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琴可以用来娱乐,但却包容着更为广大的内涵空间,上接茫茫太虚,下启红尘众生。一个弹琴而不知琴道者就像作人而不明因果一样,终其一生碌碌无为、空耗光阴,徒为匠人而已;其对古琴终究是雾里看花,貌合神离,不得其门而入。那么什么才是真正的琴道呢?要明白这介问题,首先要知道什么是道?
在道家的宇宙观里,道是宇宙运行的法则,是一切事物的本原,弥纶天地之间而无始无终、恒久不变,生命只有同化这种法则,才能获得终极的自由。所谓琴道,就笔者的理解,就是古琴及其音乐对宇宙大道的体现,他是古代圣贤或修道之人对宇宙、生命的正悟在古琴上的投射,或曰:古琴所体现的宇宙秩序观与生命价值观。中国传统的文化是修炼的文化,琴道则是这种修炼文化在音乐上的集中体现,贯通三才、广大无边;其要旨在于:天人合一、正心诚意、慕道修德、超凡脱俗、清穆平和。
历代琴人对琴道的实践概括的说应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对弹琴动机的正悟
古人云:欲成其事,先正其心;鼓琴亦然,心不正,艺难精。先人学琴多为涵养道德,平和心境。孔子云: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诗启悟我们的灵性,礼仪端正我们的行为,而乐则最终完善我们的品格,也是成就君子之德的最佳途径。可以说修习礼仪是一种自外的约束,研习音乐则是源自内心的主动同化大道,溶入与天地同一的和谐中去。
孔子所论述的乐当然是指上古时代的雅乐,非为今人所理解的笼统的音乐,现代社会所流行的大部分音乐多为俗乐,充斥的都是俗情与迷狂,有的甚至是魔鬼的音乐。何为雅乐?雅者,正也,雅乐即天地之和在音乐上的呈现。其表现有庙堂之乐,那是礼赞神明,歌颂先圣的黄钟大吕、鸿篇巨章,大雅之乐;还有宫廷雅乐,现在已难得一闻;另一种就是君子用以修身的古琴音乐了,幽然独处、心游天地,千载而下,一脉独存。
古贤制乐以教化众生,君子抚雅琴以参神明。琴之为用,大者可以沟通宇宙、摇荡风云,细者亦可调和神气,导人以善。人生是一场苦难的历程,也是一场寂寞的旅行。文人佳士、渔樵钓客,浮沉于宦海之间、笑傲于山水之曲,何以安顿不平之心?何以寄托烟霞之想?而古琴就是最好的伴侣。所以古人之弹琴非为市井凡夫之娱,乃以抑尘心以合于天道;非为求名利于人间,乃以寄远情以达于天听;非为泻一时之孤愤,乃以寄雅意以垂百代。
对弹琴状态的省察
现代的音乐演出多是一种表演艺术,渗入了许多商业的因素,失去了音乐本真的意味。而古人之弹琴则完全是对生命的体悟,或为参禅、或为净虑;或游心于太古、或传意于知音;或独乐于空山、或啸歌于仙馆。在这里,个体之心灵得以進入了更为广大的时空里,与天地精神相往来,古今一体、万物同流。
弹琴实为心灵的修持,琴人须有一颗向道之心方能渐入堂奥,达于佳境。欲鼓琴则先须正襟危坐、收心澄虑,涵虚入静、尘机不起,然后方可扣琴入弦,宫商继响。心动而指应,指下而心往;心手合一、人琴相融,一弹再鼓、妙境横生;似白云游于太虚,幽兰生于空谷;人间之清景有穷,琴上之烟霞无限。
琴为至清之物,不可以俗调入乐,不宜与败景为邻,所谓有所弹、有所不弹。古人之弹琴多选雅静之所,以期与自然相应。清风明月之下、花落鸟啼之时,深宅静室之中、三五知己之间皆能触景以会心、感时以为吟,下指则风云自生,曲尽则四下无声。此中之妙,难与外人道也。
对琴曲内涵的体认
乐者,德之华也(《礼记·乐记》)。美妙的音乐应是作者心境的呈现,也是美德的结晶,或曰生命精神开出的花朵。而三千多首流传下来的古琴音乐中,大部分是历代圣贤、仁人、道者的经典之作,他们构成了一座宏大的艺术圣殿;当我们在修习这些乐曲之时,就是走进了曲作者的生命时空场中,这里的一切都是活生生的生命展现,给我们带来审美的愉悦与生命的启迪。孔子云:尽善尽美,至言哉!美是作品的表现形式,而善才是音乐的本质内涵;若没有善的前提,美只会变异,把人导向歧途。所以对乐曲内涵的体认就是对先贤道德境界的追溯,進而通向更为广阔的生命源头。
古琴之为雅乐除了有她先天的基因以外,也是与历代文人(儒士)的参与分不开的。三千来,在其能流传下来的曲目中,大多都是展现超越于世俗之上的境界与神思,集中体现了先贤们对宇宙、人生的各方面的洞察,有些都是上古的先圣所制。所以对音乐内涵的领悟就是琴人由术入道的必由之路。其日久操弄、反复体悟的过程即是心灵升华的过程,也是渐入曲作者更高层次的心灵境界中去,最后以至于完全同化,获得个人境界的飞跃。但对于一个不知修道为何物的人,或仅将琴作为娱乐工具的人永远也难登堂入室。所以大部分的古代琴谱都有对琴与弹琴心法的阐述,只是现代的琴人多视而不见,学而不知罢了。因为他们的心灵与传统相隔久矣,以现代唯物论的心境,永远也无法理解中华文化的真意。
这些琴曲仅仅从曲名上我们就能感到一股超然物外的精神特质了,并充满诗情画意,而且也是道家世界的生动写照。所谓:孤云归鹤、山高水长,江上烟霞、闲花自芳;兰生空谷、幽人独往,天风荡荡、云隐龙翔;美则美矣,令人心旷神怡。如果将其简单的作一个归类,大致可分为以下八类:
1、超然神境。《天风环佩》、《神游六合》、《列子御风》、《凌虚吟》、《八极游》、《神化引》、《广寒游》、《羽化登仙》、《神人畅》。这类乐曲多是对神仙境界的描述与体验,或曰对心灵达于自由无碍境界的吟唱。如果说西方文艺复兴时期的教堂音乐是对神的歌颂,充满敬畏与庄严;而古琴曲中的这类音乐就是神境的直接体现,或是对生命本真意味的捕捉。充满宁静与愉悦,无一丝尘滓。
2、渔樵隐逸。《遁世操》、《山居吟》、《泛沧浪》、《醉渔唱晚》、《渔樵问答》、《渔歌》、《樵歌》、《鸥鹭忘机》、《秋江晚钓》。这是中国传统文人的生命情结,即使身不能至亦心向往之。这些乐曲寄意山水、托情渔樵,有对自由境界的向往,也有泛舟湖海之上的逸兴、超然尘外的洒脱。曲风多为苍古沉静、神味悠然,似霞外烟云,令人忘机。
3、静坐参禅。《玄默》、《坐忘》、《庄周梦蝶》、《忘机》、《静极吟》、《释谈章》、《极乐吟》、《华胥引》、《普庵咒》、《静观吟》。一柱清香、丝烟袅袅;数声叠起,尘虑顿消。此类琴曲多味淡声稀、朴实无华,静谧中有一丝淡淡的喜悦,又有一点朦胧的惆怅。时有悟道的喜悦,如太虚月明遍照心空。
4、花鸟精神。《平沙落雁》、《梅花三弄》、《鹤舞洞天》、《玉树临风》、《幽兰》、《风入松》、《鹤鸣九皋》、《龙翔操》、《秋鸿》。借物以言志是中国艺术中的常见手法,此类琴曲有写松之凌云、兰之幽香,或写鹤之悠然、梅之傲霜,无不充满着对生命崇高品格的礼赞与嘉赏,也正是传统文士们心灵洒落的自我写照,而且这些琴曲常体物入神,洋溢着生命的芬芳与高贵。
5、山水遗音。《流水》、《高山》、《水仙操》、《潇湘水云》、《阳春》、《白雪》、《石上流泉》、《沧海龙吟》、《松下观泉》、《欸乃》。在这类琴曲之中,古贤眼中的山水非山水也,乃是对理想境界的一种表达。其间有心灵与宇宙的交融,有对天地造化的敬畏,有对人世生命历程的感慨。观水而知人生之无常与有常,观山则有对大道之无限景仰。
6、古风圣德。《文王操》、《获麟操》、《亚圣操》、《文王思舜》、《思贤操》、《履霜操》、《古风操》、《南风歌》、《屈原问渡》、《禹会涂山》。对古代圣贤至德洁操的描述与上古纯朴民风的写真是这类风格琴曲的主题。其韵平和、其声雅正,是儒家道德理念的最佳体现。操弄既久,会油然而生一股雍容肃穆之气,也会感受人类的初始心境,纯朴而天真,听者亦然。
7、春秋感怀。《洞庭秋思》、《黄云秋塞》、《春晓吟》、《良宵引》、《清夜吟》、《秋江夜泊》、《梧叶舞秋风》、《箕山秋月》。先人感节令时序之变迁,叹人生命运之多舛;喜春情之昂然,悲秋风之凋残;惜春宵之无眠,醉秋夜之婵娟。借之以琴,发为妙音,常启后人当惜时以精进,莫嬉游以负光阴。
8、生命悲情。《墨子悲丝》、《宋玉悲秋》、《搔首问天》、《大胡笳》、《离骚》、《楚歌》、《泽畔吟》、《雉朝飞》、《慨古吟》。古贤对人生来源的追问,对世道沉沦的悲歌,对宇宙历史之慨叹,对生命历程的伤感都溶汇在这类琴曲之中。其间有觉者的慈悲、有儒者的行吟、有文人之不平,也有英雄的挽歌、寂寞者的低吟。曲风多样,各有佳致。
以上只是一个简单的罗列,其实很多琴曲虽切入点不同,但其境界都是互通的。另外还有一些描写春情闺怨之类,往往也是含蓄典雅,但并不占主流。我们可以发现这些琴曲简直就是古贤先圣们的一本心境实录,纯净而雅正,对这些琴曲的研习与体悟过程何尝不是心灵的净化过程!
以琴入道
在这里琴已不仅仅是一件乐器了,而是个体生命同化宇宙大道的一件法器。正如三国时期的嵇康之言:目送归鸿,手挥五弦,俯仰自得,游心太玄。所谓琴道,应作如是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