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成历史
历史上的所谓琵琶,并不仅指具有梨形共鸣箱的曲项琵琶,而是多种弹拨乐器,形状类似,大小有别,像现在的柳琴,月琴,阮等,都可说是琵琶类乐器。
(1)大约在秦朝,开始流传着一种圆形的、带有长柄的乐器。因为弹奏时主要用两种方法为向前弹出去叫“批”,向后挑起来叫“把”,所以人们就叫它“批把”。后来为了和当时的琴、瑟等乐器在书写上统一起来,便改称琵琶。
(2)南北朝时,从西域传来了一种四条弦的乐器,有人就把它和中国的琵琶结合起来,改制成新式琵琶。在演奏方法上,改横抱式为竖抱式,改拨子拨奏为右手五指弹奏。经过长期改进最终成为现今四相十三品和六相二十四品两种琵琶。
(3)到了公元五、六世纪随着中国与西域民族商业和文化交流的加强,从中亚地区传入一种曲项琵琶,当时称作 "胡琵琶"。有四柱四弦,很像在阿拉伯国家常见的乌特琴或古波斯的巴尔巴特琴。横抱琵琶用拨子演奏。现代的琵琶就是由这种曲项琵琶演变发展而来的。
(4)北齐到唐代,是琵琶发展史的第一个高峰。例如唐代诗人白居易在《琵琶行》中对琵琶这类乐器进行了细致生动的描写: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
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
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
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
唐代后期琵琶从演奏技法到制作构造上都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在演奏技法上最突出的改革是由横抱演奏变为竖抱演奏,由手指直接演奏取代了用拨子演奏。琵琶构造方面最明显的改变是由四个音位增至十六个,即四相十二品。同时它的颈部加宽,下部共鸣箱由宽变窄,便于左手按下部音位。由于以上这俩项改革,琵琶演奏技法得到了空前的发展。据统计琵琶的指法共有五六十种。
基本构造
琵琶是由“头”与“身”构成,头部包括“弦槽”、“弦轴”、“山口”,身部包括相位、品位、音箱、覆手等部分。
①头部:由“弦槽”、四只“弦轴”、“山口”等组成。
②身部:中下部分呈上狭下阔,底呈半圆,中空,即音箱。
品位粘在用梧桐板制成的“面板”上,四条弦系在下端“覆手”的四个小孔内,在覆手中央处的面板上,开有一个小孔,称作“纳音”或“出音孔”。身部背面,称作“琵琶背”。背的上端与头相接,背的中下部与面板相粘接,腹内另有二条横档和几个音柱,安置在一定的部位处。背料用紫檀、黑料、老红木、花梨木、香红木等制成的是上品,用白木制成的是普及品。因为紫檀、红木等木料善于在弹奏中发出自然泛音来。
琵琶的“头”与“身”以及“轸子”多以硬木、色木、铁梨木、花梨木、黑檀木、紫檀木、鸡翅木、酸枝木为主要材质。其中高档琵琶轴相还有以牛角、牛骨、象牙等制作。
琵琶种类
(1)五弦琵琶:自南北朝至隋唐期间,五弦琵琶成为隋唐九、十部乐中西凉、龟兹、天竺、疏勒、安国和高丽诸乐的主要乐器。到了宋代教坊已被四弦琵琶所取代。
(2)四弦琵琶:在日本被称之为“乐琵琶”。
(3)南音琵琶:是泉州地区最具有文化气息的传统文化。流行于闽南和台湾一带,是世界非物质文化传承的代表。构造和琵琶完全相同。
(4)月琴:发音铿锵有力,音量宏大,音质纯净,音色清脆饱满而透亮,最适合为京剧伴奏。
(5)高音琵琶:琴身右上部为新月形,腹面上开有音孔和音窗,琴内音柱可调,发音比一般琵琶高一个八度,高低音平衡,音色动听。
(6)电琵琶:在琴箱面板上装了一些电器元件。电琵琶的音色柔润优美、晶莹剔透,具有丰富的表现力。
弹奏指法
(1)左手指法:音量较弱,又称虚音。
①捺:又称“捺打”。演奏捺的方法,是在指关节的运动中,手指端取势将弦身击捺在相品位上,使得微声。
②带:右手弹出前一按音之后,接着在相品位上作向左内方或向外方一拨,然后离开弦身,带起一个较弱或稍强的音来。带与前面一音大都成下行进行。
③擞:又称“搔”、“搬”、“抓”、“粘”等。演奏擞的方法,用左手指将弦身按在相品位上,用中指或名指在下面搔弦发音。
(2)右手指法:弹挑类包括弹、挑、夹弹、滚、双弹、双挑、剔、抚、飞、双飞,而弹和挑是右手指法中最重要的指法。其他右手指法如夹弹、滚、分、摭、勾、抹、剔、飞等,都是由弹和挑衍变而成。
①弹:是用右手食指指甲端(一般用与拇指相邻侧的指甲端)触弦,将弦向左弹出发音。
②挑:是用右手拇指指甲端(一般用大指外侧的指甲端)触弦,将弦向右挑进发音。
③夹弹:是用弹和挑在弦上作连续均匀而不很快的动,每拍依照曲调节奏的快慢,一般作四声,有的作二声。
④滚:演奏方法与夹弹相同。但在速度上则较夹弹快一倍,即每拍依曲调节奏的快慢,一般作八声,有的作十六声。
⑤剔:是用中指甲向左将弦剔出。
⑥抚:是用中指肉将弦向右抚进。
⑦双弹:是用食指甲将相邻的两条弦向左同时弹出。
⑧双挑:是用拇指甲将相邻的两条弦向右同时挑进。
⑨飞:是用无名指甲将弦向左飞出。
⑩双飞:是用食指甲弹左面的弦,拇指甲挑右面的弦,要连而不断。轮指是五指循环周而复始的演奏,是弹琵琶时获得长音的主要方法。
流派
(1)无锡派:无锡华秋萍、华子同两人向南北两派学习,编著《南北二派秘本琵琶谱》三卷,采用工尺谱,有较完整的指法记载,是中国最早印行的琵琶谱。由华氏传授的流派遂被称作无锡派,对研究琵琶古谱,提供了宝贵资料。
(2)平湖派:以李芳园为代表。平湖派的演奏有文有武,文曲细腻,常配以虚拟舒缓动作加强余音袅袅之感,武曲讲究气势,对当今琵琶各种风格的形成有相当的影响。
(3)浦东派:以鞠士林为代表。武曲气势雄伟,擅用大琵琶,开弓饱满、力度强烈,文曲沉静细腻
(4)崇明派:崇明派以蒋泰、黄秀亭为代表。指法要求“捻法疏而劲,轮法密而清”,主张“慢而不断,快而不乱,雅正之乐,音不过高,节不过促”。音响细腻柔和,善于表现文静幽雅的情感,具有闲适纤巧的情趣。
(5)汪派:也叫上海派,是20世纪以来,中国音乐发展史上的重要琵琶流派,也是唯一以个人命名的流派,以汪昱庭为代表。不拘泥于传统奏法,对古谱加以精心修改,使之更为精练,演奏刚劲有力,感人颇深。
十大名曲
《十面埋伏》
《霸王卸甲》
《大浪淘沙》
《昭君出塞》
《阳春白雪》
《彝族舞曲》
《草原小姐妹》
《海青拿天鹅》
《火把节之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