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吸是京剧演唱的动力与基础,呼出的气流是发声的“动力之源”。可以说,京剧演唱的艺术,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呼吸的艺术。唱戏,就是唱气。悦耳、动听的演唱,必须建立在良好的气息运用基础上。唱戏,其实就是在呼出的气流上唱, 因为歌唱中任何一个音高、音色和力度的变化, 都与一定的呼气压力有关。
掌握正确的气息运用,是京剧演唱的重中之重,也是各种演唱方法的核心。
谭鑫培到了晚年,身体条件不如早、中年,不但调门不减,反而还长了调,唱工达到随心所欲的境界。梅兰芳评价说:“谭鑫培是掌握了用气、发音的最科学的方法,所以,能究能窄,能放能收,刚柔相济,操纵自如。”其原因是他越来越会用气了。
余叔岩晚年曾说:“我不能上台唱,不是没有嗓子,而是气不够。”而余叔岩的琴师李佩卿认为:“学余派应学他严密控制和强力发声的骨架声腔。”
这些都足以说明,优美动人的演唱,必须靠充沛的气息才能得以完成,如果没有气息的支撑,有嗓子也唱不久,所以,京剧的演唱,不论演唱者嗓音条件的好坏,只要掌握了正确呼吸方法,就可以在原有基础上,大大改善和提高演唱的音量、音质和音高,从而增强演唱的表现力,延长艺术生命。
什么是丹田气息
丹田,源于道家术语,也是医家术语,为道家所创,医家所用。“丹田”有上、中、下之分:两眉之间为“上丹田”;胃部与横隔膜部位为“中丹田”;脐下三指处为“下丹田”。“丹田”所指不是一个点,而是一个区域,“下丹田”即指小腹部位。
“丹田气息”是就“下丹田”而言。
京剧演唱要求运用“丹田气息”,其实并不是要求从“下丹田”产生气流,而是指下丹田(小腹部位)和横隔膜联合动作的一种用气方法。
丹田气息的基本原理
吸气后, 由于大量的空气被吸进肺部,横隔膜下降,胸腔、腹腔同时扩张,容积增大,气息饱满。在向口外呼气、发声的同时,只要把横膈膜和呼气肌内群一起放松(即呼气状态),空气就会被压送出来,横膈膜就会上升、同归原位,这种复原、收缩的动作与腹肌的自然收缩,必然产生一种缩小胸腔、腹腔容积由此而形成的上顶推动之力,也就是自然地把气息向上、向外挤顶,在日常生活中,这种呼气时的肌肉应是松地的,所以这只是一种肌内自然的收缩,是软弱无力的。但吸气时的肌肉则会是相对用力的,也就是说,吸气肌肉群因经常用力,所以比较强壮,而呼气肌内群经常是处于放松状态,因此,呼气时的肌肉群就比较弱。
丹田气息的运用就是要在呼气时, 不让吸气肌肉群松弛, 还要继续与呼气肌肉群一同工作, 京剧演唱的呼吸,其实就是运用吸气肌肉群与呼气肌肉群的协调配合,使两套肌肉群紧密地、稳劲地、和谐工作。
由于有了稳定、持久的丹田气息,这就增强了声帶的闭合能力,可使声音支持住, 嗓音不会发抖、摇晃,并有利于喉咽腔、口咽腔·、鼻咽腔及各个共鸣腔体的打开,可使胸部、颈部、面部、喉部的肌肉松弛, 从而排除由于这些部位的紧张而对喉咙内部声带运动的干扰。对喉部的松弛、 喉头的稳定有着积极的影响, 它可使喉、颈部肌内以及下腭、舌根松驰而不紧张,使口腔张合自如。
京剧演唱,讲究字正腔圆,字头的发音正确与否,是口齿清晰的保证。咬字的着力点在唇、舌、 齿、 喉(舌根)、牙,通过咬字头(声母)来诱导后面的韵母除阻、拼合,这些动作都在口中完成。京剧演唱运用丹田气息,而丹田气息的核心部分就是腰、腹部上下气息形成对抗;声门与气息形成对抗,在腰、腹部形成阻气的感觉,由于腰、腹部的阻气,就可使喉部松弛,与此同时,口腔也得到了解放,咬字时就避免了紧张,因此而灵活、有弾性。唇、舌、 齿、 喉、牙在咬完字头(声母)后,就可不再继续使力,可迅速把着力点移到韵母的其他部位,即声母成阻、除阻咬字后,口腔·即要放松,尤其在速度较快的唱腔时,更应注意口腔的先紧后松,使咬字发音灵活、快捷、松快自如。
运用丹田气息而使腔体打开所唱出来的声音,因离“欧式管” (耳咽管)较远,在唱者本人听来声音似乎不强,反会觉得声音小了、暗了,但观众听到的不是暗,而是“圆润”, 其声音传得更远。其实这是唱者与观众在听觉上的差别,因为,运用丹田气息唱出来的声音可以順畅进入头腔,得到头腔共鸣的润色,这种声音虽然不大,但清亮、水灵、集中、穿透力强、传得远。因此这种柔和声音的泛音基音是比较容易得到更多的共鸣。反之,单从口中出来的声音,因为没有头腔共鸣的潤色,所以传得不远,如果唱者感到两耳振响(有人还特意用手捂着耳朵听响),以为找到了共鸣,实际上是大部分声音被阻盖体内,所以说,有厚度的亮音,是用丹田气托出来的,“音圆”的声音悦耳、动听。有了好的声音,音量自然就会有,所谓:“要求音质,音量自来。”听余叔岩的演唱, 其声音就有一种向上挺立的势头,这种声音的动力就是源于丹田气息。
程派传人赵荣琛认为:“有厚度的亮音,是用'丹田气'从下往上托出来的。一出戏下来,感到后颈发麻,因用'脑后音',小腹空蕩,用'丹田气'唱, 嗓子并不觉得如何累, 程先生和我都没有怎么闹过嗓子,恐怕与这种用气唱而不使嗓子过于疲劳的方法不无关系。程派唱腔强调气的运用,不仅高腔要气足神满,就是低腔,尤其是那种细若游丝、绵绵不断的长腔,完全仗的是充沛的丹田气。音调虽低,但所费之气,却比高腔有l过之而无不及。”
京剧前辈雷喜福认为: “一个演员要想嗓子好, 必须气足。所谓气足腔才甜, 在念白与唱中始终保持体内有储备充足的气息, 特别是学会用腹部帮助胸部储备气息, 老话叫 “丹田气”。
京剧演唱就是利用、 强调这种气息向上、向外的势头,和横膈膜坠压下沉的感觉,加强横隔膜和腹肌的控制能力。横隔膜下沉,也叫“气沉丹田”,下沉不是最终目的,下沉是为了找到最佳的气息对抗,形成深度的气息支点,增大呼气时的压力,使向外的呼气缓慢释放,从而产生徐徐向上的推动之力,声音越高,上顶推动之感就越强。好像有股托顶的气息是从“下丹田”发出的一样。这种气息始发的“根”是感觉源自于丹田处,感觉气息是从“根”上慢慢往上顶,从而引起腹压增加,托住腹腔的内脏器。这种感觉主要是在丹田处,因此,被认为是丹田气息,其实丹田是不可能产生气息的,这只是丹田与横膈膜的一种气息对抗的感觉。这种对抗的产生其实是由吸气肌肉群 (包指胸锁乳突肌、別斜角肌、后斜角肌、胸小肌、前锯肌、肋间外肌、胸大肌、上后锯肌、斜方肌、腰方肌、骶棘肌以及胸部、两肋、腰部、后背和扩大胸廓及提高的骨的其他各处肌肉)与呼气肌肉群(包括肋间内肌、下后踞肌、腹横肌、腹内斜肌、腹直肌)的对抗所形成的(人在叹气、咳嗽、打喷嚔等生理现象,就是呼气肌内在工作)。
这种运气的方法与现代声乐所讲的“胸腹式联合呼吸”的含意大体相似。这就是丹田气息的基本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