueng、iong、-i等36个(京剧上口字系列还应加方言韵母io、iai)。照例这些声如果都能两两相拼的话,那么普通话音节应当有21×36+36(零声母)=792,其实非也,普通话没有这么许多音节:

  1、声母b、p、m、f及d、t能跟开口呼、齐齿呼、合口呼韵母相拼,但不能跟

  撮口呼韵母相拼,声母b、p、m、f与合口呼韵母相拼只限于u。

  2、声母g、k、h舌音zh、ch、sh、r和z、c、s能与开口呼、合口呼韵母相拼,但不能跟齐齿呼、撮口呼韵母相拼。

  3、声母j、q、x只能跟齐齿呼、撮合呼韵母相拼,不能跟开口呼、合口呼韵母相拼。

  4、声母n、l能跟所有的韵母相拼。零声母在四呼中均有。

  这四条主要规律是比较粗略的,声、韵母不能相拚还有许多。能相拼而成的字,就是普通话语系的字,感兴趣者可查阅《新华字典》,普通话音节实际上只有表中所列的400多个(当然,汉字有多达数十万个,一个音节可多达数十、数百甚至更多的同音字),京剧语言中如果出不能相拚的读音的字,这就是上口字。例如,声母b、p、m、f与韵母ong本来不能相拼,但京剧中“蹦”读bong、“朋”读pong、“梦”读mong、“风”读fong,这就是上口字;再如,在普通话语系中,按规则声母z、c、s是不与齐齿呼、撮合呼的韵母相拼的,如果出现相拼的字,例如zian(箭)、cie(且)、siang(厢)、zü(聚)、cü(娶)、süan(宣)等,就也属上口字(这一类字同时也属尖音字)。当然上口字也有属普通话音节的,下面要讲。

  二、上口字的来源及分类

  上口字主要来自《中原音韵》,其次来自古音和鄂、皖、豫、苏等地的方言。元代周德清著的《中原音韵》,共分19个韵部,即“东钟、江阳、支思、齐微、鱼模、皆来、真文、寒山、桓欢、先天、萧豪、歌戈、家麻、车遮、庚青、尤侯、侵寻、监咸、廉纤。”京剧中的上口字大都来自于该书,罗培常先生于1935年将上口字归纳为十一个方面:

  1、《中原音韵》齐微部里舌尖后音zh、ch、sh、r四母字,北京久读zhi、chi、shi、ri,而京剧读zhi:(读似“直衣”)、chi: (读似“池衣”)、shi:(读似“师衣”)、ri:(读似“日衣”)。京剧归入衣齐辙。例如“知”不读zhi而读zhi:,“痴”不读chi而读chi:,“世”不读shi而读shi:,“日”不读ri而读ri:。这里zhi、chi、shi、ri中的i和zhi:、chi:、shi:、ri:中的i:不一样,后者是可以独立存在的韵母,而前者是不能独立存在,须与特定声母相拼的后置性韵母,为了加以区别,将后者i旁边加两点(这是本人的杜撰)。

  2、《中原音韵》鱼模部里的舌尖后音zh、ch、sh、r四母字,北京人读zhu、chu、shu、ru,而京剧中应读zhü、chü、shü、rü,归入衣齐辙。例如“诛”不读zhu而读zhü,“处”不读chu而读chü,“书”不读shu而读shü,“如”不读ru而读rü。

  3、《中原音韵》齐微部的轻唇音f和v(读似英语的v)两母字,北京人读fei、wei,为灰堆辙,而京剧中读fi、vi。京剧中归入衣齐辙。例如“飞”不读fei而读fi,“未”不读wei而读vi。

  4、《中原音韵》齐微部的l声母字,北京人读lei,属开口呼,而京剧中读luei(lui),属合口呼。比如“雷”在京剧中读lui而不读lei。归入灰堆辙。

  5、《中原音韵》皆来部j、q、x这三母字,北京人读jie、qie、xie,而京剧中读jiai、qiai、xiai。例如,在京剧中“街”读jiai,“揩”读qiai,“鞋”读xiai。

  6、《中原音韵》歌戈部g、k、h、η和b、p、m、f这八母字,北京人读e韵,而京剧中读o韵。归梭波辙。比如“歌”、“科”、“何”、“娥”不读ge、ke、he、e而读go、ko、ho、ηo;“学”不读xue而读xio,“岳”不读üe而读io,“虐”不读nüe而读nio,“掠”不读lüe而读lio。

  7、《中原音韵》庚青部里开口、齐齿两呼字,北京人读eng或ing,在京剧中读en或in。例如在京剧里,“灯”不读deng而读den,“生”不读sheng而读shen,“更”不读geng而读jin或gen,“京”不读jing而读jin,“定”不读ding而读din。

  8、《中原音韵》东钟部里的唇音b、p、m、f四母字,北京人读beng、peng、meng、feng,而京剧读bong、pong、mong、fong。比如“崩”、“鹏”、“猛”、“风”在京剧里读bong、pong、mong、fong。

  9、《中原音韵》东钟部古喻、娘、来三母字,北京读rong,而京剧中读yong,例如“容”字;北京人读nong,京剧中读ňong(ň可读近似合读的ni),例如“浓”字;北京人读long(开口呼),京剧读合口呼luong,比如“隆”字。

  10、《中原音韵》古疑、影两母的开口呼,北京人读成没有声母,而在京剧中却加一个η(读ng,该符号亦为本人杜撰)声母。比如“昂”不读ang而读ηang,“我”不读wo而读ηo,“爱”不读ai而读ηai,等等。

  11、《中原音韵》车遮部里的zh、ch、sh、r四母字,北京人读zhe、che、she、re,而京剧中读接近于zho、cho、sho、ro,不过后来又逐步归入北京人读法,故这里不作上口字提出。此外,还有“脸”不读lian而读作jian。

  罗培常先生在归纳这些条理时注意到了从昆曲到京剧的若干变化,而从罗先生的归纳到现在的半个多世纪里,京剧音韵又有若干变化,他的有些拼读法与《汉语拼音方案》也有些不同,为了方便大家对上口字的掌握。编者把收集到的140多个上口字音节(可能还不全)按声母的五音顺序列出:

  B:-eng——-ong(崩)-in(迸)、-an——-uan(般)、-ing——-in(兵)、-ai——-e(白)、

  -o——-e(伯)、-u——-e(不)

  P:-eng——-ong(捧)、-an——-uan(潘)、-ing——-in(屏)、-ai——pe(拍)、-o——-e(迫)

  M:-eng——-ong(梦)-in(盟)、-an——-uan(瞒)、-ing——-in(明)、

  -ao——-iao(猫)-iou(矛)、-o——-e(墨)、-ao——-ou(茂)、-ai——-e(麦)

  F:-eng——-ong(风)、-ei——-i(飞)

  D:-eng——en(登)、-ing——-in(顶)

  T:-eng——en(腾)、-ing——-in(廷)

  N:-eng——-en(能)、-ing——-in(宁)、-ei——-uei(内)、-a——-o(那)

  L:-eng——-en(棱)、-ing——-in(灵)、-ei——-uei(雷)、-ü——-u(绿)、-iou——-u(六)、-ue——-io(略)、-ian——-uan(恋)、-ong——-uong(隆)

  G:-e——-uo(歌)、-eng——-en(耕)

  K:-e——-uo(科)、-eng——-en(炕)

  H:-e——-uo(何)、-eng——-en(哼)、-ei——-e(黑)

  J:-ue——-io(觉)、-ie——iai(街)、geng——-in(更)、che——-ü(车)、

  lian——-ian(脸)

  Q:-ue——-io(却)、-ing——-in(倾)

  X:-ue——-io(学)、-ie——-iai(鞋)、-ing——-in(形)、han——-ian(喊)

  ZH:--i——-i:(知)、-u——-ü(主)、-eng——-en(睁)、-an——-ian(战)-uan(战)

  CH:--i——-i:(痴)、-u——-ü(除)、-eng——-en(瞠)

  表4-3:上口音与京音读法对照表

  SH:--i——-i:(书)、-u——-ü(书)、-eng——-en(生)、-ao——-uo(勺)-a——-uei(洒)、-uo——-üe(说)

  R:--i——i:(日)、-u——-ü(如)、-eng——-en(扔)

  Z:--i——-i(挤)、jue——-io(爵)、jie——-ie(姐)、jiao——-iao(焦)、jiou——-iou(酒)、jian——-ian(箭)、jing——-in(精)、jin——-in(进)、jiang——-iang(将)、ju——-ü(聚)、

  jue——-üe(绝)、juan——-üan(隽)、jun——-ün(俊)、-ei——-e(贼)、-eng——-en(赠)

  C:qi——-i(妻)、que——-io(雀)、qie——-ie(且)、qiao——-iao(悄)、

  qiou——-iou(秋)、qian——-ian(浅)、qing——-in(清)、qin——-in(亲)、

  qiang——-iang(枪)、qu——-ü(取)、quan——-üan(全)、qun——-ün(逡)、chu——-u(初)、-eng——-en(层)

  S:xi——-i(西)、xue——-io(削)、xie——-ie(写)、xiao——-iao(肖)、

  xiou——-iou(修)、xian——-ian(先)、xing——-ing(星)、xin——-in(心)、

  xiang——-iang(相)、xu——-ü(徐)、xue——-üe(雪)、xuan——-üan(宣)、xun——-ün(循)、xie——-ia(斜)、-eng——-en(僧)

  η:an——-an(安)、en——-en(恩)、ou——-ou(殴)、wo——-o(我)、e——-e(厄)、ai——-ai(爱)、ao——-ao(熬)、ang——-ang(昂)

  V:wei——-i(未)

  ň(读似ni):ni——-i(腻)、nue——io(虐)、nie——-ie(聂)、niou——-iou(妞)、

  nian——-ian(年)、niang——-iang(娘)、nü——-ü(女)、nong——-ong(浓)

  Y:yue——-io(岳)、ai——-iai(哀)、-ing——-in(英)、rong——-ong(容)、

  -ing——-iang(映)

  W:-eng——-ong(翁)

  E:-ng——-n(鞥)

  从声、韵拼读方法角度,上口字还可以分成两大类:

  第一类,非普通话音节。

  (1)声、韵母虽均属普通话系列,但在普通话中无此拼合音节,例如be(白)、pe(拍)、me(墨)、kuo(科)、mong(梦)、zian(箭)、ciao(悄)、siang(相)等,此类上口字较多;

  (2)韵母虽均属普通话系列,但声母为方言母,例如ηai(爱)、ňian(蔫)、

  νi(尾)等;

  (3)声母虽均属普通话系列,但韵母为方言母,例如jiai(街)、xiai(鞋)、

  jio(觉)、qio(却)、xio(学)等;

  (4)声、韵母均为方言母,例如ňio(虐)。此类字只有个别字。

  第二类,普通话音节。

  属普通话音节,但在京剧中有特殊读法。例如“灯”不读deng而读den,“兵”不读bing而读bin,“生”不读sheng而读shen等等。

  三、上口字的运用

  上口字主要在京剧传统戏韵白和上韵的唱词中使用。

  1、用于合辙押韵。

  《天女散花》中天女唱【西皮流水】

  观世音满月面珠开妙相(siang),

  有善才和龙女站立两厢(siang);

  菩提树檐匍花千枝掩映(yang),

  绿鹦鹉与仙鸟在灵岩神獻上下飞翔(siang)。

  ……

  这一段唱词的韵脚是江阳辙,第三句末字“映”本应读yin(上口音),属人臣辙,为了押韵就改为上口音yang。

  《生死恨》中韩玉娘唱【反四平调】

  夫妻们分别几载(zai),

  好似孤雁归来(lai);

  可怜我被贼将奴来卖(mai),

  我受尽了祸灾(zai)。

  棒打鸳鸯好不伤怀(huai),

  幸遇着义母她真心看待(dai);

  今日里才得和谐(xiai),

  但愿得了却了当年的旧债(zhai),

  纵死在黄泉也好安排(pai)。

  这一段唱词的韵脚是怀来辙,第七句末字“谐”本应读xie,属捏斜辙,为了押韵合辙就改为怀来辙的xiai。

  还有《霸王别姬》“二六”“成败兴亡一霎那”的“那”读nuo,这是为什么呢?原因在于这段唱词的韵脚是梭波辙,为了合辙,“那”的读音就由发花辙的na改成梭波辙的nuo。

  2、上口字用在句子中,有的字可上口,也可不上口。例如《谢瑶环》“高拨子”“忽听得堂上一声喊”中的“喊”字,杜近芳不上口,唱han音,而李维康唱的是上口音xian。又如《贵妃醉酒》中“雁儿飞”的“飞”可上口成fi,也可不上口,唱fei音,梅大师唱这个字一般不上口。再如《霸王别姬》中“我这里出帐外且散愁情”的“我”字、“猛抬头见碧落月色清明”的“猛”字,也属可上口可不上口之列。

  3、上口字与相邻的字连念感到别扭时,可以不上口。例如《西施》“每日里浣纱去又傍清溪”、《洛神》中“今日里众姐妹同戏川滨”、《洪羊洞》中“为此事终日里忧成疾病”、《辕门斩子》中“昨日里斩八将头挂帐外”,这些唱词中的“日里”二字相连,若“日”字上口,则感到舌头绕不过弯来,还不如不上口比较顺口。因而这个“日”字在这里就可以不上口。

  4、上口反而翘辙的可不上口。所谓翘辙就是跑辙、不押韵的意思。例如《吊金龟》中康氏念“常将有日思无日,莫把无时当有时”。“日”和“时”,“日”上口就不押韵(应当说不怎么押韵),不上口反倒押韵,因此还是不上口好。

  5、有些老的上口字也可不上口。例如“脸”读jian,“喊”念xian,“战”读zhuan或zhian,“龙”读liong等,使听、观众莫名其妙,因而以不上口为好。

  6、切勿按同音字类推认定上口字。有些字在普通话中是同音字,但在京剧唱念中却有区别。例如“知”与“之”、“出”与“触”、“书”与“梳”都是同音字,但在京剧中“知”、“出”、“书”是上口字,而“之”、“触”、“梳”则不是上口字。比如“人生不知脸面”(《凤还巢》)中的“知”是上口字,而“口声声露出了离散之心”(《霸王别姬》)的“之”却不是上口字;又如“出池来只觉得娇弱难胜”的“出”是上口字,而“并不曾触犯你那律条”(《辕门斩子》)的“触”却不是上口字;再如“非是我愿意儿传递书简”(《红娘》)中的“书”是上口字,而“那一日梳妆来照镜”(《玉堂春》)中的“梳”却不是上口字。此类不能随便类推的例子很多,一定要通过查找资料以及常听、常记来熟练掌握。

  7、对上口字不必苛求。有一些上口字在生活用语中已不多见或已消失,还有的上口字靠师徒间口耳相传,往往似是而非,正确与否难以定论。比如“战”字,有的上口成zhuan,有的上口成zhian,再如“善”字,有人读成shuan。还有人把“半”读成bon,“谈”读成tam。说句实在话,一些京剧名家也并非字字准确,不要旨目地把他们的“口误”或本人的错误也当作经典传扬。比如“爇”字,好多家唱成re音,很可能是“秀才不识念半傍”,而并不是什么上口音;再如“敛”字,有人念成jian,显然是错误的类推造成的;还有把“婀娜”唱成a na,把“蛟螭”唱成jiaoli,这显然不是上口音读法,而是一明显的错误。还有“十”字,有的名家唱成shei音,我们有的人以为是什么上口音,其实这是一种口误。通过以上举例,我们知道,上口字本身有个规不规范的问题。随着时代的发展,京剧用字也会因生活用语的变化,许多名家早就开始逐步把原来上口的字改成不上口了。在这方面梅兰芳、马连良、李少春等率先垂范,带头改革,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我们来以李少春在《野猪林》中的一段唱为例,说说李少春在上口字问题的改革精神。

  “沽酒归途”的唱词是这样的:“大雪飘扑人面,朔风阵阵透骨寒;彤云低锁山河暗,疏林冷落尽凋残。往事萦怀难排谴,荒村沽酒慰愁烦;望家乡去路远,别妻千里音书断。关山阻隔两心悬,讲什么雄心欲把星河挽;空怀血刃未除奸,叹英雄生死遭危难。满怀激愤问苍天:问苍天万里关山何日返?问苍天缺月儿何时再团圆?问苍天何日里重挥三尺剑?诛尽奸贼庙堂宽,壮怀得舒展,贼头祭龙泉。却为何天颜遍堆仇和怨,天哪天,莫非你也怕权奸,有口难言?风雪破屋瓦断苍天弄险,你何苦林冲头上逞威严?埋乾坤难埋英雄怨,忍孤愤山神庙暂避风寒。”其中带点的字在传统京剧中一般是要上口的。但李少春先生在这里有好几个字唱的是京音,而没有上口,这些字有:“关山阻隔”的“阻”、“未除奸”的“未除”、“何日返”的“日”、“诛尽奸贼”的“诛”、“莫非”的“非”等。

  所以,我们不必对上口字过于苛求,有的吃不准的就读京音,有的离现代生活太远的就直接改成京音。

  8、如何看待上口字和尖团字。针对京剧中要不要继续保留上口字、尖团字的问题,京剧理论界颇有争论。孙家斌先生撰文说:“任何事物的特色遭到破坏,该事物存在的个性也就消失了。京剧的语音,是京剧唱念具有特色的组成部分;京剧‘上口字’、‘尖团’及‘四声’调值是京剧语音具有特色的组成部分。即使在现代京剧的唱腔中,京剧语音的特色也未消失。有时,我们从表面上看,京剧的‘上口字’、‘尖团字’、及‘韵白’被取消了,京剧语音的传统特色说是消失了吧?不!京剧唱腔中永远会保留京剧语音最‘敏感’的声调调值”(《中国京剧》1993年第3期)。显然,孙先生的观点是京剧的上口字’、‘尖团字’、及‘四声调值’不能取消,不会取消,即使是现代京剧也将保留京剧原有的四声调值。黄蜚秋先生也持相似的观点,认为“京剧念白,为什么用中州湖广韵,而不用北京语音?因为提倡普通话是近年间的事,而戏曲诞生于古代,那时并未推广普通话,如果现在要彻底改变它,对京剧的字韵以取消主义的手段,全部改用京白,废除韵白,则等于废除历史中人物‘行当’的分类”(《中国京剧》1997年第2期)。曾祜年先生更是讲:“上口字有益无害,京剧里没有它不行”(《中国京剧》1998年第5期)。然而,黄海澄先生认为:“经过多年的努力,我都没有能够使我的家人跨进京剧的门坎,和我一起喜爱京剧,京剧唱念所用语音的壁障不能不说是一个重要原因”,因而他主张“京剧的唱念应该以作为普通话标准语音的北京语音为基础进行提炼加工,逐渐形成新的规范”(《中国京剧》1997年第4期)。这些先生们的论述,均以其深厚的京剧音韵知识功底为基础,使一般戏迷感到立论深刻,说理充分,简直无可辩驳。我认为他们的观点不应是针锋相对、不可调和的。京剧特色要保留,京剧语音也要改进,主张取消京剧传统语音或京剧语音动不得、改不得的观点均有失偏颇,凡有名望的京剧艺术家均有这两者“兼顾”的特长,即一方面忠实于京剧艺术的传统性,另一方面不断改进和发展这一艺术,可举之例不可胜数。李少春先生就是其中一例,他的“店主东”的“主”、“大街之上”的“街”均为京音读法。他对“朱出书”、“街解鞋”以及“约岳学药”、“六肉绿”等系统的上口字,都在唱念上有些变动。他曾在报刊上发表过多篇文章,呼吁京剧用“京音”。但以后出于种种原因,并未坚持下去。在《白毛女》、《林海雪原》中,在他排演的《响马传》、《穆桂英挂帅》、《赤壁之战》等剧目中,均未“悉改京音”。

  上述拙见,供参考,并请大家指点斧正。

相关文章 推荐

京剧简谱[京剧群曲汇编 朱奴儿 2首]
人气:229
京剧唱谱
京剧简谱[京剧群曲汇编 朱奴儿 2首]
评剧简谱[十三姐女花容]十三姐/十三姐/旦/唱段
人气:117
评剧唱谱
评剧简谱[十三姐女花容]十三姐/十三姐/旦/唱段
粤曲《桃花处外开》简谱
人气:217
其他唱谱
粤曲《桃花处外开》简谱
昆曲[荆钗记·见娘]
人气:216
其他唱谱
昆曲[荆钗记·见娘]
神州万众学京剧(京歌)
人气:134
京剧唱谱
神州万众学京剧(京歌)
上党梆子[咱赵家原本是书香门庭/赵树理/选段]简谱
人气:184
地方戏谱
上党梆子[咱赵家原本是书香门庭/赵树理/选段]简谱
天堂的回音《姜亦珊:亦彩绽放(京剧张派选段)(4CD)》
人气:115
戏曲知识
天堂的回音《姜亦珊:亦彩绽放(京剧张派选段)(4CD)》
豫剧简谱[羞答答出门来将头低下]春秋配选段
人气:748
豫剧唱谱
豫剧简谱[羞答答出门来将头低下]春秋配选段
泗州戏《拿的起来放的下/金凤还巢/选段》简谱
人气:93
地方戏谱
泗州戏《拿的起来放的下/金凤还巢/选段》简谱
一霎时把七情俱已昧尽《锁麟囊》选段、伴奏谱
人气:483
京剧唱谱
一霎时把七情俱已昧尽《锁麟囊》选段、伴奏谱
京剧简谱[革命现代京剧杜鹃山主要唱段/怒火烧/第八场 雷刚、郑老万、李石坚
人气:273
京剧唱谱
京剧简谱[革命现代京剧杜鹃山主要唱段/怒火烧/第八场 雷刚、郑老万、李石坚
扬剧曲牌《知心客/宋江闹院》简谱
人气:79
地方戏谱
扬剧曲牌《知心客/宋江闹院》简谱

大家都在看

戏曲管理者要成为抗压者,抵挡伤害戏曲、伤害剧种的操作

戏曲管理者要成为抗压者,抵挡伤害戏曲、伤害剧种的操作

为实现戏曲守正创新、繁荣发展,我们在艺术形态的蜕变、艺术形式的探索上不遗余力,在戏曲生态环境的治理上想方设法,不断出台利好政策、加大扶持力度,但在一些领域,尚未完全达到...

戏曲知识 122 阅读

唱念做打都是啥?

唱念做打都是啥?

戏曲表演的四种艺术手段唱念做打 戏曲表演的四种艺术手段,也是戏曲表演的四项基本功。唱指歌唱,念指具有音乐性的念白,二者互为补充,构成歌舞化的戏曲表演艺术两大要素之一的歌。...

戏曲知识 139 阅读

学京剧好多年,读了这篇文章才知道正确的发声方法

学京剧好多年,读了这篇文章才知道正确的发声方法

(一)、什么是京剧唱法的正确发声 怎样发声才是京剧演唱的正确方法呢? 笔者认为, 京剧唱法的正确发声方法应是在运用丹田气的状态下,根据唱者自身的生理条件,贴住上腭吸着唱,唱出在自己口...

戏曲知识 86 阅读

戏曲演出是与观众共同完成的,如果观众没看懂,观演关系就不成立

戏曲演出是与观众共同完成的,如果观众没看懂,观演关系就不成立

戏剧需要建立起观演关系才能够成立,其中观众是不可或缺的一环,如果观众没看懂,那么这样的观演关系就不成立,创作者期待的与观众对话的情境更是无从谈起。如何让独特的自我表达为...

戏曲知识 159 阅读

梅派唱腔及行腔要领初探

梅派唱腔及行腔要领初探

大凡京剧爱好者,无一不知梅兰芳京剧艺术,即便圈外之人,也略知一、二,可见其在京剧艺术中的地位。梅派艺术享有雍容华贵、端庄凝重、意境和美、深沉含蓄之盛誉,而其众多脍炙人口...

戏曲知识 84 阅读

当初的京剧舞台并不那么严肃

当初的京剧舞台并不那么严肃

常宝霆白全福的相声《诸葛亮遇险》讲的是一位不懂艺术的剧团领导为了平衡各个演员的关系在舞台上胡乱安排角色的故事。这种对艺术不严肃的事情在现在的舞台上是无论如何不会发生的。...

戏曲知识 193 阅读

《保定老调》艺术特点及历史溯源简介,保定老调代表曲目与主要流派

《保定老调》艺术特点及历史溯源简介,保定老调代表曲目与主要流派

保定老调又称老调梆子,是河北省具有悠久历史的传统戏曲剧种之一,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起初为白洋淀周边农村花会中的俗曲河西调,清道光、咸丰年间已具戏曲雏形。早期老调行当...

戏曲知识 248 阅读

《野猪林》若非仁兄从天降(唱词注音)

《野猪林》若非仁兄从天降(唱词注音)

尖团字上口字标注唱词 ( 标注说明: 蓝 :上口字; 红 :尖字;部分 小辙音 /多音字) 若非仁兄从天降 以顺口动听尊重原唱为原则,选择尖团上口 鲁达(白):贤弟! (林白):仁兄! 林冲:【二黄摇板...

戏曲知识 1380 阅读

戏迷也分流派?您属于哪一派呢?

戏迷也分流派?您属于哪一派呢?

伶人唱戏向来分行当流派。受此启发,笔者以为京城戏迷似也可分派。权以清末民初戏迷为例,略作剖别,试分之如下,博方家一哂。 01耳派 只带耳朵进戏园,坐那儿基本不睁眼,就听唱念是...

戏曲知识 133 阅读

李利宏:从《香魂女》到《常香玉》——戏曲现代戏创作点滴

李利宏:从《香魂女》到《常香玉》——戏曲现代戏创作点滴

从《香魂女》到《常香玉》戏曲现代戏创作点滴 李利宏/文 要谈戏曲现代戏,我首先得从豫剧《香魂女》开始说起,因为这也是我和戏曲的初恋。 现代豫剧《香魂女》的创作、启动是在1999年冬...

戏曲知识 143 阅读

上海、江苏、山东、湖北、云南京剧院院长共议京剧高质量发展路径

上海、江苏、山东、湖北、云南京剧院院长共议京剧高质量发展路径

推动现实题材创作 促进京剧高质量发展 全国京剧院团主要负责人建言献策 张帆 上海京剧院院长 对于现实题材的创作,上海京剧院坚持以京剧小戏为突破口,如以复兴号动车组首发司机甄选为...

戏曲知识 142 阅读

经典戏曲是如何守护传承中华民族精神的?

经典戏曲是如何守护传承中华民族精神的?

为什么一些戏曲剧目能够立得住、传得开、留得下,得到古今人们的高度赞赏?它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表现了中华民族不甘雌伏、积极进取的精神。这一点,无论是对于我们正确地认识戏...

戏曲知识 69 阅读

中国戏曲知识大全(四)

中国戏曲知识大全(四)

四、戏曲表演 (二)表演特性 1、综合性 唱:是戏曲演出中剧中人物进行内心情感抒发或叙事的主要方式,根据不同的剧种,采用不同的音乐形式。 念:是戏曲演出中对人物间的对白或独白的...

戏曲知识 73 阅读

中国戏曲基础知识

中国戏曲基础知识

中国戏曲,起源于原始歌舞,是一种历史悠久的综合舞台艺术样式。经过汉、唐到宋、金才形成比较完整的戏曲艺术,它由文学、音乐、舞蹈、美术、武术、杂技以及表演艺术综合而成。中国...

戏曲知识 94 阅读

民国前期秦腔名旦 刘箴俗 简介

民国前期秦腔名旦 刘箴俗 简介

刘箴俗(19031924)民国前期秦腔旦角中一颗闪亮的明星。陕西户县人,自幼家贫,随父亲去西安卖羊血为生,民国二年(1913)报考易俗社,被蒋卜王社长以不堪入目而拒收,恰逢创始人孙仁玉...

戏曲知识 193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