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北说书是陕北地区十分重要的传统曲艺说书形式,流行于陕西省北部延安、榆林等地。最初是运用陕北的民歌小调演唱一些传说、故事。后来吸收眉户、秦腔以及道情、信天游的曲调,逐步形成陕北说书。
陕北说书的演唱形式是由艺人手持三弦或琵琶自弹自唱,说唱相间,后经民间艺人韩起祥等人改革,一人可同时操5种乐器伴奏:大三弦或曲项琵琶、梆子、耍板、名叫“麻喳喳”的击节木片、小锣或钹。陕北说书唱词通俗流畅,有浓郁的地方特色,一般采用五字句或七字句,但又不受字数的局限。曲调激扬粗犷,富于变化,素有“九腔十八调”之称。常用的有“单音调”、“双音调”、“西凉调”、“山东腔”、“平调”、“哭调”、“对对调”、“武调”等。说唱的内容一般为神话故事、民间传说、历史演义、绿林好汉、才子佳人等等。如今的陕北,说书这项民间说唱艺术已经成为人们庙会、祭祖、婚嫁、乔迁、过生日、做满月或过年过节时的必备节目。说书艺人也不再局限于盲人,有许多当代说书艺人视力都很正常。近些年来,还出现了许多新型的舞台表演形式,从演出的人数到演出的内容都有了发展和变化。
陕北说书分为“三弦书”与“琵琶书” ,1950年前,艺人所用“弦子”大都为自制,琴売多用枣木或梨木,琴杆为枣木,琴壳面用数层麻纸裱糊,全用羊肠弦。三弦的规格,比今用的大三弦要小些。
陕北说书中三弦的定弦方法有两种,一种是老弦、中弦与子弦为五、四度关系,民间泛称“老黑豆”定弦法,即“Do-Sol-Do”,后称此种定弦法为“单音调”(即三根空弦高度不同)。还有一种是子弦与中弦同音,老弦与中弦子弦为五度关系,演奏时不演奏子弦,只用中弦和老弦进行演奏,以凸显三弦音色的厚度,即“Do-Sol-Sol”。另外还有个别地方的艺人(如靖边、神木)用小三弦伴奏的,其定弦为四、四度,即“Re-Sol-Do”。定弦的音高根据演唱者嗓音的情况和状态来进行调整,一般采用F调定弦,嗓音好时也可采用G调定弦,嗓音不佳时亦可运用比F调低的调来进行定弦及演唱。
说书艺人将三弦横抱于胸前,用杏核弹奏,采用“弹、挑、勾、扫”等多种手法进行演奏。三弦伴奏方法,大体有以下两种,一种是接唱腔句末音奏过门,这是运用于各类唱腔中最多的伴奏手法,使唱与奏形成鲜明的对比。另一种为随腔伴奏,这种方法主要用于〔哭调〕的拖腔和民歌小调中。近年来,随着陕北说书演唱艺术的发展,它的乐器与伴奏也在不断改革发展着。
(高伟 整理)
代表人物:韩起祥
视频来源“横山融媒” 公众号推送内容
涉及视频版权,转载请标注来源
韩起祥(1915-1989)男,汉族,陕西横山人。曲艺作家、说唱家。中共党员,全国第五、六届政协委员。中国曲艺家协会副主席;曲艺家协会陕西分会主席;曲艺家协会延安地区名誉主席;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委员;陕西省文联顾问;延安地区文联名誉主席。历任西北曲艺改进会主任;中国曲艺研究会副主席;中国文联委员;延安市盲聋哑协会副主席。
3岁失明,13岁学艺,30岁能说唱几十部书,会弹50多种民歌小调,是陕甘宁边区的盲演员。他自编自演了500多个新段子,1946年8月应毛主席特请到杨家岭说书,弹唱了《重庆谈判》、《张玉兰参加选举会》等,毛主席在听书中多次开怀大笑。1949年7月2日他出席了全国第一届文代会受到毛主席接见,后来参加全国曲艺汇演,又受到周总理接见。
曾于1949年编《王丕勤走南路》、《王贵与李香香》、《刘景开送军鞋》等书。1953年全国民族音乐舞蹈汇演《刘巧团圆》获文化部甲等奖。1977年赴京演出,同年在贺敬之倡导下,建成延安曲艺馆,任馆长、书记。1977年5月赴京参加“5 23”纪念毛主席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35周年活动。
代表作有:《刘巧团圆》、《翻身记》、《宜川大胜利》、《我给毛主席去说书》等。60年代初,编《大翻身记》和《谁是两袖清风的人》。
代表人物:张俊功
张俊功(1932-2008),陕北说书的一位改革者,一生致力于民间说书,是陕北说书历史上里程碑式的人物。20世纪在70年代,张俊功将说书进行改革,把坐场改为走场,把一人改为多人,自成一派。改革后的陕北说书,人物角色分工更加明确,互相酬唱应答,有了身段及表情表演,并且讲究手、眼、身、法、步等舞台风度与规范。张俊功对陕北说书的改革,使这项民间艺术得以大力发展。有人形容张俊功说书“一腔热血,化做三根琴弦;绣口一张,说尽千古往事。”由于他从小跟很多位师父学过说书,所以他的说书无门户之见,博采众家之长,在韩起祥等著名说书艺人的指导和影响下,说书技艺日益提高。1979年5月,张俊功组织了甘泉曲艺队,并自任队长。这个曲艺队先后在陕北各地以及宁夏、甘肃、山西、内蒙等地说书,所到之处非常受人欢迎。张俊功成为一位在陕北地区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的说书“明星”,他不但继承了传统说书的一些特点,而且还扬起了对传统说书进行改革的大旗。张俊功的说书非常有特点,他记忆超常、嗓音清脆、吐字清丽,善于吸收和运用新手法,用形体和声音的模仿来表现书中人物,由于唱腔突出“迷胡味”,被群众称为“迷花派”,深受当地百姓的喜爱,在群众中影响较大。
代表人物:李维俊
李维俊,陕北农民说唱艺人,1955年出生于陕西省子洲县李孝河乡郭家兴庄村,父亲李有治是陕北著名的盲艺人说唱家。6岁随父学艺,13岁登台演出,在父亲的传教与熏陶下,其说唱艺术长进很快,他的足迹踏遍陕、晋、蒙各地。曾求教于说唱界名人李有名等,艺术境界开阔,并不断创新,从艺40多年,颇受人民大众的喜爱。虽在10年浩劫中屡受打击,但从来没有因此而放弃陕北说书,坚持钻研艺术,努力弘扬传统文化,他表演的《粉妆楼》《大小八义》《万花楼》等十几部说书已经达到熟练成诵,在邻近各省区享有名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