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琴的演奏方式多种多样,被形象地称为“抚琴”“鼓琴”“弄弦”或“操琴”等。
在《礼记·学记》中有这样一句话:“如果不学习如何操作琴弦(操缦),那么就无法熟练地掌握琴的弹奏(不能安弦)。”
宋末元初的著名理学家和教育家陈澔对此解释说:“操缦,即是指练习和熟悉琴瑟的琴弦。对于初学者来说,由于手与琴弦尚未达到默契的程度,因此即使在休息时,也必须不断地练习和摆弄琴弦,以保持手感,这样才能逐渐熟练并安心于琴弦的演奏。”
十二律制
古琴的徽位从岳山开始,自右向左依次为一徽至十三徽。其中,十二徽对应十二律,而中徽则与闰月相配。在中国古代,人们深信琴是律的根基,而律则是乐的灵魂。因此,每一位弹琴的艺术家都需深谙律法,只有懂得律法,才能真正理解音乐的精髓。
中国古乐分十二律吕,阴阳各六。古代律制,用三分损益法将一个八度分为十二个不完全相等的半音的一种律制。各律制度从低到高依次为:黄钟、太簇、姑洗[gū xiǎn]、蕤宾[ruí bīn]、夷则、无射[wú yì],大吕、夹钟、仲吕、林钟、南吕、应钟。总称“六律、六吕”。
【弹琴坐姿图示之一:《听琴图》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五音
五音,即中国五声音阶,包括“宫、商、角、徵、羽”五个基本音。其中,相邻两音之间的音程大多为大二度,唯独角与徵、羽与宫(即高八度的宫)之间为小三度。
传统五音与现代的七音阶简谱对应的是:宫(1)、商(2)、角(3)、徵(5)、羽(6)。
与今天的七音阶简谱对比对应的是:宫(1)、商(2)、角(3)、变徵(4)、徵(5)、羽(6)、变宫(7)。
此外,中国古琴音乐也常用“宫、商、角、徵、羽”作为五声调式。即分别用“宫、商、角、徵、羽”作主音。
琴弦名与唱名
琴弦由外向内分别是一弦到七弦。
正调定弦时一至七弦,弦名分别为:宫、商、角、徵、羽、少宫、少商,这里表达的不是音高;而音高唱名分别为:徵、羽、宫、商、角、徵、羽,也就是:5、6、1、2、3、5、6。
声音组成
古琴的音色独特,主要可分为三种:泛音、散音和按音。泛音清澈悦耳,宛如瑶池之上的天籁之音;散音深沉厚重,犹如大地之厚德载物;按音则变化多端,音色丰富,仿佛展现了人世间的百态。这三种音色被形象地称为“天、地、人”三音。
【弹琴坐姿图示之二:《雍正行乐图·竹溪抚琴》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手指取向和寓意
抚琴追求“人琴合一”,操缦讲究“下指有意”,如《太音大全集》中曰:左右手如云中之凤,此弹琴家数也。《太古遗音》又曰:“天指-右大所象,地指-右食所象,日指-右中所象,月指-右无名所象,大风-左大所象,青云-左食所象,高山-左中所象,渊水-左无名所象。”古人将左右双手的大指、食指、中指、无名指,分别对应“天、地、日、月、大风、青云、高山、渊水”,双手小指为禁指,“禁者不动也”。
琴者抚琴时,若坐隐于山水之间,乾坤万物尽在指下,久则方悟妙趣。
古指法与三十八势
右手八法:托、擘、抹、挑、勾、踢、打、摘。
左手八法:吟、猱、绰、注、搯、罨、起、撞。
古琴的指法,意形皆备,其美居世界器乐之冠。《太古遗音》《太音大全集》及《风宣玄品》等诸多古籍中,都绘图说明指法手势,并附指法诗以意会。构建了器乐演奏史中最具人文属性与追求“天人合一”的美学体系。
拜仲尼,忆子期,琴指古道,但使遗韵尽作古;弹阳关,抹流水,弦思知音,愿留余音永绕梁。
我们通常将“古琴”简称为“琴”,它在中国古代乐器中独树一帜,以其深刻的人文和哲学内涵著称。历经数千年的华夏文明,古琴始终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每当传统文化复兴之际,它便以标志性的姿态焕发新生。
作为华夏文明的象征与代表,古琴的民族属性正是其人类属性的体现,它的独特性不仅属于中国,更属于世界。我们应当坚持在传承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这一珍贵的文化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