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哈伊尔·法比安诺维奇·格涅辛(俄语:Михаил Фабианович Гнесин,英语:Mikhail Fabianovich Gnessin或Gnesin;1883-1957),俄国-苏联犹太裔作曲家、音乐教育家。
生平
格涅辛生于顿河畔罗斯托夫一个犹太拉比家庭,他的多个姐姐(人称“格涅辛姐妹”,姓氏作“格涅辛娜”)和一个弟弟也是音乐工作者,其中三个钢琴家姐姐叶夫根尼娅、叶莲娜和玛丽亚于1895年在莫斯科创办了一所音乐学校,即后来与莫斯科音乐学院齐名的格涅辛音乐学院。米哈伊尔于1892至1899年在罗斯托夫技术学院读书,之后开始学习音乐。1901至1909年在圣彼得堡音乐学院随里姆斯基-科萨科夫及里亚多夫学习作曲。1908年与其他人一同成立了一个犹太民间音乐社团。1911年游历德、法两国,1914年和1921年两次游历巴勒斯坦,除此之外,这个时期他主要在顿河畔罗斯托夫和叶卡捷琳诺达尔(今克拉斯诺达尔)从事教学和进行其他音乐相关活动,还曾与戏剧家梅耶霍尔德合作。1921至1923年,他主要在柏林生活。1923年,他返回苏联,在莫斯科投入音乐教学工作,1923至1935年在格涅辛音乐学院任教,同时于1925至1936年在莫斯科音乐学院担任教授。后又迁居列宁格勒,1935年至1944年在列宁格勒音乐学院任教,二战期间曾迁往约什卡尔奥拉和塔什干避难。1944年返回莫斯科,再次在格涅辛音乐学院任教。1946年获得斯大林奖。1951年退休。1957年在莫斯科逝世。
格涅辛的学生包括哈恰图良、萨尔玛诺夫、赫连尼科夫等人。
音乐创作
格涅辛早期的创作体现出俄国象征主义运动对他的影响,大约1914年后,他开始致力于创作犹太题材和犹太民族音乐风格的音乐,包括改编民歌,因此有时被称为“犹太格林卡”。十月革命后,他是最早通过管弦乐体现革命主题的苏联作曲家之一。后来他的注意力则逐步扩展到苏联境内其他民族的音乐。他的代表作包括歌剧《亚伯拉罕的青年时代》,带合唱的《1905-1917,交响纪念碑》(作词:叶赛宁),戏剧配乐《安提戈涅》《俄狄浦斯王》《玫瑰花与十字架》(原作:勃洛克),钢琴五重奏《安魂曲》,钢琴三重奏《纪念我们死去的孩子们》,钢琴四重奏《奏鸣曲-幻想曲》,以及许多犹太民歌改编曲等。