势即姿势。对于陶笛的演奏姿势,常常是把它作为一种知识来介绍,而不是把它作为一种需要通过训练才能获得的技能。
如果对姿势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一旦形成不良的习惯,再要纠正就是很难的了。俗话说:“习笛不难,改笛难。”演奏姿势力求自然,放松、合理,并经过一定时间的“摆架子”训练。在获得正确的姿势并且巩固定型后,才可以进行其它内容的训练。
学习陶笛也一定要花大力气去掌握持笛姿势,千万不要疏忽。
演奏姿势要体现自然、合理、符合人体生理特点的原则:(图片为镜像拍摄)
①头要正,下巴稍抬起,保持呼吸的畅通。
②左手支撑,右手辅助持笛,不要耸肩,两肘自然抬起。(注意两臂角度)
③胸背顺直,不挺不驼。
④腰竖起,不哈腰。
⑤两腿或成稍息状,前四后六或成平行状,坐时,不要坐满凳。
⑥嘴角微向两边拉开,呈抿嘴微笑状。上下唇平行,上唇不要包住下唇,不露齿。口腔微微打开,感觉好象含了一点水。舌尖轻抵上齿根,作“吐”字发音的口型。
⑦笛身与嘴唇略成45°角。
⑧吹奏陶笛时,嘴唇要包紧陶笛吹口,嘴角也要加紧。
⑨吹笛的气流与缓急,要随着音域的不同而调整。通常吹奏带有副孔的音符时,用缓吹;吹不包含大拇指及小拇指的音符时,用平吹,气量适中;吹奏大拇指及小拇指的音符时,稍用力吹,气量相对大些。(切记吹响陶笛不要出现吱吱声和呼呼的风声)而这些,都要用耳朵来辨别控制。
手形,手势是演奏姿势中重要的部分。
①手形要自然、放松。当双手自然放松下垂时,此时的手形是合适的,手指自然弯曲呈弧形状,所有的指关节都不要塌陷。手掌心函空,虎口不要夹紧。用这样的手形持笛是符合人体手的自然特点的。
②按孔要严密,用指肚按孔。演奏的姿势除了外形要求外,还需有内在的精神要求。一拿起陶笛,应该马上投入到演奏的状态中去,全神贯注,一触即发。
那种只有外表的形态,缺乏演奏的精神状态,还称不上是完美的演奏。
心即演奏时的心理状态,演奏其实就是把心里的音乐通过生理的活动表现出来。因此,心里有音乐,才能演奏出音乐。心里没有音乐,演奏出来的只是音符。
古人云:胸有成竹,下笔有神。
心里如何才能有音乐呢?多听是一个很重要的途径。其次,是多吟唱。可以说,吟唱是所有音乐活动中基本的功夫,在吟唱中感受音乐的韵味与情感,在吟唱中获得音乐的无穷想象,捕捉艺术的灵感,创造出音乐艺术新的境界等等。只有吟唱得有滋有味,声情并茂,乃至声泪俱下,才有可能演奏出感人肺腑的乐章来。
吹陶笛还要学会在心里练,即在心里冥想演奏。经常把乐曲的曲调、速度、强弱、音色、韵味情感以及演奏技法等,在脑中“过电”。练笛要练心。你心中的音乐越清晰,你吹笛时也会更深刻。
气是吹陶笛的动力。气不在长,而在于控制的能力。
气息控制的功夫,是要靠长期的苦练才能获得的。气息控制与陶笛音准有着直接的关系。常见的就是气息控制不稳定,气息不到位,音就会偏低,气息过大,陶笛会出现破音的情况。保证气息畅通,音色才会饱满。
气息控制离不开正确的呼吸方法。陶笛演奏中的呼吸法,大致可分:胸腹式呼吸、腹式呼吸、胸式呼吸以及特殊的循环呼吸。
从音乐出发,像悠长的缓慢的乐句,可用深吸慢呼的胸腹式呼吸法;四平八稳、中等速度的乐句,可用自然中等的腹式呼吸法;而快速的乐句,大段的三吐或16分音符的连续,就要用快吸快呼的胸式吸法。对于一气呵成的大篇幅乐段,只有用循环呼吸法才能胜任。
吸气时两肋尽力张开,带动腰肌一起活动,呼气时自然地还原。一张一合。要走出练长音的误区,许多人片面理解长音就是能吹几十秒钟,结果声音能吹得很长,质量却一塌糊涂。长音首先是质量,要从有质量的短音练起来。吹不长,暂时没关系,把音质吹好,慢慢地长功夫了,就能长了。除乐曲中的长音演奏外,找准换气点和换气方式很重要。
气息要分清位置。胸腹式呼吸的位置是胸和腹同时吸气(口鼻同时吸气),腹式呼吸的位置在腹部(口吸气),胸式呼吸的位置在胸部(鼻吸气),几种呼吸法在演奏中是交替使用的。
陶笛的吹奏要有支撑。低音要松沉,高音要顶住,不能松懈。陶笛与其说是用嘴吹出来,还不如说是用肚子“吐”出来的更恰当。打拳时,要“哈”!“哈”!“哈”!才能发力,吹笛也常如此。乐句的音符多用“吐”的感觉来吹奏,便更容易打通呼吸,获得气息的支撑。用“吐”气来吹奏的吐音叫作“气吐”,很有弹性。用连续的“呜”出来气来吹奏的长音叫作“气振音”,富有歌唱性。
陶笛的音律是靠手指的运动来获得的。手指的技术常有“叠、打、颤、滑、倚、波”等。
这些技术要练好、练精,运用自如。除外,音阶训练也是手指很重要的基础技术。各种速度、各种调的调式的音阶上下行,要干净利落,不能拖泥带水。要想达到得心应手、随心所欲的程度,多练音阶、音程,对手指技巧的提高非常有效。
按半孔也是手指的重要技术之一。半孔发音要准确、稳定,音色要一致。(选练)
舌的技法主要有花舌、吐音。
花舌也叫“打嘟噜”,不常出现在乐曲演奏中,有的人一学就会,有的人需要坚持练习才能掌握。用得较少,偶尔用之,会使演奏增色不少。
吐音是笛子演奏的重要基础技法,乐曲的高潮、炫技部分常用吐音,吐音分:单吐和双吐。
单吐:“T”,即用舌尖轻轻地吐奏一下(舌尖轻点上颚牙根部),发出短促、轻快的音响。
双吐:“TK”。T与K在音色上、力度上要求统一,要有颗粒感。要多作K的练习,多作三连音、五连音的练习对双吐的匀称平衡性也有益处。
双吐,舌的运动要与手指吻合,匹配。常见的毛病是舌头失控,一个劲地快,手指运动跟不上。要从慢练起,一点点加快。熟练后可作变速练习,真正使舌与手指协调一致。
三吐:也是常用的技法,其形态主要有前十六分音符,和后十六分音符。在较长篇幅的三吐演奏时,还可以用“抢气”来获得气息来源,并可使三吐更活泼,更有动感。
较长时间的十六分音符的快捷双吐,没有吸气的时间空隙,可用“循环双吐”的技术。即在T或K的同时极快地抢气,以保持双吐的连贯进行。“循环双吐”远比“循环呼吸”容易,“循环双吐”主要是方法,方法明确了,一练就成。“循环呼吸”主要是功夫,吐音要从音乐的需要出发,有时需要干脆、有力,有时需要绵延、抒情,在表达方式上就会有区分:
①:如遇到强烈且激情的曲目时,一般乐曲的拍速,也就是速度很快的时候,这时的双吐音,就象一条线,把一颗颗的珍珠串起来的感觉,其演奏表现形式为T(吐)+K(哭)
②:如遇到延绵且抒情的曲目时,一般乐曲的拍速,也就是速度适中或是较慢的时候,这时的双吐音,就象一条线,把一颗颗的珍珠串起来且每颗珠子间有距离的感觉,其演奏表现形式为T(吐)+W(呜)
大家也可以拿起陶笛自己细细品味一下:
单吐音:其实也是“吐”起“呜”落来完成时值的(尤其是在长音练习时尤为明显)。
双吐音:则是因演奏曲子的需要而改变TK(吐哭)或TW(吐呜)。
三吐音:则是单吐音+双吐音T TK或是双吐音+单吐音TK T的组合而已。
民间还有一种吐音叫“碎吐”,既为舌尖的伸缩距离短且频率快,也很有特色。舌的技术运用很关键,随曲而变。要分清乐句中,哪些地方该用连,哪些地方该用断,哪些地方是先连后断,哪些地方又是先断后连。就像唱歌一样,有抑扬顿挫的区别,加入自己的感情赋予演奏的曲子,才能使人明白、好听。
劲,也叫功夫。是在自然正确的方法前提下,日积月累地练出来的真功夫。吹陶笛不能用力,一用力就僵或破;吹陶笛要有劲,没有劲就软。劲与力是有区别的。劲是练出来的,能控制的。吹陶笛用力,面红脖子粗,吹出来的声音是死的、颤抖的。手指用力,手指就硬了,动不了了,吹不久,手就酸痛,人就累了。吹陶笛的劲,有明劲暗劲之分。不露声色,看似轻松,吹多久也不累的用的是暗劲,内劲。明劲,也叫爆发劲,常用在高音和强音的时候,具有很大的穿透力。
手指练出劲,叫指劲。用手指敲击音孔,会“啪啪”作响,手指有劲,跑动飞快,干干净净,极富弹性。旁观者还没看清手指的运作,一串美妙的声音就飞起来了。听有指劲的人吹奏,你会觉得他的声音里面有东西,象珠落玉盘,流畅无比。手指没有劲的,演奏呆板,快不起来,也慢不下来。一定要把力与劲区分开来,手指一用力,就僵死了。丹田有劲,吹出的声音有“骨子”,没有劲,就软绵绵的,声音没有穿透力。
吹笛更要有整体劲,浑身上下就象绷着的弦,有弹性,精气神充足,象打足气的球,要有“能上九天揽月,能下五洋捉鳖”的气概。吹笛有整体劲,寒冬腊月头上也会热气腾腾。
“吹笛没有劲,总归艺不精”,吹陶笛练出劲,并能逐渐懂劲、用劲的方能成为高手。练劲忌蛮力,要自然、放松,慢慢地练。要去体会,坚持不懈,功到自然成。吹笛有了劲,神采也自然就出来了,演奏达到出神入化之境,才会有神韵,这是无数艺术家终身追求的境界。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心里的音乐也需要透过眼睛的窗户传达给听众。在看谱演奏时,看谱要做好提前量。尽量做到用心记谱。
俗话说,耳听八方。要养成倾听自己演奏的习惯,有个伟人曾说过,离开音乐的耳朵,再美好的音乐也是没有意义的。多听别人的演奏也是学习的过程。
格既是风格,基于每个人对音乐的理解,演奏出自己的风格才是乐趣。
集百家之所长为一身,取长补短,才是你该有的态度!任由技巧千变万化,不变的是自己赋予曲子的情感!失去了自己的情感,便失去了自己风格!
人与笛合、笛与指合、指与力合、力与气合、气与意合、意与心合、身心合并、天下武功、唯快不破
— The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