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平阿宫腔采访手记高清电子版乐谱歌词图片是器乐学习网于2022年03月12日 10:42:30更新分享的戏曲知识;资源收录于戏曲知识栏目中;器乐学习网免费分享富平阿宫腔采访手记简谱与五线谱歌谱图片,欢迎在线免费下载;器乐学习网无需注册会员,直接免费下载各类乐器学习资源及乐谱。
继渭北农村自乐班走访活动后,本刊编辑部的同志们于2007年年末再次深入陕西省富平县,考察了富平县阿宫腔剧团和县阿宫腔皮影剧团,通过采访当地的阿宫腔老艺人和考察阿宫腔的历史发展与生存现状,获得了珍贵的第一手资料。
一、优美的民间剧种
阿宫腔,最早称窝工腔。因其唱腔具有翻高遏低的艺术特点,亦称遏工腔。1960年改为阿宫腔。流行于陕西的礼泉、富平、兴平、咸阳、泾阳、三原、乾县、高陵、耀县、铜川、临潼等地。原为皮影形式演出,清嘉庆、道光年间由礼泉传播到渭北一带。光绪年间,相继出现许多皮影班社及艺人,代表剧目有《滚龙床》《红拆书》《铁冠图》《搜孤》《清河桥》等。抗日战争爆发后,战事频繁,民不聊生,加之连年遭灾,阿宫腔戏班相继解散,仅有段天焕戏班艰难挣扎到解放。新中国成立后,富平县人民政府为抢救阿宫腔剧种,组织成立了以段天焕老艺人为首的民乐皮影戏社,积极进行演出活动。1958年富平县阿宫腔剧团将阿宫腔搬上戏曲大舞台。20世纪60年代该剧团赴京汇报演出时,受到首都戏剧专家及观众的热烈欢迎和喜爱,被誉为“优美的民间剧种”。
阿宫腔在唱腔上,比秦腔细腻,较眉户、碗碗腔刚劲,不沉不躁,激越委婉,以刻画人物心理见长。剧目题材广泛、内容丰富,已经挖掘整理的传统剧目有600余本。角色行当俱全,表演基本沿袭了秦腔程式,并采用了皮影某些特有的表演动作,显得独特别致。阿宫腔属板式变化体音乐。声腔分欢音和苦音。欢音表达明朗、轻快的情绪,苦音表达悲伤、凄楚、怀念、愤慨的情感。唱腔具有细腻、婉转、刚柔并济的特点。2006年5月20日,阿宫腔经国务院批准,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二、天下第一团
在当地文化部门领导和老艺人的陪同下,我们首先来到了富平县阿宫腔剧团。时值隆冬季节,天气寒冷,草木凋敝,偌大的一个剧团显得冷冷清清。据富平县原文化局局长、著名编剧曾长安老师介绍,富平县阿宫腔剧团以演阿宫腔为主,兼演秦腔。其前身为1950年成立的富平县“民乐剧社”。1951年,在民乐剧社的基础上,吸收了一些民间流散的艺人,成立了专业性质的富平县剧团。代表剧目有《玉瓶赠金》《女巡按》《锦香亭》《王魁负义》《白蛇传》《金鳞记》等传统戏及《两家亲》《三姑娘》《四季歌》等现代戏。涌现出了一批有影响的阿宫腔演员,像权三民的须生戏、党治国的丑角戏、周正中的贫生戏、党碧侠的青衣戏、李珍珠的小旦戏、高爱玲的武旦戏等,均在舞台上留下了光彩照人的艺术形象。剧团成立至今走过了四个时期:第一个时期为辉煌期。1958年,剧团把皮影戏阿宫腔搬上了戏曲舞台,所排演的《锦香亭》《赵氏孤儿》《王魁负义》受到观众的高度赞扬。1961年,该团由省文化局局长鱼讯亲自率领,赴北京汇报演出,历时40天,演出剧目为《王魁负义》《女巡按》等。在北京怀仁堂、国务院礼堂、军委礼堂、工人文化宫汇报演出,陈毅、彭真、习仲勋、周扬、茅盾等中央领导观看了演出,并接见了全体演职人员。陈毅副总理和习仲勋副总理还讲了话。在京演出期间,《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11家报刊共发表了几十篇评论文章,北京、陕西两地广播电台转播了演出实况,中国百代公司还灌制了唱片。这一时期是剧团鼎盛时期,全国有29个兄弟剧团先后来团学习、切磋技艺。第二个时期为“文革”沉寂期,“文革”中,该团只排演《红灯记》《杜鹃山》等样板戏,“文革”后期基本处于瘫痪状态中。第三个时期是改革开放后,剧团又获新生。排演了《白蛇传》《金鳞记》《两家亲》《三姑娘》等戏,屡获好评。1992年,阿宫腔现代戏《四季歌》赴山东淄博参加全国“天下第一团”优秀剧目展演,荣获7项大奖。第四个时期是从90年代开始至今,由于剧团人才青黄不接,生存难以维系。该团团长刘稳新说,虽然申遗成功了,但是团里仍然举步维艰。现在团里的在职人员每月拿不足20%的工资,1970年以后参加工作的同志月工资约200元左右。想排大戏没有资金,只好排点小戏到农村里庙会上演出或是婚丧嫁娶之类的红白喜事演出。但在团里有演出任务时,演员们还是能够不计报酬、不辞劳苦认真完成演出任务。采访结束时,刘团长带我们参观了剧团的老剧场,从那斑驳的墙面、青砖铺就的地板、零落的长椅以及有些凋敝的舞台,我们能够想象出当年阿宫腔演出的盛况,进而生发出对阿宫腔未来的忧思。
随后,我们径直来到了县阿宫腔皮影剧团,见到了该团团长张双全,向我们简要介绍了阿宫腔皮影剧团的历史发展。富平县阿宫腔皮影剧团,其前身为“焕子娃”皮影班,该班系段天焕老艺人于1920年建立的。1928年以后,皮影戏班被迫解散。解放后,阿宫腔被列为珍稀剧种,1952年,县政府批准了段的皮影社为职业性的重点班社,任命段天焕为社长,更名为民乐皮影社。1953年又改名为富平县群乐皮影社。1957年,改名为富平县皮影剧团。1959年,富平县并入铜川市,该团又改名为铜川市阿宫腔皮影剧团。1961年,恢复富平县制,剧团又改名为富平县阿宫腔皮影剧团。代表剧目有《淮河营》《蛟龙驹》《情深似海》等。1961年赴京演出时,老艺人段天焕等在国务院小礼堂里,为中央领导人演出了阿宫腔皮影戏《淮河营》等剧目,受到了欢迎和好评。目前,该团同样面临人才严重流失、生存艰难等问题。
三、执迷不悔的戏剧人
在富平,我们采访了几位健在的阿宫腔老艺人,一位是被誉为“阿宫腔音乐活化石”的惠存孝老艺人。他1924年8月生于富平县宫里镇齐村。9岁拜王玉润学艺,12岁入“焕子娃”皮影戏班。1947年入西安李正敏先生创办的正义社,1951年随该社并入西北戏曲研究院。1954年,应邀回富平县阿宫腔剧团。惠老先生具有较高的艺术天赋,他演奏的硬弦、唢呐,柔和细腻,委婉动人。同时擅长演奏板胡、笛子。尤其在阿宫腔声腔设计方面,颇有创意,取得显著成就。他设计的阿宫腔传统戏《王魁负义・打神告庙》中的唱段,《女巡按》中谢瑶环的唱段等,至今久唱不衰。采访期间,老先生不仅耐心地为我们讲解了有关阿宫腔音乐唱腔方面的问题,还即兴表演了《王魁负义》中敫桂英的一段唱腔,惠老那原汁原味的阿宫腔令大家一饱耳福。
另一位是县阿宫腔剧团的原舞美设计师潘桃清老先生。年逾古稀的他,祖籍苏州,1950年随师傅朱进才从苏州来到西安,并在这里成为当时名震西北的秦腔正宗李正敏先生的翁婿。1954年被分配至富平县阿宫腔剧团担任舞美设计师至今。曾经担任过《王魁负义》《金鳞记》《锦香亭》《白蛇传》等剧目的舞美设计并多次获奖。上世纪60年代随团赴京演出,受到中央领导人的热情接见。如今剧团不景气,老人每月只能领到600元退休金。当问及老人对现状的感受时,他激动地说,一辈子也不想离开这里,而且一点也不后悔。他现在唯一担忧的就是他一生挚爱的阿宫腔如何传承发展下去,渴望我们能够代之疾呼。
回来的路上,我们每个人的心都是沉重的。这份沉重来自于濒危的剧种,来自于正在慢慢消逝的传统文化,来自于执著坚守阵地的感动与温暖。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愿我们都能为保护我们的珍贵文化遗产尽一点绵薄之力。(南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