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普洱彩雕黑陶
普洱镇沅彩雕黑陶有悠久的历史,以黑陶闻名于世。镇沅黑陶延续着祖先的古法黑陶烧制工艺,融合了现代艺术和文化表现手法,经过长期的探索和研制,成为云南普洱市镇沅县最具传承和创新特色的现代文化精品。于2006年5月被云南省人民政府命名为云南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普洱镇沅彩雕黑陶盘
普洱镇沅民江黑陶工艺是镇沅彝族哈尼族拉祜族自治县目前为数不多的一种民间工艺,整个普洱市,如今还有许多地方留存着民间土陶制作,但镇沅的黑陶加工,是工艺最为复杂、做工最为精美的陶制品,其除了较强的观赏性外,还有很强的实用性,而一批黑陶从加工到出炉,耗时需要两个月左右。加工黑陶的泥土也异常讲究——蚂蚁筑巢堆积出的泥土是上品。
镇沅黑陶是民间工艺新品种,它以本地优质胶泥土(蚂蚁巢土为主)原料,取之泥土,淬火而生。工艺上采用传统手工轮制,既保留了传统的单层拉型成坯,也创造出一底双层合成坯。
制作上做到精工制造,集造型、色泽、丝纹于一身,粗犷豪放、典型凝重、色泽神秘。在工艺和传统造型的基础上吸收了历代陶瓷工艺精华。它集雕塑、堆塑,浮雕,刻花等雕、镂、剔多种工艺于一身。其成品黑如漆、明如镜、硬如瓷、击如磬,造型古朴端庄、典雅秀丽,形成独特的风格,突出了黑陶的艺术个性。镇沅黑古陶现有民江黑古陶厂和圣元堂黑古陶厂。产品主要以各式各样的装茶用具、装饰的大小不一、形状各异的花瓶,馨香炉、挂盘等。镇沅彩雕黑陶作为镇沅传统民族民间工艺品,产品古朴自然。
普洱镇沅彩雕黑陶茶饼罐
五、临沧临翔土陶
临沧碗窑村隶属云南省临沧市临翔区博尚镇,位于临沧机场以北,距镇政府7公里,离临沧城25公里。碗窑村制陶历史悠久,代代相传的土陶技艺有近300年的历史。如今的碗窑村,制陶艺人多、龙窑规模大,形成“全村玩泥巴,男女制陶器”的局面,整个村现已形成原料、生产、销售一条龙的大作坊。
临沧的高岭土资源丰富,品质优良,储量占了全国的八分之一。临翔碗窑村是云南省第三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临沧市第三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第一批中国传统村落。碗窑代代相传,制陶工艺经过几个民族的传承和完善,而具有了原始制陶史上各个历史时期的特征,不但保留着从静塑手制向轮制过程的早期形态,还保留着从无窑堆烧向有窑烧制过渡的初级形式,是古老制陶工艺的再现。
土陶产品主要以农村生产产品如缸、盆、坛、罐、碗、钵、碟、杯、壶等为主,品种多样,并有花草龙凤等图案嵌于外壁。由于陶产品质地细腻,造型独特,具有较强的观赏价值和使用价值,因而深受消费者和客商的青睐,产品远销普洱、德宏、保山等地区,以及缅甸、越南等国家,有较强的市场竞争力,成为远近闻名的陶器生产基地。
临沧碗窑村古窑口
临沧碗窑村的陶器制作工艺承袭传统手工作业,其工序为取土、捣碎、稀释、糅合陶泥,再把揉匀的陶泥置于制作各类陶坯的轱辘上,用脚蹬转,用手捏制陶泥成各种类型的陶坯,风干上釉后入窑烧制。烧制陶器的灶人们称之为“龙窑”,龙窑是碗窑村年代最久远、规模最大的土窑,每当封窑开烧都要杀狗祭窑,做陶人大碗喝酒吃肉,举行庄严的点火仪式。“龙窑”形状像龙,建在斜坡上,用土基或砖块砌成,每窑分为10余窑仓。烧制时将陶坯装满窑仓,用松柴作燃料,由底仓到尾仓逐层点火,从点火到冷却3至5日左右即可出窑。2012年临沧碗窑村被国家住建部列入646个之一的具有保护价值的“中国传统村落”,2013年被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誉名为“中国碗窑土陶文化之乡”。
临沧土陶泡菜罐(现代)
临沧佤族人的制陶仅是一种家庭副业,平时他们主要还是从事农业生产,陶器均为男子制作,妇女一般不会做,但可以做些辅助性工作。制陶的工具很简单,仅有五种,即:木拍子、制陶垫子、石球、篾圈、水槽。泥料来自寨西边南阳河的下游南卡江附近,寨子距江边约4公里。挖回的泥料呈银灰色,土质中杂有白色砂粒和石块。陶土内不加羼和料。佤族烧陶没有土窑,都是把晒干或烤干的陶坯堆在一块平地上。周围架置木柴燃烧,烧陶器的地点不固定,但必须在远离寨子的空地上,原因是怕引起火灾。每家一次最多也不过烧四五个陶器,通常一次都烧20个左右,若是一次烧两三个也可以。烧陶的时间多是在清晨太阳刚出来的时候,因为这时此地无风,也是为了防火。烧出的陶器口沿上要趁热涂抹一种树胶,其用意是为了使口沿坚固,酒坛的内外也都趁热涂有这种树胶,除了使其坚固外还有防止液体渗透的功效。烧出的陶器为橙黄色,有时表面也会夹杂黑色或灰色斑点。自点火至木柴烧尽取陶器时为止,一共需要两个多小时。火候不很高,约有800℃左右。陶器的种类计有五六种,其中除茶锅是平底外,其他均为圜底,有敞口圜底陶罐、小口圜底陶罐、小口大腹酒坛、有把手的平底茶锅和大口圜底的陶盆等。主要纹饰有拍印的竖线纹和方格纹。
临沧土陶陶坯晒制
六、建水五色紫陶
云南陶瓷以建水陶最负盛名,亦称为“中国四大名陶”。“建水陶”泛指建水境内所产的各时代、各种类的陶瓷制品,包括建筑陶、日用陶、工业陶、艺术陶等。建水陶瓷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工艺特点和文化内涵,宋代青瓷、元代青花、明代釉陶、清代高温无釉细陶(五色紫陶)。
建水五色陶土
建水陶瓷工艺起源于新石器时期,经古滇低温堆烧、爨氏土陶、南诏灰陶、大理国青陶、元朝青花、明清釉陶、民国高温无釉细陶等时期,至今繁荣兴盛的建水五色紫陶,因其多为建水红泥柴陶烧制出赤紫色,故而又称建水紫陶。
据明朝天啟元年重修建水碗窑村五显庙常住租田记碑,从而得知,皇明正统年虽是肇建只是筹备了并没有建设,于明朝天顺年,时任临安知府的王佐才第一次主持修建了五显祠庙。自从有了该祠庙,无数文人墨客就登览潜养于此了,从而得知王佐是建水陶瓷历史文化根基的缔造者与文人艺术陶瓷的开山鼻祖。
建水古窑主要分布在建水城曲江、东门、北门和碗窑村,以碗窑村古窑遗址群为多,共有大小古窑遗址数百座,整个村子片区遍布着大量宋、元、明、清时期的各种汝青釉瓷、青花炻器、彩釉陶、精细陶等器物的残骸和碎片。建水碗窑村现还保存着时期最早的烧制无釉厚壁粗陶器的土窑遗址,因窑型很像盖鸡的笼子,故当地人俗称“鸡罩窑”。 其次是龙窑,或称蛇窑和蜈蚣窑,这种古窑主要分布于碗窑村后山,依山势而建,从下至上,窑室分窑头、窑床、窑尾三部分,现在碗窑村后山仍分布有十多条大小龙窑遗址,短者十余米,长者则达百余米。窑以低端为头,窑头上层为方形火膛,下层为灰坑,中间用砖砌成笼子,以漏柴灰。火膛之后为窑室,火膛与窑室之间有火窗,窑室内分成2米宽的五级台阶,地面铺以白沙,上覆薪柴,以作燃料。窑室两侧墙上,相距1米左右各开有小口,用以观察窑火和投柴之用,并从头到尾由此口向室内投柴助燃至最后一孔。排烟道位于窑尾最高处后墙中上部。
建水古窑窑址
建水古窑,主要以三座古窑为中心,组成了古窑群。一是以洪家窑为中心的姜家窑、高家窑、大窑、小窑、大小兴窑、张家初窑、杨家窑等;二是以张家窑为中心的湖广窑、何家窑、陈家大窑、旧窑、老窑、向家窑、陈家双胞窑等;三是以老潘家窑为中心的大坝窑、潘家老窑、潘家新窑、安泰窑、土窑、袁家窑等。其中老窑和旧窑年代最久远,大约属于元代早期窑,其余为元代中晚期及明清窑。
建水早在3500多年前便出现了原始的制陶业,到南诏时期已经有了较为完美的陶器,至大理国时期烧制出成熟的青瓷。从元代到明代,建水青花陶业进入了百花争艳的鼎盛时期,成为云南地区生产陶瓷的中心,仅次于江西景德镇,青花陶远销省内外和东南亚,产生了广泛的影响,被视为我国“国瓷”的一部分。清代开始,建水又烧制了名闻中外的建水高温无釉细陶(紫陶),以其别具一格的书画艺术风格而独步天下,建水高温无釉细陶因艺而珍,其品质洁如玉,明如镜,声如磬,具有良好的透气性,无铅、无毒、对人体无有害物质;建水陶更侧重于文化的张扬,以传统中国书法绘画为主要内容的装饰,使建水陶古貌淋漓,文气盎然。
建水五色陶壶(现代)
建水高温无釉细陶,产于建水且有黑、红、紫、黄、白五种颜色陶土,又称“滇南琼玉”,是建水陶瓷的一个种类,归于日用陶类,起源于清朝中晚期,起初以紫色陶具多,民间俗称“建水紫陶”。九十年代以前一直被国家轻工部称之为“建水红陶”、“建水紫砂陶”,近年发展为以黑红紫黄白为多色彩的高温无釉细陶。其工艺特色为:湿坯书画装饰、湿坯彩泥刻填、天然无釉打磨、多彩细腻文雅。
高温无釉细陶的陶坯由建水五色土拼配而成,从色彩学和美学的角度来讲,五色代表着多色彩的富贵、高雅、古香、典雅,沉静中不失华丽与多样。高温无釉细陶烟斗工艺始于清道光年间,是鸦片文化的产物。当时为满足有钱人的生活需求,云南建水陶瓷生产出胎质细腻若脂、装饰精美的烟斗,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与边疆民族文化交流与融合的产物,两种不同的文化使紫陶烟斗不仅具有中国文人的精神气质,也呈现出民间艺术特有的质朴、亲切的生活气息。
建水紫陶陶壶
清末、民国以后,随着吸黄烟(也称叶子烟)、纸烟的盛行,鼻烟(鸦片)开始逐渐减少,到了19世纪 50年代中叶,鼻烟已基本绝迹。但是,将书画艺术运用于陶瓷装饰中,借传统书画之文化来表现陶瓷的贵族精神,将高温无釉细陶“儒雅”之质与中国文人墨客“贵气”之风相融合,追求陶瓷作品的气韵、意境和文化,以反映出不同历史时期的个性、品味、风格、文化的工艺却在建水陶艺术中流传下来。建水陶的独特魅力就在于将书画艺术与雕刻填泥工艺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建水陶工艺讲究精工细作,尤其注重装饰,它以书画装饰、彩泥刻填、无釉磨光为主要手法,集书画、金石、镌刻、镶嵌、等装饰艺术于一身,神形兼备,美轮美奂。工匠们将墨宝精心雕刻成模,再经填充彩泥、修坯、风干、焙烧、打磨后,使建水陶产生出古拙斑斓的金石之气,加上其独创的“残帖”装饰手法,将建水陶点化得出神入化,美妙绝伦,既保留了名家笔墨的气韵,又兼顾陶坯在不同弧面和湿润状态的特性,彰显名家捉毫濡墨,悬肘运笔的厚实功底,也传承了建水陶独一无二的制陶工艺,纯洁淡雅,自然质朴,给人以优美单纯的意境,所以建水陶有“文化陶”之美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