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文人抚琴,目的不仅仅是单纯将音乐呈现出来而已,其中蕴涵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天人合一的宇宙观、生命观与道德观。一个人如果心中有所思,抚琴时,从其琴声与抚琴的姿势就能被了解。听一个人弹琴,如同在读一个人的心,琴就像一面镜子,将人的内心世界映照出来。借着琴音的传达、文人抚琴的姿态与神韵,能了解这个人的性情、喜好。许多关于琴的古籍中频频提到“琴德”概念,因为文人借由抚琴可以了解自己的情绪起伏,进而了解自已的优缺点,从外在的抚琴时的姿势是否合乎抚琴的要求,到内在心理的调整,等等,久而久之便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老一辈的人总是告诉下一代要积德行善。什么是德?在儒家思想的传承中,中国人从家庭伦理开始,将德融进修身养性、待人接物等相关事务之中,也从中教导晚辈重视道德礼节。儒家倡导“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告诉人修身的方法。除了儒家之外,道家与佛家的思想也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东汉蔡邕《琴操》云:“昔伏羲作琴,以御邪僻,防心淫,以修身理性,反其天真。”东汉桓谭的《新论·琴道》云:“昔神农氏继伏羲而王天下,上观法于天,下取法于地,于是始削桐为琴,练丝为弦,以通神明之德,合天地之和焉。神农氏为琴七弦,足以通万物而考理乱也。”可见古代的圣王是以“德”教化人民,顺应天道与人心。
古代治国者还把乐作为奖励臣下的手段,通过不同形式的音乐歌舞,可以看出其治民的功绩,说明古人十分重视乐的教育作用。
《乐记·乐施篇》云:“昔者舜作五弦之琴,以歌《南风》。夔始制乐,以赏诸侯。故天子之为乐也,以赏诸侯之有德者也,德盛而教尊,五谷时熟,然后赏之以乐。故其治民劳者,其舞行缀远,其治民逸者,其舞行缀短。故观其舞知其德,闻其溢知其行也。”在《史记·乐书》中也有一段话:“凡音由于人心,天之与人有以相通,如景之象形,响之应声。故为善者天报之以福,为恶者天与之以殃,其自然者也。故舜弹五弦之琴,歌《南风》之诗而天下治。”是说舜有大德,得到万民的爱戴,故天下治也。《史记·田敬仲完世家》中也有相关的记载,邹忌以琴见齐威王,受到了齐威王的重用,邹忌获得“三月受相印,一年封于下邳”的礼遇。邹忌面见齐威王时,以四时、政令作为比喻,陈明治国之道都在古琴以德教化的思想中。《史记》这一段写道:“……故曰琴音调而天下治,夫治国家而弭人民者,无若乎五音。”由此可知,邹忌借古琴比喻在上位者,必须以“德”教化人民的思想,从个人的修身养性,推及到治理国家的方法。
《礼记·乐记》中也谈道:“德者,性之端也,乐者,德之华者。”德是人的天性,乐是德之光华。这样,就把音乐与道德品行等沟通起来了。桓谭《新论·琴道》云:“琴七丝足以通万物而考至乱也。八音之中惟弦为最,而琴为之首。琴之言禁也,君子守以自禁也。大声不振华而流漫,细声不湮灭而不闻。八音广博,琴德最优。”何谓琴德?顾名思义即古琴之品德,可以理解为人在习琴、操缦过程中及借由这个过程而提升的人品“德性”。刘向《雅琴赋》云:“游予心以广观,且德乐之愔愔。”马融《琴赋》云:“旷三奏而神物下降,何琴德之深哉。”嵇康《琴赋》云:“众器之中,琴德最优。”又云:“愔愔琴德,不可测兮。体清心远,邈难极兮。”《韩诗》注曰:“愔愔,和悦貌。”《声类》注曰:“和静貌。”这些论述都是认为在各种乐器中,古琴是最好的,具有最优异的品德,最适宜君子作为修养之具。在赞颂古琴琴德的高深难及的时候,又是在说做人要达到至高的德之境界的艰难。
司马承祯《素琴传》中举古代圣贤孔子、许由、荣启期之例,说明琴德与君子之德、隐士之德相契合:“孔子穷于陈蔡之间,七日不火食,而弦歌不辍。原宪居环堵之室,蓬户瓮牖褐塞匡坐而弦歌,此君子以琴德而安命也。许由高尚让王,弹琴箕山;荣启期鹿裘带索,携琴而歌,此隐士以琴德而兴逸也。……是知琴之为器也,德在其中矣。”从司马承祯的举例说明中,可以看出习琴操缦有助于人之德性的滋养提升,但倘若是无德之人,即使其有较高的操琴技巧,也难以达到至上的琴境,因为他有违琴德。也就是说,琴虽然为养德之器,但本身也凝聚了德性之士的涵养。琴德一方面通过操缦姿态、琴曲格调、琴声清雅等诸多方面表现出来,另一方面则与其处世态度与人生境界融为一体。
唐末五代之际(一说汉代)的刘籍更在《琴议篇》中把关于琴的艺术要求,分为琴德、琴境和琴道,认为这些是琴曲具有艺术感染力的条件,并且提出了琴德的标准:“夫声意雅正,用指分明,运动闲和,取舍无迹,气格高峻,才思丰逸,美而不艳,哀而不伤,质而能文,辨而不诈,温润调畅,清迥幽奇,参韵曲折,立声孤秀,此琴之德也。”清人徐棋在《五知斋琴谱·上古琴论》中把这个问题说得更为明确:“其声正,其气和,其形小,其义大。如得其旨趣,则能感物,志躁者,感之以静;志静者,感之以和。和平其合,忧乐不能入。任之以天真,明其真而返照。动寂则死生不能累,万法岂能拘。古之明王君子,皆精通焉。未有闻正音而不感者也。……琴能制柔而调元气,惟尧得之,故尧有《神人畅》。其次,能全其道。则柔懦立志,舜有《思亲操》、禹有《襄陵操》、汤有《训畋操》者,是也。自古圣帝明王,所以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者,咸赖琴之正音,是资焉。然则,琴之妙道,岂小技也哉。而以艺视琴道者,则非矣。”
古琴之所以备受古代文人士大夫喜好,除了其琴道、琴境为其所重外,更重琴德,认为习琴操缦有助于修身养性,成君子之德,也就是说,鼓琴是被当作一种修身的过程看待的,刘向《说苑·修文》云:“乐之可密者,琴最宜焉,君子以其可修德,故近之。”明人蒋克谦《琴书大全》记载刘向所说的:“凡鼓琴有七例:一曰明道德,二曰感鬼神,三曰美风俗,四曰明心察,五曰制声调,六曰流文雅,七曰善传授。”琴德高尚,仁人志士以琴比德,借以抒怀咏志,历代琴诗、琴曲中这样的作品很多,阮籍的咏怀诗,嵇康的广陵绝唱,白居易、苏东坡等人的赞琴诗,均把琴当作君子之德的一个物化符号来看待。
中国古琴具备修身养性、教化天下、通神明之德、合天地之和的意义,蕴涵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天人合一的宇宙观、生命观与道德观,随着时空的移转,琴德依旧是弹琴的人必须放在心中作为自我要求的标准。若一个社会中,人人都能重德行善,整个社会自然展现出安定、和谐的风貌,比如周朝的文武之治,唐朝贞观之治、清朝的康干盛世……人心的回归向善,是众生之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