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邦,1831年出生并成长于波兰华沙,曾在华沙音乐学院就读。从小在浪漫主义的气氛中接受着德国古典主义音乐教育,但他对既定形式的古典作曲体系并不热衷,他喜欢利用空闲创作一些自己喜欢的曲子,这时的肖邦已经体现了对于钢琴音乐的专注和自由的作曲风格。①作为一位具有强烈爱国主义情结的作曲家,肖邦在巴黎追求艺术人生并在此度过了他的后半生,他与柏辽兹、李斯特、梅耶贝尔、海涅、巴尔扎克等音乐家和诗人、文学家建立了友谊,与女作家乔治·桑有着多年的爱情生活,深受浪漫主义文学艺术的影响。肖邦的大多数钢琴夜曲(共21首)正是这一时期完成的。
肖邦浪漫主义艺术精神的重要体现,即终其一生集中于钢琴音乐创作领域,这在浪漫主义音乐家中绝无仅有,而夜曲正是肖邦最为真诚的内心流露和细腻敏锐的情感表现。首先,与乔治·桑长达8年的爱情生活,对肖邦的音乐创作有着巨大影响。这段恋情使得肖邦不仅成为闻名一时的钢琴演奏家,更成为伟大的作曲家而名垂千古。正是在他们共同生活的时期,肖邦写成了一生中最重要的一些作品,包括大量的夜曲。乔治·桑的影响和对肖邦创作天才的发现和“爱护”,使得专注于在钢琴上表现自己的内心与情感的肖邦,能够摆脱参加“沙龙”活动与频繁演出的束缚,潜心于钢琴音乐创作,将浪漫主义钢琴音乐特别是夜曲提升到高度的艺术境界,为人类留下了一笔丰厚的艺术遗产。同时,肖邦与乔治·桑的爱情也在一定程度上赋予了肖邦夜曲的灵感与激情。独特的创作经历使肖邦夜曲具有了不为世俗尘染的深刻内省与丰富细腻的情感表现特征。
夜曲体裁在19世纪浪漫主义时期获得了很大发展,它虽不是肖邦首创,但肖邦真正创造了这一体裁的强烈艺术性并赋之于深刻的美感。“浪漫主义在客观上扩大和加深了音乐心理刻画的能力,丰富了对心理刻画的表现手段和技巧。”②肖邦的音乐创作奠定在古典音乐传统基础之上,但其中却充满了敏锐细腻、富于诗意的感情,极大地丰富了这一浪漫主义音乐形式“对心理刻画的表现手段和技巧”,体现了他富于独创性的浪漫主义精神。
爱尔兰作曲家约翰·费尔德(John Field)首创夜曲这一形式,为肖邦钢琴音乐创作提供了一种适合他发挥艺术天分和表达艺术情感的重要艺术形式。费尔德的夜曲大多为单乐章,通常左手为分解和弦,旋律气息较长,音乐带有乡愁气息。对于费尔德的夜曲,李斯特作过这样的描述:“它的丰富旋律与和声总将我带入孩提的岁月中。”③显然,它的情感表现较为单一。总体上,费尔德的夜曲比较简单,“缺少生命力,伴奏过于单调,音响苍白,结构上缺少内聚力。”④肖邦将这一音乐形式加以发展并使之达到了高度的完美。在音乐形式上,肖邦的夜曲虽然也在左手(声部)采用分解和弦形式,但和声语言极其丰富,旋律则修饰精美、发展自由,常常形成肖邦所特有的华彩性装饰。这些使得肖邦夜曲在情感表达上也更加深邃和深刻,成为浪漫主义音乐创作的“理想形式”。夜曲这一体裁并不一定与夜晚密切联系,而是要捕捉一种“寂静中的浪漫情怀,阴郁里的热情”。肖邦夜曲“包罗万象”,它所表达的不是单一的忧郁和伤感,不仅充满幻想和激情,个别的还有戏剧性冲突,而这正是浪漫主义丰富情感的表现和本质特征。对此,从李斯特对肖邦夜曲富于浪漫主义文学色彩的赞誉可窥见一斑:“费尔德所赋予它那害羞、诚挚、柔和的情感,已被奇怪而陌生的效应所取代。只有一位天才具有这样的风格,能将之加入所有的乐章和善感的热情之中,并保持它原有的温柔以及缓缓的宣泄而出的热望。他使这些乐章溢满悲哀的情绪,并以最深沉的哀伤来为他的幻想着色。” ⑤在热情洋溢的赞叹之余,李斯特更明确地指出,肖邦对夜曲“所赋予的出类拔萃的灵感与形式”的高度成就,是“永远无法超越或与之并驾齐驱的”。⑥ 肖邦善于吸收古典音乐大师以及同时代浪漫主义音乐家的艺术特点与成就,其夜曲创作在对古典主义音乐和其他浪漫主义音乐形式的融会贯通基础上,更体现了肖邦风格式的独特创新。正如浪漫主义根植于古典音乐的坚实基础之上,古典音乐的根基也决定了肖邦夜曲所具有的高度艺术表现力。肖邦在学习钢琴音乐之初,就已经循序渐进接触了巴赫、莫扎特等人的音乐作品。而肖邦自幼所表现出的与众不同,是喜欢在练习钢琴过程中即兴演奏或创作乐曲,这些为他日后创作出非凡的艺术作品奠定了基础。在肖邦夜曲中,有时会出现复调与线条的穿插,复调大师巴赫作品的深刻影响毋庸置疑。但是,由于肖邦的巧妙吸收和运用,它所展现的已不再是巴赫式的深刻和哲理性,而是丰富了的肖邦的独特风格,如肖邦作品Op55no·2,即采用很多复调手法,但作品激情处似“波涛汹涌”,中间部分则似两个情人之间的对话,这正是对大师的创作艺术个性化吸收的体现。肖邦夜曲中所弥漫的惆怅、瞑想,以及其中包含的激动、叹息等情绪,(转第100页)(接第90页)也与莫扎特、贝多芬等古典音乐大师的奏鸣曲中的亲切、宁静或是激动风格的影响有着不同程度的联系。只是,肖邦夜曲所表现的情绪更加丰富而微妙,并具有强烈的“肖邦风格”。如肖邦夜曲Op.27No.1,作品织体丰满,力度变化幅度较大,特别是中间织体的写法和运用带有明显的贝多芬风格。
浪漫主义旋律具有的抒情性特点,使它可以尽情地表现情感。肖邦夜曲具有强烈的歌唱性和抒情性,其中,意大利歌剧中优美抒情的咏叹调,也是影响肖邦夜曲创作的一个因素。特别是同处于19世纪的歌剧作曲家贝里尼,与肖邦有着深厚的友谊。贝里尼的歌剧风格朴素,情感表现具有一定深度,正是肖邦所钟爱的风格。特别是贝里尼歌剧那富于变化的曲式与旋律中悠长气息,对肖邦的影响很大。但是,肖邦巧妙地将其吸收融化并转化成了器乐化的内心独白。在肖邦的夜曲中,贝里尼意大利歌剧中华美醉人的旋律,褪去了热烈的舞台气息,转变成了委婉细腻、如泣如诉的内心吟唱。肖邦的钢琴夜曲极富个人特质,其旋律悠长深广,装饰精美;在表现手法上,展开自由,变奏手法精细,似中国山水画中化境的、自由自在的线条艺术。其“出现于任何一小节中的无比迷人的旋律,甜甜的伤感及洗练的处理,是无法效仿的”。⑦在这一点上,肖邦的创作艺术令人称叹。
肖邦夜曲不能用优美的夜景和简单的忧郁来概括,其中包含着丰富的感情色彩。悲剧性冲突与激烈的感情表现,乃至情感上的跌宕起伏,这不仅是浪漫主义音乐的特点,也是肖邦夜曲(特别是后期创作中)所独有的。其中,作品Op.48 No·1集抒情性与戏剧性为一体,是肖邦夜曲中最成熟、最重要的一首。典型的动力性再现的三部曲式,其主题朴实、哀伤,乐曲的中间部分与之形成对比,表达一种宗教性的意境,其旋律发展,和弦写法类似于圣咏。作品中间部分突然转入教堂风格,由严肃悲哀发展为激昂慷慨直至无法抑制的地步,主题在最后的反复再现时完全转变了情绪特征。这是肖邦夜曲中的精品,被西方人称为“戏剧性的夜曲”。感情的发展非常富于戏剧性,从焦虑不安到最后的悲愤交加的情绪,极具发展动力。这部作品的许多细微处也体现着戏剧性特点,如69—73仅4小节内,力度即从很弱(pp)到很强(ff)迅速变化。
总之,肖邦以其淋漓尽致的浪漫手法,结合自己内心深处丰富的情感变化,为夜曲这一音乐形式注入了鲜活持久的生命。夜曲不仅是肖邦最具“钢琴诗人”的浪漫气质的内心吟唱,也是浪漫主义音乐中魅力永存的一朵奇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