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文人心中,故乡与知音是精神上最难割舍的。忆故人同思念故乡,绵绵的乡愁一样,是亘古不变的话题,大概是因为最难消散,最难排遣的便是这乡愁和对故人的思念了。
古琴曲《忆故人》,相传是东汉时期的大文学家蔡邕所做,原曲是孔子思念自己挚爱的弟子颜回所做,后几经后人的重新修改,变成了对亲友的思念。
明太祖之子朱权编纂的古琴谱集《神奇秘谱》中收录的《山中思友人》的题解中有一句:“盖曲之趣也,我有好怀,无所控诉;或感时,或怀古,或伤悼,而无所发越者、非知音何以与焉?故思我昔日可人,而欲为之诉,莫可得也;乃作是曲。”
可见这首琴曲是弹琴者因为感慨自己身旁没有知音者,自己的怀古伤时的情感无处倾诉,因而思念故人,做了这首曲子。乐曲描绘出山中朦胧月夜,潺潺流水之间,弹琴者离愁别绪,思念起和故人相处的种种过往,琴音之间不禁流露出伤怀念远之意。曲调缠绵悱恻,意在思念故人。每当静中奏之、即触发对远方的亲友的思念之情,而相会无期、催人泪下的凄清孤寂。全曲共六段,以泛音开头,清新飘逸,使人于空山幽谷的宁静之中油然而生思念故人之情。后几段则以缓慢沉稳的节奏,绵绵不绝的琴音抒发了思念故人的情深意切,感人至深。乐曲表现空山月下徘徊沉吟,怀念友人的感伤情绪。
《忆故人》是很著名的一首琴曲,但流传时间并不太长,是上世纪三十年代南方的一位古琴家彭祉卿先生家藏的谱子,著名的广陵琴家张子谦先生说:那时候其他的琴家希望彭先生把这谱子流传出来,然而彭先生说,他家藏谱子曾经要求不要外传,原因就是怕走形、变样。后来在多位老师、老前辈的努力下,彭祉卿先生同意将此曲公布出来,1937年由张子谦先生手抄刊登在《今虞琴刊》上。现代琴家对《忆故人》的演绎也多加入了自己的弹奏风格,张子谦先生的演奏可以说最接近原谱,张子谦先生弹琴的技艺已达到登峰造极的境界,且曾受彭祉卿先生亲授,因此对琴曲的表达,更接近最开始的味道。
《忆故人》中的“忆”境表达
明末清初著名的琴家徐上瀛在其著作《溪山琴况》中提出了“弦与指合,指与音合,音与意合”,这三个要求就对弹琴者弹奏的技法有着明确的要求。《忆故人》中的思想是弹琴者对故人的思念之情,如果弹琴者的技法尚未达到极高的地步,可能仅仅只能照着琴谱将谱子上的乐句弹出来而已,而琴曲中所要表达的感情,则完全表达不出来,这样的情况下,弹出来的琴曲则寡淡无味,当初彭祉卿先生不愿意将此曲外传的原因,也于技法有关。《忆故人》具有声少韵多的艺术特点,从技法开始就以“回忆”点题,为呈现出“忆”的意境做铺垫,咱演奏中,要求弹琴者右手弹奏的速度和力度要恰到好处,弹奏出音弦悠长的韵味。其音乐内容以“忆”贯穿全曲,弥漫着惆怅的思绪,因此演奏中又要求弹琴者左手的吟猱绰注等技法能够将琴曲的主题融合在琴曲的旋律之中,让音乐有轻重缓急,起承转合的处理。弹奏《忆故人》之时,弹奏着的内心深处要有所感,才能有所发,若心中想的尽是和乐美满之事,则与原曲所要表达的意思大相径庭,演奏者做到这几点才能真正将《忆故人》这首曲子演绎出来。
倾诉性的乐意表达
古琴是一件和自己对话的乐器,其音色沉静,琴声犹如低声轻语,娓娓道来。《忆故人》此曲更是将古琴这一特点表现的十分明显,所谓忆故人,正是弹琴者自己对故人的思念,不可能如同其他乐器那边喧哗,思念只有弹琴者自己才能体会,在琴声中独自沉溺与往事之中,弹琴是生命的振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