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是中国改革开放的窗口和样本,在政治、经济和移民社会的多重动力推动下,其文化得到了迅猛发展。深圳文化生态环境具有百花齐放、海纳百川的特点。
据不完全统计,仅1990至2010年间,就有1700万国人从全国各地移民深圳,这可能是人类历史上极其罕见的最大规模的移民潮之一。
改革开放以来,深圳经济腾飞,人民生活品质普遍提高,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繁荣。来自各个地域的移民群体汇聚在深圳,移民文化也在不断发展与变化,并逐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深圳移民文化。
文化方面的“去中心化”、社群方面的“去主体化”,使深圳变得极具开放性和包容性。“来了就是深圳人”,正是新型移民社会的主流情感与态度。作为具有文化创新性与融合性的新兴城市代表,深圳的移民文化也取得了快速进展。
其中,手风琴文化不仅具有典型的移民特性,且在满足市民文化需求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经过与本土文化的碰撞、融合与发展,形成了独特的文化现象。
一、深圳移民手风琴文化概述
(一)深圳移民手风琴文化的现状
伴随深圳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手风琴文化在深圳生根发芽并逐步推广开来,其发展受到了文化环境、地理环境、社会环境、政治环境、思想环境等多方面的影响。
深圳地处粤港澳大湾区核心地带,是中国最发达的沿海城市之一,这一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不仅为手风琴创造了与国际接轨的文化资源平台,也为其文化的引进和输出创造了条件。
早在新石器时代中期,已有土著居民生活在深圳的土地上,在经历了6000多年的繁衍生息以及6次人口迁移之后,移民人口不断增多。
改革开放初期,许多新移民来到深圳寻找发展机会,他们背井离乡,离开原本熟悉的社会,在全新的环境下重新开始人生,其中一些移民随身携带了手风琴,这能令他们缓解思乡之情,释放工作压力,其表现形式较为单一,以自娱自乐为主;
而后,深圳大力实行人才引进制度,并逐步开放落户,吸引了许多国内专业手风琴教育和演奏人才。
这些专业人才扎根深圳,致力于传播先进的手风琴教学经验和演奏技巧,使得手风琴文化逐步融入了主流文化圈。而移民群体作为手风琴文化传播的载体,将自身文化引入深圳的同时,也促使移民手风琴文化与深圳本土文化相互交融,形成了创新城市背景下的多元手风琴文化。
(二)深圳移民手风琴文化的传播
深圳是一座以“深圳速度”闻名于世界的现代化大都市。
1980 年,深圳成为中国第一个经济特区。作为改革开放前沿城市,其吸引了大量由原住地向特区迁徙的新兴移民群体。深圳新移民文化与本土文化交融,产生了新的移民文化,即特区移民文化,如今其已成为深圳最鲜明的特征和标志。
深圳手风琴文化作为特区移民文化的典型代表,经历了由单一向多元、由简单到复杂的过程,其传播路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直接传播
按地域特征来说,深圳的手风琴文化如同深圳文化一样,应属于岭南文化范畴,但由于在新移民迁徙之前的深圳本土并未真正出现过手风琴文化,而是由新移民把他们熟悉和掌握的中原地区手风琴文化直接带来,传播到了深圳的各个区域,故初期的移民手风琴文化传播方式较为简单和直接,即通过合唱伴奏、红色经典歌曲演奏等表现方式加以传播,主要出现在普通民众闲暇时的家庭聚会、公共娱乐场所及社区、文化馆等,显现出较为突出的群众文化特质。经过一段时间的积累和沉淀,手风琴文化逐渐摆脱了早期的“水土不服”,来越趋向本地化,成为群众喜闻乐见的音乐文化形式。
2.媒体传播
新世纪以来,以大众传媒为载体的媒体文化影响着城市移民的生活方式,其具有鲜明的地域性特征,满足了移民的信息需求和娱乐需求。通过网络、各种媒体、音像资料、图书等渠道,移民群体不仅获得了文化需求,更增强了归属意识,确立了文化身份。
在此背景下产生的手风琴文化在移民的文化认同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真实地打破了语言的交流屏障,展现了不同地域的手风琴文化,缩小了移民与本土居民间的文化差异,并使越来越多的移民热衷于参与手风琴文化建设,共同塑造了具有丰富地域文化特色的移民城市多元音乐文化。
3.大型艺术节传播
近年来,借助大湾区规划的利好,深圳举办的手风琴艺术节得到了政府的大力扶持。作为深圳城市节日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规模、数量均居全国前列,并逐步建立了相应的体系,从而成为全国之典范。其内容与时俱进、包罗万象,通过公益票、广场巡演、艺术家进社区等一系列惠民举措,建立了艺术和普罗大众之间的联系。
目前,具有影响力的手风琴艺术节包括:深圳宝安国际手风琴艺术周、“西乡乐谷杯”粤港澳大湾区手风琴嘉年华、“羊台山杯”全国中小学手风琴艺术节等。
其中,深圳宝安国际手风琴艺术周被列入2017年度“深圳城市文化菜单”,深圳“西乡乐谷杯”粤港澳大湾区手风琴嘉年华活动更是创造了“2260人手风琴齐奏勇破吉尼斯世界纪录”的壮举。
由于深圳是一个新兴的移民城市,其发展时间较短,目前还缺乏富有根性的文化传统,所以手风琴艺术节以有效的方式体现了深圳文化的持续性、地方性,并通过长期的沉淀与更新,形成了特定的节日模式,成为了具有深刻意义的手风琴文化传播载体。
4.文化交流活动传播
根据业内研究院发布的城市移民指数报告,深圳作为大湾区核心引擎城市,移民指数居全国一线城市首位。
近年来,中国内地、粤港澳地区以及欧美等不同地域的手风琴文化在深圳交融,如2011年宝安区文明办和区文体旅游局主办了意大利手风琴演奏家米高·帕塔里尼“意大利手风琴之夜”独奏音乐会;2017年,第十届中国音乐 “金钟奖”手风琴获奖选手音乐会在西乡乐谷音乐厅举行;
2018年,阿根廷国宝级班多钮手风琴演奏家瓦特尔·里奥斯在深圳“一带一路”国际音乐季开幕音乐会中,演奏了皮亚佐拉的代表作《自由探戈》《再见诺尼诺》;此外,深圳音乐厅公益音乐项目“音乐下午茶”“美丽星期天”,深圳大剧院公益项目“艺术大观”、南山文体中心公共文化活动公益演出项目均邀请了深圳本土的专业手风琴教育和演奏人才,定期举行面向市民的手风琴普及音乐会。
这些高雅手风琴音乐会给深圳带来了崭新的文化面貌,丰富了移民手风琴的文化内容,深刻地影响了深圳人的文化生活。深圳移民手风琴文化也通过国际交流,逐渐成为了连接不同国家城市、不同人群的精神纽带,在传播手风琴文化的同时奠定了区域合作的基础。
5.社区传播
深圳是全国第一个完全由社区组成的城市,其中移民是社区人口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移民一方面仍旧坚持自己的社区文化,另一方面不能接纳移入社区的文化体系, 就会出现社区文化冲突。
近年来,深圳市政府大力扶持社区文化基础建设,把手风琴文化进社区作为促进社区文化建设的重要手段,通过社区文化建设消除移民与本土居民之间的文化差异,加强对移民文化身份的保护和延续。
如宝安区西乡街道为助推“湾区核心、智创高地、共享家园”建设,开展了“打造手风琴之城”之手风琴艺术推广系列文化活动;宝安区文化总馆筹划“文化百千万工 程——手风琴周末音乐会”活动;龙岗区文化馆开展“你点我送”手风琴公益艺术培训进企业、进社区活动;福田区有“福田世界音乐周”手风琴音乐走进社区广场活动等。
通过手风琴文化进社区系列活动,提高了社区移民群体的综合素质,建立了移民群体良好的认同感,实现了社区的稳定团结。
二、深圳移民手风琴文化特征
(一)民族化特征
深圳移民手风琴文化正处于不断改革和创新的过程中,如何合理利用民族思维和手段进行移民手风琴文化的传播,使其呈现出深厚的民族精神和突出的民族化特征,具有重要的意义。
深圳移民手风琴文化的发展表现出特有的文化特色和文化特性,其与本土文化相结合,产生了崭新的表现形式,在形成移民文化特色的同时,也适应了移民群体的审美需求。
2019年,深圳市福田区委宣传部主办 “福田杯”国际手风琴作曲大赛,该赛事立足国际化视野,鼓励创作者从民族民间音乐材料中提炼创作素材,遴选出具有移民文化审美观念的手风琴原创作品,在丰富中国手风琴曲库的同时,进一步传播和发展手风琴文化。
(二)多元化特征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深圳移民文化一片繁荣, 移民群体的信息获取方式不仅发生了转变,移民的文化需求也产生了显著的变化,逐渐从单一性的文化需求演变为多元化的文化需求。
受到世界多元文化的影响,深圳移民手风琴文化基本明确了发展方向,体现了多元化特征。近年来,移民手风琴文化逐步在多元文化格局中占据重要地位,逐步成为多元文化的构成者。
2019年,中共深圳市宝安区委宣传部主办第三届“深圳宝安国际手风琴艺术周” 活动,该活动吸引了深圳1000多名手风琴爱好者,其中有知识分子、技术研发人员、工人、学生及退休人员等,活动还邀请了来自意大利、德国、新西兰、西班牙、俄罗斯、美国等24个国家的手风琴专家学者,举办了15场高水平音乐会及手风琴展演活动,演出形式多样,包括独奏、重奏、协奏、手风琴室内乐等。
近年来,各大国际知名手风琴艺术节、赛事相继落户深圳,充分体现了深圳移民手风琴文化的包容性和多元化特征,为深圳移民手风琴文化的推广和普及起到了积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