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唢呐常用的演奏技巧探析"
【作 者】张飞龙
【刊 名】新校园·中旬刊
【出版日期】2011
【期 号】第5期
唢呐常用的演奏技巧探析
摘要:伴随着民族文化与艺术的不断进步与发展,唢呐在演奏技巧和风格上也综合了各地区的演奏特点,同时也吸收了新的演奏技巧,从而使它在表现能力和表现手法上都得到了比较全面的发展与提高。形成了今天在协奏、独奏、合奏和戏曲伴奏中最具有民族风格与特色的吹奏乐器。本文就唢呐的演奏风格与技巧进行分析和概述。
一、引言
唢呐,是我国各民族管乐中的主奏乐器,统称为喇叭。据历史记载,是由印度、波斯流传于*,此乐器用途广泛,除少数民族外,全国各地的唢呐大致相同。唢呐在乐队中可独奏、合奏、领奏外,还可以给声乐、舞蹈、戏曲伴奏。唢呐分为两大派,南派和北派。南派唢呐特点表现为抒情、细腻、优美动听;北方唢呐则嘹亮高吭。南派唢呐大致分布在安徽、河南、山东和福建,而北派唢呐分布于河北、山西和东北一带。南北不同的两派唢呐在风格上有着天地之别。唢呐不同于其它乐器,除要求乐器本身的质量和音准外,还是个*很强的乐器,关键决定于演奏者的整体演奏素质和水平。
二、唢呐的演奏风格
唢呐音量宏大有力,音色高亢明亮,在地方戏曲和民族乐队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用它伴奏的戏曲和说唱音乐,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在广大的农村广为流行,是民间婚丧仪仗中的主要吹奏乐器。
唢呐可用于独奏、合奏或伴奏,演奏风格大致可分为南北两派。南方吹奏唢呐牌子(包括大部分戏曲伴奏),运用循环换气法一字一音,很少用其它演奏技巧装饰旋律。北方民间艺人创造了许多高难度复杂的演奏技巧,如滑音、吐音、气拱音、气顶音、三弦音、箫音等,还有模仿鸡啼鸟鸣、人声歌唱(俗称咔腔)等特殊技巧,从而大大发展和提高了唢呐的表现力。唢呐音量宏大有力,银色高亢明亮,常用作室外演奏,是民间婚丧仪仗和吹打合奏中的主要乐器。不仅在广大农村广为流行,并且是河北吹歌、山东吹乐、辽南鼓吹、潮州大锣鼓和山西八套等地方音乐离不开的乐器,在地方戏曲、说唱音乐和民族乐队中,也占有一定的地位,用它伴奏的戏曲和说唱音乐,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
三、唢呐的定调、音域和演奏技巧
唢呐作为唢呐专业演奏者,应当掌握正确的含哨位置,在演奏中,保持良好的含哨位置,与音色、音质、音准具有密切的关联。
普遍使用的D调高音唢呐,音域A(1)——B(3),它的低音区发音厚实,略带沙沙声;中音区的音色刚健、明朗,容易发挥各种技巧,富有表现力;高音区的发音响亮、紧张,最高音则尖锐、刺耳,很少使用。经过改革的加键唢呐,已成为民族乐队中一组完善的乐器。高音加键唢呐,音域从G(1)——B(3),音色柔和。中音加键唢呐,音域从A——D(3),是乐队中较理想的中音乐器,常担任主奏、独奏、领奏,并能同拉弦或弹弦组合作。次中音加键唢呐,音域比中音加键唢呐低四度,从E——A(2),发音坚实有力。低音加键唢呐,音域从G——A(1),音色低沉浑厚。这组加键唢呐,音域达四个八度,音色协调一致,丰富了民族乐队的色彩与和声效果。吹奏唢呐,要用手指把音孔按满,音孔按不严,就会使发音不准或容易出噪音。演奏唢呐较为费气,音越高耗气量越大,一般不宜无间歇地长时间吹奏,但经过训练的演奏者,尤其是民间艺人,讲究有持久的耐力,时常运用“循环换气法”,是乐音不间断地长时间延续,甚至全曲一气呵成。唢呐的演奏巧极为丰富,大致可分为口内技巧和手指技巧,在演奏中常常两者结合运用,其中有连奏、单吐、双吐、三吐、弹音、花舌、箫音、滑音、颤音、叠音和垫音等,还可以模仿飞禽和昆虫的鸣叫。奏的《百鸟朝凤》、《全家福》、《喜丰收》都是用筒音为“A”,开第六孔为(I)指法吹奏的,第三孔为“D”,经常叫做“D”调唢呐,是最常用的独奏乐器,也是初学唢呐的首选乐器。“E”调唢呐通过变指法(筒音作6、1、2、3的指法)可以吹奏出D、B、A、G调。D调唢呐通过变指法(筒音作6、1、2、3的指法)可以吹奏出“C、A、G、F”调。中音唢呐,它的调与指法是筒音为“G”,开第三孔为“C”筒音为“F”,开第三孔为“B”,中音唢呐表现的*能与用途是音色平和、美满圆润,常用来表现委婉抒情、激昂豪情的情绪。可以独奏、合奏和为吹打乐、戏曲伴奏、京剧中比较常用,比如演奏家“袁子文”演奏的《花大盛》等曲目就是用筒音为“G”,开第六孔为“F”(1)指法吹奏的。演奏家胡天泉演奏的《打宫门》、《大得胜》就是用筒音为“F”,开第三孔为“B”吹奏的。
四、结束语
人们对文化、艺术多元化的渴望与追求日趋强烈,唢呐之所以在我国卓然不衰,久而弥新,并成为我国人民喜爱的民族管乐器之一,赖于它始终植根于民众生活这片肥沃的土壤之中,于人民生活交融在一起,用自己特有的艺术手段曲反映人民的生活,思想和感情,把唢呐这个民间乐器又搬到了舞台上,并在国际舞台上频频获奖,使唢呐这种历史悠久的传统乐器得到了发展和弘扬,是生活的甘露滋育了这株“艺术之花”,使其枝繁叶茂,成为我国民族乐苑中一朵艳丽的奇葩。
【参考文献】
[1]陈文郁。唢呐手泥叔。[J].北方音乐。2006,(03)。
[2]张志可。民间唢呐曲创作的文化内涵初探。[J].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学报。2005,(01)。
[3]张放。唢呐曲的文化内涵[J].*音乐。1997,(01)。
[4]徐国辉。试论外语教学的最高境界。[J].白城师范学院学报。2002,(04)。
[5]王健。关于某些唢呐曲牌使用的商榷[J].戏曲艺术。1988,(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