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花三弄,李祥霆
古琴作为一种古老的乐器,历经几千年沧桑变化,为何能留存下那么多真正的古曲?
第一,由于古琴的结构与音色较好地体现了道家、儒家、佛家“天人合一”、“中和”、“净心、和谐”的理念,以至于“士无故不彻琴弦”(《礼记·曲礼下》),这就使得历史上的文人、士大夫、僧、道,包括许多帝王将相都喜欢抚琴或听琴。
第二,古琴有着深厚的民间基础。先秦文献表明早在西周和春秋时代,古琴已经广泛地运用在人们的现实生活中。
诗经中“窈窕淑女,琴瑟友之”(《关雎》),“妻子好合,如鼓琴瑟”(《棠棣》),“我有嘉宾,鼓瑟鼓琴”(《小雅·鹿鸣》),“琴瑟在御,莫不静好”(《郑风·女曰鸡鸣》),“琴瑟击鼓,以御田祖”(《小雅·甫田》)等描写,说明当时琴、瑟不仅常用于男女之私和宴乐宾客,而且还和鼓等乐器一起用于祭祀“田祖”(始耕田者,指神农氏)。
另外,周代、春秋战国时的“士”阶层,也多是来自民间的人才。民间琴家雍门周,战国齐人,善鼓琴,据传最早的古琴谱就是他发明的。
刘向《说苑·善说》中记载了雍门周尝以琴见孟尝君的故事。孟尝君曰:“先生鼓琴也,能令文(孟尝君名田文)悲乎?”雍门周引琴而鼓,于是孟尝君“涕泣增哀”,对他说“先生之鼓琴,令文立若破国亡邑之人也。”
第三,由于宫廷礼仪的需要,古琴很早就出现了专业化、职业化的特点,春秋时就出现了不少著名的职业琴家,如钟仪、师曹、师旷、师襄子等。从汉代起,历代宫廷里大都专设有“琴待诏”的官职。
第四,古琴专用指法谱“减字谱”,有效改进了原先“文字谱”繁琐的缺点,大大减少了古琴谱的印制成本。
综合上面几点,正因为古琴与道家、儒家、佛家文化的密切关联,加上贵族的重视和深厚的民间基础等原因,使得历代的职业琴家与精通古琴的文人、士大夫琴人不断有丰富的题材创作琴曲,有条件收集整理、刊印琴谱、发表琴学论著,使得古琴艺术留存了大量曲谱、琴学著作于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