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专门讲述中国传统乐器的大型纪录片——《中国乐器》在中央电视台音乐频道播出。它从乐器的历史、人物、演奏、制作等多方面,依次讲述了琵琶、古琴、二胡、笛子的世界。其中“琵琶”一集,重点采访了上海民族乐器一厂的琵琶制作高级技师、国家级非遗传承人高占春。
高占春,1937年出生于靖江,1950年到上海,在“中华国音社”乐器店学艺,师从其父高双庆。1951年起,在其父开设的“高顺兴乐器社”学习琵琶、二胡、月琴等乐器的制作。1958年,高占春进入上海民族乐器一厂,生产琵琶、月琴等弹拨乐器,为琵琶制作第三代传承人。1990年,高占春被评为技师,1993年,被评为国家级高级技师。
从父学艺能制能演
1905年,高占春的父亲高双庆出生于靖江城北长胜村展家石桥,解放前称作常州府永兴庄。14岁时,高双庆来到苏州甘泉街“周万音乐器行”,在这个前店后作坊的乐器行内,师从店主周万春先生,学习乐器制作和调音。后来,时局动荡,世道艰难,高双庆离开周万音乐器行,先后在苏州、无锡、南京等地辗转,制作乐器。在此期间,他认识了华彦钧,也就是演奏《二泉映月》的瞎子阿炳。阿炳和他所在道馆用的乐器,大多是高双庆制作或修理的。
解放后,高双庆来到上海自立开店,终于安定下来。他成立了高顺兴乐器。1951年,同样是14岁的高占春来到父亲身边,子承父业,专攻琵琶制作。1957年,随着上海工商界的公私合营,各生产合作社合并成立了上海民族乐器一厂,高双庆和长子高占春、徒弟沈焕春皆进了厂。
父亲总结了这一行的弊端,对高占春说:“做琵琶的人多,但会弹琵琶的人很少,你要学习演奏,演奏时觉得琵琶哪里不好,哪里弹着不舒服,就可以改进。”为了父亲的期望,也为了完善琵琶制作技艺,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他先后拜浦梦古、陆德华和林石城先生为师,学习弹奏琵琶。凭借聪明才智和勤学苦练,他学会了《阳春白雪》、《彝族舞曲》、《十面埋伏》等数十首琵琶曲,相当于琵琶八级的演奏水平。他也曾应邀在上海人民广播电台表演琵琶独奏。他是琵琶制作行业中,为数不多的集演奏家与制作家于一身的人。
1998年,高占春退休,上海民乐一厂看重他的技艺,继续返聘他,直到前些年,高占春才完全离开工厂,在上海颐养天年。
改良琵琶终成大师
古往今来,一把琵琶怀中抱,弦弦演绎流年。最早被称为“琵琶”的乐器大约在中国秦朝出现。到了唐代,琵琶的发展出现了一个高峰。琵琶音域广,演奏技巧为民族器乐之首,表现力更是民乐中最为丰富的乐器。但如今我们听到的琵琶声与白居易《琵琶行》中的琵琶女所弹的已经不复相同。上世纪60年代,根据演奏家及作品的需求,高占春等同事们在琵琶音色、琴弦和防裂等方面研制改良,琵琶的环境适应能力上升,音色更加灵敏而有厚度,将古时候所谓的“铄绝竽瑟”发挥到了极致。
高占春采用这一新方法精心制作了两把琵琶,并邀请上海音乐学院卫仲乐和上海民族乐团孙裕德等几位琵琶专家来厂鉴定,专家们一致认为琵琶声音的确有了很大的变化,感到十分满意,卫仲乐和孙裕德当场拍板买下了这两把琵琶。时至今日还有人跟高占春开玩笑说:“你是凭这两把琵琶起家的。”
1964年,全国琵琶制作交流会上,高占春的琵琶作为上海民族乐器一厂的参赛产品被评为一流产品,这为1984年“敦煌牌”红木琵琶获得国家质量银质奖奠定了基础。
上世纪80年代初,我国音乐家叶栋对“敦煌琵琶谱”中的《品弄》等25首曲谱进行了解译,但需要用唐代4弦4品的琵琶演奏,仿制这种唐代琵琶的担子就落在了高占春的身上。父亲高双庆原有一把唐代形制琵琶,可惜文革中被毁了,高占春凭记忆,再参照日本奈良正仓院藏唐琵琶的照片,在上海音乐学院教授叶绪然的配合下,试制成了仿唐琵琶,并由叶绪然在1982年“上海之春”活动中演奏。这种琵琶琴项向后弯曲几乎呈90度,4根弦、4个相、无品、面板中部两边各开有半月牙形音孔,发音清空幽柔,颇有古韵。在此基础上高占春又成功研制出唐代五弦琵琶和六弦柳琴等改良产品。
推广技艺一片丹心
2013年,上海民族乐器一厂和上海广播电视台艺术人文频道联合拍摄《中国乐器》。2015年,摄制组到上海采访琵琶制作高级技师高占春。两天在高占春退休前工作的上海民族乐器一厂拍摄,半天在他的家中取景。对于这样的采访,高老并不陌生。多年来,他先后接受过中央电视台、上海电视台、《人民日报》、《解放日报》、《舞台与观众》等多家媒体的采访,讲解传授琵琶文化,以及琵琶制作工艺和要点。曾经有人担心,高占春将这些具体的制作方法公之于众,是否会涉及技术泄密。但高占春认为,琵琶制作岂是一日一年之功?培养一名合格的普通乐器制作工,大约需要三到五年的时间,成为一名优秀的乐器制作人则要十年以上。所以,即使有人知道了这门技术,也要在日积月累中,不断打磨技艺,掌握其中的难点,才能得其精髓。
其实,早在上世纪80年代初,高占春有了将制琴经验记录成书,留给后人的念头。但他当时文化水平有限,要写成工艺技术性很强的文章有一定难度。为了提高文化水平,他又参加了夜校的文化补习班。
他一面学习,一面工作,同时一点一滴地写作。功夫不负有心人,高占春花了近两年的时间,终于完成《琵琶制作》一文的初稿,后由林石城修改整理成文,在1982年的《乐器》杂志上分9期连载发表。这是我国琵琶制作史上第一次发表的专业性文章,对我国琵琶制作产生了重大影响。《琵琶制作》一文的发表,使琵琶制作在形制、规格、音响品质等方面有了一个趋于规范化的参照系数。高占春的这一贡献,不仅对琵琶制作具有重要和深远的意义,而且对其他乐器的制作也具有一定启迪作用。
一代琵琶制作大师就这样毫无保留地将自己毕生的心血公开发表,供后人学习借鉴。做琴与做人相得益彰,人品与艺品德艺双馨,使得“高氏琵琶”享誉海内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