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关三叠》
自从唐代太宗和高宗扩大领土之后,需要征集大量农民到边疆驻守,这被叫作“征戍”。唐代诗人王维据此创作了《送元二使安西(今新疆库车附近)》一诗:“渭城朝雨邑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曾用在当时大曲中。由于当时演唱将其中某些诗句反复咏唱三遍,故名《阳关三叠》,因诗中有“渭城”(今陕西咸阳市东北)以及“阳关”(今甘肃敦煌西南,玉门关南)等地名,所以又称作《渭城曲》、《阳关曲》。这首歌曲在唐代非常流行,这不仅由于短短四句诗句饱含着极其深沉的惜别情绪,也因为曲调情意绵绵、真切动人,诗词与音乐珠联璧合,交相辉映。唐代诗人曾用许多美妙的诗句来形容它,比如“不堪昨夜先垂泪,西去阳关第一声”(张祜);“红绽樱桃含白雪,断肠声里唱阳关”(李商隐);“最忆阳关唱,珍珠一串歌”(白居易);“旧人唯有何戡在,更与殷勤唱渭城”(刘禹锡)……这些诗人的生活年代距王维已有一个世纪左右,可见这支歌在唐朝流行的盛况。大约到了宋代,《阳关》的曲谱便已失传。宋代文学家苏轼曾指出:“旧传《阳关》三叠,然今歌者每句再叠而已。”歌曲结构已有所不同。苏轼又说他在密州(今山东诸城)曾见一古本《阳关》,则是“每句皆再唱而第一句不叠”。他认为这一点是符合唐代《阳关曲》本来面目的。唐、宋以来,曾经有多种唱法,现存琴谱三十多版,共六种类型。最早采用此诗作歌的琴曲,初见于明代弘治四年(1491)前刊印的《浙音释字琴谱》。目前流行的曲谱原载于明代《新刊发明琴谱》(1530)全曲后残存三段,只在第一段用王维原诗,后经改编载录于清代张鹤编《琴学入门》(1864),这已经是在王维七言绝句的基础上发展成包括长短句的多段作品了(它与明代杨抡的《太古遗音》(1609)中的此曲完全相同)。解放后,作曲家王震亚曾据近代琴家夏一峰演奏谱(原谱载《琴学入门》改编为混声合唱曲,并灌有唱片---(中国M--4372);秦鹏章也将它改编为民族管弦乐曲(加人声),这些作品使歌曲的意境更加深沉、缠绵,含蓄的情绪也得到进一步的发挥,丰满多彩的音色也更为当代的听众所欣赏、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