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为中国人,我们还是来了解一点琴的常识吧。
一、琴之魂
琴,即“琴棋书画”所特指,中国最古老的弹拨弦鸣乐器之一,在西方乐器法中划归zither类。传王母娘娘在天宫瑶池宴请诸神演奏而得“瑶琴”之美名。因其古老而有七根弦,现代习称古琴、七弦琴。伯牙、子期“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讲的就是“琴”。
琴,中华文明之象征,是中国最古老、深邃、空灵、最具生命力的艺术形式。在中国传统乐坛上,琴被视为“八音之首”,“贯众乐之长,统大雅之尊”。千百年来,琴以其特立独行的艺术魅力、空灵苍远的哲学意境和丰富厚重的文史底蕴,诠释着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成为中国古典音乐文化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琴,集道家、儒家思想于一身,道法自然,重弦外之音,讲求中正平和、宁静致远、天人合一,“以己之心会物之神,以达于天地之道”。琴乐圣洁飘逸,可以载道,可以象德,可以明志,可以修身,可以静心,可以启智,可以养生,也可移人性情。操缦“坐必正、视必端、听必专、意必敬、气必肃”。“所以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者,咸赖琴之正音是资焉。”
琴,传统人文精神之化身。早在春秋时代,琴就成为文人的必修乐器,君子之座,必左琴而右书。孔子、司马相如、蔡邕、蔡文姬、嵇康、欧阳修、苏轼等都以弹琴著称。文人弹琴,既为象德修身,亦为经世济用。“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人文精神当为琴之魂。
琴,是一座无尽的宝藏。在历史的长河中,古琴音乐留下了极其丰富的文化遗产,琴学文献浩如烟海、博大精深(古琴之学,含琴曲、琴论、琴谱、琴歌等,构成独立完整的音乐体系,称为“琴学”),其中,仅琴曲就多达三千多首,这在古典音乐中是绝无仅有的。中国十大古典名曲之中,琴曲就有七首。1977年,美国发射第一颗外太空人造卫星,上面载有一张展现人类文明的金唱片。这张唱片刻录了经过音乐专家严格筛选的27首世界名曲,其中,代表中国的就是琴曲《流水》,以寻求神秘的太空生命知音。
琴文化,不仅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目前,我国正在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进行申请,将古琴列入人类非物质与口述文化遗产。
二、琴之源
琴,历史极其悠久,无人知晓其产生的确切年代,只知它从远古走来,在中华民族形成之时,当即有之。世传华夏祖先伏羲、神农、舜按天地、阴阳、五行之说削桐为琴,绳丝为弦,以通神明之德,合天地之和,修身理性,返其天真。“琴之为物,圣人制之,以正心术,导政事,和六气,调玉烛,实天地之灵气,太古之神物,乃中国圣人治世之音,君子修养之物。”
撇开这些传说不说,古琴形之于文字记载的历史亦有三千多年。《诗经》中即有“窈窕淑女,琴瑟友之”的美丽诗句。《礼记》中也有“昔者舜作五弦之琴,以歌南风”的记载。近年来考古发现也可明证。湖北随县曾侯乙墓中出土的十弦琴距今已有两千四百多年之久,而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中出土的七弦琴,距今亦有一千九百多年的历史。
三、琴之形
曾侯乙墓十弦琴、马王堆墓七弦琴与现在的琴构造相似,但无徽分。从史籍来看,琴的形制,大约在汉魏时期,基本固定下来,并一直延续至今。
琴,依人身凤形而制,有头、颈、肩、腰、尾、足,由两块木板斫合而成。常见的有伏羲式、神农式、师旷式、子期式、仲尼式、连珠式、落霞式和蕉叶式等。以仲尼式居多。斫琴选材用料极为考究,唐人即有“选材良,用意深,五百年,有正音”之说。琴面即指板,多用梧桐木、杉木;背板多用梓木;中空构成扁长共鸣箱。琴面“上圆而敛,法天”为阳;背板“下方而平,法地”为阴,间有龙池、凤沼二音槽,象征天地万象;头广尾狭,法四时八节之数。琴面无品,于琴弦外侧镶嵌十三“徽”,以示音位,“其十二法六律六吕。其一处中者,元气之统,则一阴一阳之谓也。”象征一年十二个月和一个闰月。
琴面之上,弦有七根,外侧为低音,依次向内渐高。弦定宫、商、角、征、羽,法五行。定弦方法多样,最常见的是将七根弦由外而内依次定为:征、羽、宫、商、角、少征、少羽,即C、D、F、G、A、c、d,称为正调。弦分丝弦和尼龙钢弦两种。古用丝弦,音量小而韵味足;今用尼龙钢弦,韵味逊而音量大。
琴制长三尺六寸五分(125CM左右),象周天三百六十五度,年岁之三百六十五日;宽六寸(20CM左右),象六合;厚二寸(6CM左右),寓天地阴阳之气。
琴,周身饰以生漆,以黑色为主。琴历百年,始有断纹。断纹种类繁多,主要有:梅花断、牛毛断、龙纹断、蛇腹断、流水断等。
琴,斫法特殊,可历千年而不朽。九霄环佩、飞龙等传世唐宋名琴,音韵极佳,具有无与伦比的音乐价值。可惜此类极品,多藏于深宫,世人难得一见,难得一闻。
四、琴之音
古琴音量不大,非常含蓄,颇具君子谦和之风。音域宽广,多达四个八度。音色三种,即散音、泛音和按音,象征天、地、人和。散音浑厚如钟;泛音玲珑剔透;按音或虚、或实,或清越明净、或沉浑宏亮,变化异常。琴音韵独特,空灵苍远,古朴幽深,极具沧桑感。
琴依纯律定泛音,依三分损益律定按音。泛音多达119个,可以大段演奏乐曲,为中外乐器所仅见。《梅花三弄》的主题音乐即用泛音演奏。
古琴指法非常复杂。右手指法主要有抹、挑、勾、剔、摘、打、托等。左手指法主要有吟、揉、绰、注、进、退、撞等。各种指法结合运用,古琴从而获得丰富多彩的音色,极具表情性。
琴人对琴对音要求极高,研究细致入微。琴讲“九德”:一奇、二古、三透、四静、五润、六圆、七清、八匀、九芳。鼓琴则求“和静清远,古淡恬逸,雅丽亮采,洁润圆坚,宏细溜健,轻重迟速”二十四况。
五、琴之曲
琴曲长短不一,短者一、二分钟,长者几十分钟,但琴曲结构通常由散起、入调、入慢、尾声等四部分组成。琴曲开始多为自由散板,称为“散起”。随后“入调”,展示音乐主题。高潮之后“入慢”,进入新的境界。最后多以泛音结束,形成余音绕梁的意境效果。
琴曲众多,目前经常演奏的曲目大约有五十余首,如:《流水》、《平沙落雁》、《长门怨》、《阳关三叠》、《梅花三弄》、《醉渔唱晚》、《广陵散》、《关山月》、《渔樵问答》、《潇湘水云》和《胡茄十八拍》等。
琴曲的演奏形式,主要有三种:独奏、琴歌与合奏(琴箫合奏、琴瑟合奏、琴埙合奏以及琴与瑟、箫、笙、钟、磬等雅乐合奏)等。近来,齐奏也常见诸于舞台之上。
六、琴之谱
古琴记谱方法非常特殊。
唐代以前使用“文字谱”,即用文字详细记述弦序、徽位和演奏指法,十分复杂。目前所知最古老的琴谱——唐初《碣石调·幽兰》,即为“文字谱”,这也是唯一仅存的“文字谱”。此谱曾东传日本数百年而无人能识,现存于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弥足珍贵。
到了唐代中叶,琴界出了一位了不起的人物——曹柔,创造了“减字谱”。减字谱使用特殊的图形文字来记录,而这种图形文字则是按一定规律将汉字拆分组合而成。减字记谱法经后人逐步完善,一直沿用至今,简谱、五线谱等记谱方法仍无法取而代之。正是由于有了这种记谱方法,大量的琴曲作品才得以较好的保存下来。人们应该永远记住他。
有空听听琴吧。
2003年6月9
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