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弦,又称“弦子”,是我国汉族传统弹拨乐器,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其他少数民族受汉族文化影响,也有类似三弦的乐器。
三弦柄很长,音箱方形,两面蒙皮,弦三根,侧抱于怀演奏。音色粗犷、豪放。可以独奏、合奏或伴奏,普遍用于民族器乐、戏曲音乐和说唱音乐。
三弦独奏《合欢令》,中国弹拨乐团
尕怂小上楼,张尕怂
柳摇金,周润明
三弦的构造较简单,可分为琴头、琴杆和琴鼓三部三弦分,由琴头、弦轴、山口、琴杆、鼓框、皮膜、琴马和琴弦等组成。
早在公元前214年,秦始皇灭六国完成统一后,就征发黎民百姓去边疆修筑有名的万里长城,为了调剂繁重的劳役,我国北方人民就把一种有柄的小摇鼓加以改造,在上面栓了丝弦,制成了圆形、皮面、长柄、可以弹拨的乐器,当时称为"弦鼗"。这就是三弦的前身,最早在北方边疆的军队中使用。清代毛奇龄《西河词话》曰:"三弦起于秦时,本三十鼓鼓之制而改形易响,谓之鼓鼓,唐时乐人多习之,世以为胡乐,非也"。
京剧小三弦、中三弦
老式的三弦,音色干涩,音量大。20世纪50年代至20世纪80年代经肖剑声、演道远等的改造,音色变为厚亮,大型的三弦音域多于3个八度。用于地方音乐,亦用于交响化的民族乐团,也有大量的独奏曲和合奏曲。
三弦艺术家 肖剑声教授
三弦的原始形式,相传远在秦代就已有流传,但在元代以前其流传并不很广,直至元朝杂剧、说唱音乐的兴起,它才逐渐遍及内地。后来说唱艺术的发展,使三弦的运用更加广泛。
中国三弦演奏家、三弦形制改革家 演道远先生
梅花调,演道远
三弦音色粗犷、豪放,可以独奏、合奏或伴奏。三弦音量较大,音色浑厚,变化幅度较大。在乐队中使用的三弦还分小三弦与大三弦两种。北方各种大鼓、单弦等曲艺多用大三弦伴奏,南方的弹词类曲艺、昆曲等剧种和丝竹类器乐合奏多用小三弦。三弦的音域一般为三个八度,高音音色坚实清脆,中音明亮圆润,低音丰满浑厚,音量较大。
中国青年三弦演奏家 王玉
胡同印象,王玉
现在我国各地区流行的三弦,其形制的大小虽有好多种,但较为广泛的基本分为以下三种:其一是大三弦,又名“大鼓三弦”或“书弦”。其音色浑厚、响亮、刚健,形制较长大。第二种是小三弦,又名“曲弦”。其音色清脆、明朗,形制较小。第三种是中音三弦,其形制比大三弦略小,而比小三弦稍大,它是我国北方各地地方戏曲、道情、说书等的主要伴奏乐器。
三弦,雅俗共赏,为国人喜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