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争鸣对于学术的发展能够起到很强的推动作用。琴文化领域,也和其他学术领域一样,存在着多种艺术观点和演奏风格。琴文化本身就是一种非常个性化的艺术,不同地域、不同师承的琴家的风格彼此都不相同。琴对人身、心、灵之效应,实乃千江有水千江月,如人饮水而冷暖自知。同一曲目,不同的琴家就会有不同的理解,而形成不同的风格。即便是同一地域、同一师承的琴家的风格也是各有特点而不尽相同。琴家们各自遵循某些共同琴道观点和风格,而形成一定的琴家群体,就是所谓琴派。中国古琴文化在历史上一度繁盛,名家云集,派系兴旺。琴派的形成,主要因素约可总结为三个,即:地域影响、师承影响和传谱不同。所谓地域影响,是指同一地域的琴家,便于寻师访友,相互切磋琴艺,加之民风相近,性格往往相近。如此相互影响,较易形成默契,形成相同或相近的理解和风格,最终形成琴派。
所谓师承影响,是指卓越的琴学家,由于其深厚的造诣,独树一帜,得到大众的仰慕,以致琴人相继随之学习。如此就形成了不同的师承体系。同一师承的琴家,遵循恩师的教导,往往对琴道的理解和演奏的风格相同或相近,最终形成琴派。所谓传谱不同,是指随着琴谱的普及,不同琴家,依照不同的琴谱钻研琴学。学习同一琴谱的琴家,则更易形成相同或相近的理解和风格,最终形成琴派。自唐朝起,琴学流派就已见于着录。如隋唐赵耶利所述:“吴声清婉,若长江广流,绵延徐延,有国士之风。蜀声躁急,若激浪奔雷,亦一时之俊。”北宋时,亦有京师、两浙、江西等流派,并有着录评价说:“京师过于刚劲,江南失于轻浮,惟两浙质而不野,文而不史。”到了明朝,江、浙、闽派也有很大影响。如明朝刘珠所说:“习闽操者百无一二,习江操者十或三四,习浙操者十或六七。”明末清初以后,至于现代,相继又出现了“虞山”、“广陵”、“浦城”、“泛川”、“九嶷”、“诸城”、“梅庵”、“岭南”等著名琴派。虽然古琴流派众多,但是有些小派仅在较小的地区产生影响,只有九大流派影响遍及全国,被古琴界广泛认可。
浙派是宋明之际最主要的琴派,源于北宋,盛于南宋。北宋始,古琴在当时的文人士大夫中颇为盛行。据琴家演奏风格、师承与美学观念的不同,出现了京师、江西、两浙等不同琴派。北宋政和年间,琴家成玉礀在《琴论》中指出:“京师过于刚劲,江西失于轻浮,唯两浙质而不野,文而不史。”这段话就南北琴派的不同风格作了概括,其中特别肯定了两浙琴派,在当时琴坛的影响力。浙派用指强弱分明,不拖泥带水,强音之后顺势而下,虚实结合、变化跌宕、字正音圆、平和中庸、质朴。左手指法随乐曲起伏,无拘无束,且圆润而注重音色。指法以古法为典范,以指顺畅为原则,形成了细腻芲劲,干净中正的特色!明代浙派继承了宋元以来浙派琴学的传统,并吸取其他诸派之长而有新的发展。尤其是以浙江四明(今宁波)琴家徐和仲为代表。该派在当时以拥有许多著名琴家、刊印较多琴谱而著称,以至于达到“琴家者流,一或相晤,问其所习何门,莫不曰徐门”的境地。虞山琴派发轫于江苏常熟、太仓,形成于明代嘉靖、万历年间,以严澂(号天池)为代表,该派倡导“清、微、淡、远”琴风,被誉为“黜俗归雅,为中流砥柱”。作为明清之际最有影响的古琴流派,虞山琴派在其琴学传承上,可谓渊源有绪。从其琴曲风格来看,远可溯至唐初之“吴声清婉”,近则继承了宋明之际“浙派徐门”的琴学传统,其间又曾受到明代宫廷琴谱和吴地民间音乐与民间琴家的影响。在审美上,虞山琴派倡导的清淡和雅、博大和平之琴风。在虞山琴派出现以前,粗制滥造的琴谱充斥于市,一些琴人热衷于逐音填配文辞,或为一些并无音乐性的诗词配音。对此现象,严天池不遗余力地予以抨击,他倡导“清微淡远”的琴风,对于当时力匡时弊,纠正琴坛中流行的滥填文词的风气,起到了正本清源的作用。由于严天池的大力疾呼,力匡时弊,从而使“清微淡远”之琴风,成为象征虞山琴派的精神标志。
广陵琴派起源于清朝康熙年间,由古琴一代宗师徐常遇在扬州创立,以演琴风格融汇南北,兼济刚柔,善用偏锋,醇古淡泊,赢得了世人的喜爱。其二子犹工于演琴,并称为“江南二徐”,“拥弦角艺,四座倾倒”,康熙皇帝曾两次在“畅春院”召见,意兴未艾。徐氏父子所著《澄鉴堂琴谱》是广陵派最早的琴谱,与后世徐祺的《五知斋琴谱》、秦维翰的《蕉庵琴谱》、吴仕柏的《自远堂琴谱》和僧云闲的《枯木禅琴谱》合称广陵琴派五大琴谱。广陵派以虞山派之清淡和雅为基础,继而融入吴派的婉转含蓄,金陵派的抑扬顿挫,蜀派之刚劲豪迈,中州派之高古端严,并最终形成跌宕细腻、恬逸洒脱的风格,为古琴音乐的继承与发展提供了一个极好的范例。浦城派是清代后期兴起于福建浦城的一个古琴流派,又称闽派,其风格特点以恬逸幽静见长。创始人祝凤喈出身于琴学世家,编订有《与古斋琴谱》、《与古斋琴谱补义》,这两篇著作几乎谈到了琴学理论的各个方面,其中对于古琴音乐打谱、制曲、演奏、琴乐审美、教育传承等几个方面的分析,颇有独到见地。祝凤喈一直从事古琴的研究与传承,曾广泛搜集琴谱,汇集了明、清刊传的谱集30多种。在琴乐教育上,他提出一个颇具时代特点的“授受琴约”的问题,对当时商品化的教琴行为提出了批评。他认为琴乐教育不是“以艺玩言”,而是“以道合言”,他从传统琴学思想的角度贬斥“计议金资”的做法,认为此有违古琴音乐的精神和本质,这对当今社会完全被“计议金资”所左右的古琴教学活动,不无启示意义。浦城派的另外一个重要琴家张鹤,是上海玉清宫的道士,长于诗、书、琴、画,曾师从祝桐君学琴。他把祝氏传谱加上工尺谱,又采用了《与古斋琴谱》中的论说辑为 《琴学入门》 ,收曲20首,初刊于同治三年(1864),以后又两度再版,是近代以来颇为通行的入门琴书,有较大的影响。蜀山派(川派)源远流长,至少有2000年历史的古琴派,是当今中国最具代表性、流传最广泛、内容最丰富的一支古琴流派。汉代蜀山琴派名家有:司马相如、扬雄、诸葛亮、姜维等。近代川派的知名琴家有:张孔山、杨紫东、李子昭、吴浸阳、龙琴舫等人。《天闻阁琴谱》和《沙堰琴编》收有川派作品,其中以《流水》和《醉渔唱晚》等曲最为流行。我国著名川派古琴演奏家、教育家顾梅羹,以毕生的精力贡献给古琴艺术之发掘、整理、研究、演奏诸多方面的工作成绩卓著。将减字谱翻译成简谱配在减字谱下,又完成了三十余万字的《琴学备要》一书的修改整理工作。蜀派古琴不仅源远流长,还有它独到的艺术魅力。其最本质的特色可总结为八个字:稳健豪放、朴实无华。虽然蜀派古琴也有“躁急”的特色,但是其并非涵盖了所有的曲目,蜀琴具有深刻的艺术表现力,写景抒情非常生动,感人至深。
山东诸城琴派兴起于19世纪初期,至今已有近二百年的历史。目前发现此派最早的琴家诗清嘉庆年间历城(今济南)毛式郇先生(字“伯雨、圻子”,约1775-1884年),其手稿《龙吟馆琴谱》抄录的八首曲目为诸城派之祖谱。此谱原为荷兰汉学家高罗佩收藏,现收藏于荷兰莱顿大学图书馆。据现在掌握的资料来看,诸城古琴分别源于“虞山派”和“金陵派”的琴家王溥长、王雩门两人,由于二人师承不同,所以在诸城自然地分成两个支派。在这两个古琴家的教学过程中,随着互相不断探索、交流、吸收、发展,又吸纳了山东民间音乐,历十二载,融会贯通、并蓄南北,从而逐步形成了一个具有诸城特点、风格、技巧和特有曲目传谱的古琴流派,是中国近代琴坛上一支融古开今,别具一格的古琴艺术流派,被誉为中国著名琴派之一。诸城琴派艺术风格特点大致为:刚中带轫,密中见疏,实中有虚,一气流转,重而不滞,既以丽密深曲为特征,又具空灵回荡之美。紧劲联绵,循环超忽,气卷风云,韵缀繁星。岭南派的创始人是清道光年间的广东新会人黄景星,琴艺学自其父及兄黄观炯,由于官考屡次失败,生活贫困,只得寓琴为乐。晚年客居广州,并与陈绮石等人组织琴社,切磋琴艺。岭南派主要传谱和琴学论著有黄景星的《悟雪山房琴谱》,对后世岭南琴学影响很大。岭南派风格清和淡雅,许多琴曲的演奏手法与其他流派的传谱有很大区别,象《鸥鹭忘机》与其他版本和流派的曲子简直是同名异曲,《渔樵问答》、《碧涧流泉》等曲的演奏风格充分体现了岭南琴派的古朴、刚健、爽朗、明快的特点。现代通讯技术发达、交通便利和文字音像资料的发展,给于了现代琴家便利的学习条件,使之能够广求名师,研讨琴学。所以,现代的琴文化领域,各琴派之间,得以相互交流,相互融合,取长补短。因此,现代的很多琴家,都能吸取多派长处,形成自己独立鲜明的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