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划时代的名家
(一)唐朝以前时期
1。划时代的里程碑
琴文化,自古以来,就作为中华文明的代表之一。历代琴门名家,也多如天上繁星。想要逐一介绍,实在很难。
这里简要介绍的,是琴文化发展史中,划时代的名家。这些名家,在几千年的中国琴文化中,都起到了里程碑的作用。
2。先古时期
(1)伏羲
伏羲是约公元前三四千年时的人,是中华民族的老祖先,被誉为三皇之一。伏羲对琴文化的贡献,在于他首创制琴。传说伏羲见凤集于桐,于是象其形,削桐以制琴。所以,伏羲被视为琴文化的始祖。中华的琴文化数千年的历史,即从伏羲开始。
(2)夔
夔是约公元前2200年先后的人,是舜帝的大臣。《礼记。乐记》记载:“昔者舜作五弦之琴,以歌南风,夔始制乐,以赏诸侯。”夔对琴文化的贡献,就在于其首制琴乐,成为华夏音乐的先祖。
3。春秋战国时期
(1)伯牙
伯牙是约公元前600年前后的楚国人。其学琴于成连,三年不成。成连见其能收敛精神,情志专一,便称自己的老师方子春在东海中,能称人情,于是带伯牙往东海蓬莱山。成连将余伯牙留在山上,自己乘船而去,长时不回。伯牙独处山上,“近望无人,但闻海上汩没崩澌之声,山林杳冥,群鸟悲号,怆然叹曰:‘先生将称我情!'乃援琴而歌之。”一曲终了,成连也乘船返回。从此,伯牙得悟琴之妙趣,遂成天下妙手。而伯牙就此所作的《水仙操》,则成为不朽名曲。
关于伯牙《高山流水》觅知音的故事,更是家喻户晓。伯牙所作的《高山流水》,用以言志,“巍巍乎志在高山”,“洋洋乎志在流水”。然知音难觅,常人不能解其琴心。唯有子期能明了伯牙琴中所述志趣。于是,伯牙、子期结为知己。《高山流水》成为千古佳音。子期死后,伯牙自毁瑶琴,发誓再不弹琴,以报知音。
伯牙对后世的影响,不仅在于其是琴门圣手,同时给人们留下的知音难觅的慨叹,也在人们的心中,长久地留下共鸣。也因伯牙《高山流水》觅知音的故事,使人们对琴文化有了更深一步的了解。
(2)孔丘
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名丘,字仲尼,是春秋后期鲁国人。他是中国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同时也是杰出的古琴音乐大家。孔曾向大琴家师襄学琴,对琴道有“鼓琴足以自娱”等见解。
孔子以六艺(《诗》、《书》、《礼》、《乐》、《易》、《春秋》)育人,提倡“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文人雅士,修习琴乐,以完善人格的风尚,可以说在很大程度上,是受到孔子的影响。
孔子周游列国,没有国家肯重用他。在回国的路上,他见到幽谷中的兰花,发出慨叹:兰花本是香花之王,如今却藏于幽谷,正如贤德之人不得重视一样。于是,孔子作了著名的琴曲《幽兰》,以表达幽兰人不知,品格足高己的气节风范。这首《幽兰》,到如今还有很大的影响。
4。汉晋南北朝时期
(1)司马相如
司马相如(公元12年—公元117年)是汉朝的大文豪,同时也是著名的大琴家。他一曲《凤求凰》打动了才女卓文君,与其远走结为伉俪的故事,是脍炙人口的佳话。直到如今,许多人闻知古琴之名,还是由于这个故事呢!
司马相如曾为皇后陈阿娇作《长门赋》,使皇后再次得到皇帝的恩宠。而《长门赋》也作成了一首千古名曲,即《长门怨》。
另外,李白也曾专门写诗赞颂司马相如的绿绮琴,可见司马相如在琴文化上影响之大。
(2)蔡邕
蔡邕(公元132年—公元192年)字伯喈,是东汉的文史大家,同时也是琴文化史上顶级的琴学大家。蔡邕从小即很博学,工于书画,尤精琴道。他著有《琴赋》、《琴操》等重要琴学名文,对琴文化的发展有很大影响。另外,他所作的《蔡氏五弄》(《游春》、《渌水》、《幽居》、《坐愁》、《秋思》)是传世名曲。《蔡氏五弄》还曾被隋炀帝钦定为考取进士的必考科目。蔡邕的贡献,还在于在其影响下,先后涌现出阮禹、阮藉等琴学名家。其女蔡琰,在其影响下,也成了琴学大家。
(3)蔡琰
蔡琰(公元177年—?)字文姬,是大琴家蔡邕之女。蔡文姬在其父蔡邕的影响下,成为琴学妙手。后在战乱中,她被虏至匈奴,嫁给了匈奴左贤王,居匈奴十二年,后被曹操遣使迎回,续写《后汉书》。名曲《胡笳十八拍》即蔡文姬所作。作为琴文化史上杰出的女琴家,蔡文姬对琴文化的发展具有很大的影响。
(4)嵇康
嵇康(公元224年—公元262年)字叔夜,是曹魏时期的大琴家。他著有《琴赋》等重要琴学著作,对后世有很大影响。他所作的《嵇氏四弄》(《长清》、《短清》、《长侧》、《短侧》)曾和《蔡氏五弄》一起被隋炀帝列为考取进士的必考科目。由于嵇康为当政的司马氏所不容,被处斩。临刑之时,嵇康仍最后弹奏了《广陵散》,可见其对琴文化的热爱。其临刑弹奏《广陵散》的故事,也被传为佳话。
(5)陶潜
陶潜(公元365年—公元427年)字渊明,是晋代的大文豪。他对琴文化的贡献,主要在于其诗文对琴文的发展起到了很大影响。其有诗曰“弱龄寄事外,委怀在琴书”,表现出他对琴的追求。他的《归去来辞》也被谱成琴曲,成为著名的琴歌。另外,他经常抚弄一张无弦素琴而作歌。朋友都表示不解,问其因由。他说道:“但得琴中趣,何劳弦上声。”一句妙语,可说是道出了琴道的奥妙之处。
(6)萧衍
萧衍即梁武帝,是南北朝著名的很有才学的皇帝。他崇尚佛教(有菩萨皇帝之称),也非常爱好琴道,曾著有《琴要》。皇帝热衷于琴,当然就会起到很大的影响。由于萧衍对琴道的喜好和研讨,对琴文化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7)丘明
丘明(公元493年—公元590年)是南北朝晚期隋朝前期的琴家。他隐居于九嶷山,研究音律。其精于《碣石调。幽兰》,后将此曲谱传予宜都人王叔明。丘明对琴文化的最大贡献就是传下此文字曲谱。现已发现的最早的《碣石调。幽兰》文字谱为唐朝写本,即是依丘明所传流传下来的。该曲谱是迄今为止世界上最古老的乐谱。
八、风格各异的琴派
(一)关于琴派的概念
1。什么是琴派
百家争鸣,对于学术的发展能够起到很强的推动作用。琴文化自然也是如此。
琴文化本身就是一种非常个性化的艺术,不同地域、不同师承的琴家的风格彼此都不相同。同一地域、同一师承的琴家的风格也是各有特点而不尽相同。同一曲目,不同的琴家就会有不同的理解,而形成不同的风格。
所以,在琴的领域,也同样有流派之说。
所谓流派,是指学术、文艺方面的派别。
这里所说的派别,是指依照共同的义理或风格而探讨学习的不同的群体。
琴文化领域,也和其他学术领域一样,存在着多种艺术观点和演奏风格。琴家们各自遵循某些共同琴道观点和风格,而形成一定的琴家群体,就是所谓琴派。
同一琴派中的所谓共同特点,一般取决于地方色彩、师承渊源、本派所依据的传谱、琴学观点及基本演奏风格。
2。琴派是怎么形成的
琴派是怎么形成的呢?琴乐是人心灵的外在体现。不同琴家,对于琴文化的理解,自然也受其天资、性格、个人修养、思想境界、心理状态的影响。随着理解的不同,流露于指下,则神韵各异,形成不同的艺术风格。风格相近者,最终形成琴派,就是很自然的事了。
琴派的形成,主要因素约可总结为三个,即:地域影响、师承影响、传谱不同。
所谓地域影响,是指同一地域的琴家,便于寻师访友,相互切磋琴艺,加之民风相近,性格往往相近。如此相互影响,较易形成默契,形成相同或相近的理解和风格,最终形成琴派。
所谓师承影响,是指卓越的琴学家,由于其深厚的造诣,独树一帜,得到大众的仰慕,以致琴人相继随之学习。如此就形成了不同的师承体系。同一师承的琴家,遵循恩师的教导,往往对琴道的理解和演奏的风格相同或相近,最终形成琴派。
所谓传谱不同,是指随着琴谱的普及,不同琴家,依照不同的琴谱钻研琴学。学习同一琴谱的琴家,则更易形成相同或相近的理解和风格,最终形成琴派。
自唐朝起,琴学流派就已见于著录。如隋唐赵耶利所述:“吴声清婉,若长江广流,绵延徐延,有国士之风。蜀声躁急,若激浪奔雷,亦一时之俊。”
北宋时,亦有京师、两浙、江西等流派,并有著录评价说:“京师过于刚劲,江南失于轻浮,惟两浙质而不野,文而不史。”
到了明朝,江、浙、闽派也有很大影响。如明朝刘珠所说:“习闽操者百无一二,习江操者十或三四,习浙操者十或六七。”
明末清初以后,至于现代,相继又出现了“虞山”、“广陵”、“浦城”、“泛川”、“九嶷”、“诸城”、“梅庵”、“岭南”等著名琴派。
现代通讯技术发达、交通便利、文字音像资料较多,给于了现代琴家便利的学习条件,使之能够广求名师,研讨琴学。所以,现代的琴文化领域,各琴派之间,得以相互交流,相互融合,取长补短。因此,现代的很多琴家,都能吸取多派长处,形成自己独立鲜明的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